-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客 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 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中记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杜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家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两者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客 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 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中记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表露了诗人客居异乡的心绪,“日暖南山石”属于虚写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
B.颔联“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
C.颈联中诗人用“四时”、“三年”强调了自己离开家乡和故国的时间之长,在外漂泊的不易,为诗人尾联抒发情感蓄势。 |
D.本诗颔联“平原客”和尾联“屡弹铗”运用典故,将历史人物的经历与诗人的人生际遇相联系,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①
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②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①孔巢父,少时与李白、韩准等人隐居徂徕山,称“竹溪六逸”。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李季卿宣慰河南、江淮,孔巢父应李季卿之聘去河南军任左兵卫曹参军。②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才华出众,工于写章表奏记。
【小题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析。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①
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②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①孔巢父,少时与李白、韩准等人隐居徂徕山,称“竹溪六逸”。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李季卿宣慰河南、江淮,孔巢父应李季卿之聘去河南军任左兵卫曹参军。②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才华出众,工于写章表奏记。
【小题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展现了送别图景,其中"江城"指送别之地,"新秋"指送别时间,"烟波"给送行抹上了凄迷色彩。 |
B.颔联 "闻道""更言"表明了当时形势紧急,朝廷已派大军去征讨北虏,又在南河会集了诸路将领。 |
C.颈联实写了塞外的景象,用"乡人绝"和"战马多"对比,点出了孔巢父到边防后无同乡伙伴的境况。 |
D.尾联紧承上联,笔势陡起,借众人之口写孔巢父才华,相信他定会仕途顺利,表现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①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①青阳:指春天。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同为归隐之作,这首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①,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
注:①薄:草木丛生的地方。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①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①青阳:指春天。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说自己不再追求仕进,要归隐南山,一个“休”字写出了诗人归隐之心何其坚定。 |
B.第三句说自己“不才”,既是自谦之词,又兼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无限感慨。 |
C.“白发”本是无情物,缀以“催”字,表现了诗人不愿布衣终老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
D.末句中的“虚”字内涵丰富,既指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又包含仕途、心绪的空虚。 |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①,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
注:①薄:草木丛生的地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薛聪,字延智,方正有理识,善自标致,不妄游处。虽在暗室,终日矜庄,见者莫不懔然加敬。博览坟籍,精力过人,至于前言往行,多所究悉。词辩占对,尤是所长。遭父忧,庐于墓侧,哭泣之声,酸感行路。友于笃睦,而家教甚严,诸弟虽昏宦,恒不免杖罚,对之肃如也。未弱冠,州辟主簿不就。太和十五年,释褐著作佐郎。于时,孝文留心氏族,正定官品,士大夫解巾,优者不过奉朝请,聪起家便佐著作,时论美之。后迁书侍御史,凡所弹劾,不避强御,孝文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帝每云:“朕见薛聪,不能不惮,何况诸人也?”自是贵戚敛手。累迁直阁将军,兼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直阁如故。聪深为孝文所知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委总管领故终太和之世恒带直阁将军。群臣罢朝之后,聪恒陪侍帷幄,言兼昼夜。时政得失,预以谋谟,动辄匡谏,事多听允。而重厚沈密,外莫窥其际。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日:“卿天爵[注]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荣也。”又除羽林监。帝曾与朝臣论海内姓地人物,戏谓聪曰:“世人谓卿诸薛是蜀人,定是蜀人不?”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帝抚掌笑曰:“卿幸可自明非蜀,何乃遂复苦朕?” 聪因投戟而出。帝曰:“薛监醉耳。”其见知如此。二十三年,从驾南征,兼御史中尉。及宣武即位,除都督、齐州刺史,政存简静。卒于州,吏人追思,留其所坐榻以存遗爱。
(节选自《北史•薛聪传》)
(注)天爵:天然的爵位。指高尚的道德修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所弹劾,不避强御,孝文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
(2) 时政得失,预以谋谟,动辄匡谏,事多听允。
薛聪,字延智,方正有理识,善自标致,不妄游处。虽在暗室,终日矜庄,见者莫不懔然加敬。博览坟籍,精力过人,至于前言往行,多所究悉。词辩占对,尤是所长。遭父忧,庐于墓侧,哭泣之声,酸感行路。友于笃睦,而家教甚严,诸弟虽昏宦,恒不免杖罚,对之肃如也。未弱冠,州辟主簿不就。太和十五年,释褐著作佐郎。于时,孝文留心氏族,正定官品,士大夫解巾,优者不过奉朝请,聪起家便佐著作,时论美之。后迁书侍御史,凡所弹劾,不避强御,孝文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帝每云:“朕见薛聪,不能不惮,何况诸人也?”自是贵戚敛手。累迁直阁将军,兼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直阁如故。聪深为孝文所知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委总管领故终太和之世恒带直阁将军。群臣罢朝之后,聪恒陪侍帷幄,言兼昼夜。时政得失,预以谋谟,动辄匡谏,事多听允。而重厚沈密,外莫窥其际。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日:“卿天爵[注]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荣也。”又除羽林监。帝曾与朝臣论海内姓地人物,戏谓聪曰:“世人谓卿诸薛是蜀人,定是蜀人不?”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帝抚掌笑曰:“卿幸可自明非蜀,何乃遂复苦朕?” 聪因投戟而出。帝曰:“薛监醉耳。”其见知如此。二十三年,从驾南征,兼御史中尉。及宣武即位,除都督、齐州刺史,政存简静。卒于州,吏人追思,留其所坐榻以存遗爱。
(节选自《北史•薛聪传》)
(注)天爵:天然的爵位。指高尚的道德修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聪深为孝文所知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委总管领/故终太和之世/恒带直阁将军 |
B.聪深为孝文所知/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委总管领/故终太和之世/恒带直阁将军 |
C.聪深为孝文所知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委/总管领/故终太和之世/恒带直阁将军 |
D.聪深为孝文所知/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委/总管领/故终太和之世/恒带直阁将军 |
A.“主簿”,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属于文官,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文中“主簿”与《孔雀东南飞》中“主簿通语言”中的“主簿”职能不同。 |
B.“释褐”通常是指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有时也指新考中的进士被授予官职。 |
C.“奉朝请”,古代春季朝见天子为“朝”,秋季朝见天子为“请”。奉朝请者,即有参加朝会的资格,是朝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 |
D.“坟籍”,古代典籍。传说古代早期的典籍有“三坟五典”,简称“坟典”,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 |
A.薛聪率性而为,受人尊重。当皇上戏问他是否为蜀人时,他扔了手中的戟后出去;当他在齐州去世后,官民因怀念他而留下他的坐榻。 |
B.薛聪耿直公正,心思缜密。薛聪处事一心为公,贵族皇亲也害怕他的威严,不敢乱来;薛聪稳重沉着细密,孝文帝无法窥探其行迹。 |
C.薛聪品性清高,治家严苛。他很看高自己,不随便与人交往;弟弟们即使成家做官,常常也免不了要受棍棒的惩罚,对他肃然起敬。 |
D.薛聪博学多才,见识深广。他广泛阅览古代典籍,对于前人的言行,也多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辞藻辩驳与应对,更是他所擅长的。 |
(1)凡所弹劾,不避强御,孝文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
(2) 时政得失,预以谋谟,动辄匡谏,事多听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夕①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春夕》是诗人旅居湘鄂时所作。②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本诗颔联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结合该联简要分析。
春夕①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春夕》是诗人旅居湘鄂时所作。②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感情真切,意境深婉,尾联中“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自慰自嘲,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彷徨。 |
B.首联描绘了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的暮春之景,点明了诗人春归时节身在异乡的境况,渲染出凄凉孤愁的气氛。 |
C.颈联诉说了思乡之苦,“动”“绝”两字,把诗人那种由期待而沮丧的复杂心理,逼真地传达出来了。 |
D.尾联运用了反问和用典的手法。从暗用五湖典故来看,这里的“归”字,表达的就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古代诗歌阅读
题铁门关楼
岑参
铁关天西涯,极目少行客。
关门一小吏,终日对石壁。
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
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
(注)铁门关,位于古丝绸之路中线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库尔勒市西北。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什么?它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题铁门关楼
岑参
铁关天西涯,极目少行客。
关门一小吏,终日对石壁。
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
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
(注)铁门关,位于古丝绸之路中线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库尔勒市西北。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题”是“题材”的意思,表示这首诗以铁门关楼为题材。 |
B.“极目”写出诗人用尽目力远望的神态,“少行客”表现出铁门关的荒凉。 |
C.第五、六句用工整的对仗句,写出铁门关前道路的高险、弯曲和狭窄。 |
D.岑参,著名边塞诗人,此诗体现了其诗气势宏伟、苍凉悲慨的风格。 |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完盛之时,有一道术人,称得丹砂之妙,颜为弱冠,自言三百余岁。京都人甚慕之。至于输货求丹,横经请益(横经,横陈经书。请益,指请教)者,门如市肆。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饮啜方酣,有阍者报曰:“郎君从庄上来,欲参觐。”道士作色叱之。坐客闻之,或曰:“贤郎远来,何妨一见?”道士颦蹙移时,乃曰:“但令入来。”俄见一老叟,鬓发如银,昏耄伛偻,趋前而拜。拜讫,叱入中门,徐谓坐客曰:“小儿愚騃(ái呆),不肯服食丹砂,以至于是。都未及百岁,枯槁如斯,常已斥于村墅间耳。”坐客愈更神之。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乃云:“伛偻者即其父也。”好道术者受其诳惑,如斯婴孩矣。
(王仁裕《玉堂闲话》)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门如市肆 ②作色叱之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长安完盛之时,有一道术人,称得丹砂之妙,颜为弱冠,自言三百余岁。京都人甚慕之。至于输货求丹,横经请益(横经,横陈经书。请益,指请教)者,门如市肆。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饮啜方酣,有阍者报曰:“郎君从庄上来,欲参觐。”道士作色叱之。坐客闻之,或曰:“贤郎远来,何妨一见?”道士颦蹙移时,乃曰:“但令入来。”俄见一老叟,鬓发如银,昏耄伛偻,趋前而拜。拜讫,叱入中门,徐谓坐客曰:“小儿愚騃(ái呆),不肯服食丹砂,以至于是。都未及百岁,枯槁如斯,常已斥于村墅间耳。”坐客愈更神之。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乃云:“伛偻者即其父也。”好道术者受其诳惑,如斯婴孩矣。
(王仁裕《玉堂闲话》)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得丹砂之妙 称:声称 |
B.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 造:到 |
C.坐客愈更神之 神:以为神 |
D.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 诘:审问 |
①门如市肆 ②作色叱之
A.①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 ②变了脸色呵斥他 |
B.①门前像市场一样 ②变了脸色呵斥他 |
C.①门前像市场一样 ②做出样子呵斥他 |
D.①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 ②做出样子呵斥他 |
A.道士面容显得很年轻,自言三百余岁,因而京都很多人不惜财物来求他那可长生不老的丹砂,并向他请教。 |
B.几个朝士到道士住宅时,道士自己饮酒喝茶正酣,守门人报说道士之子求见,道士作色叱之,坐客劝说他才答应一见。 |
C.一白发老者入前而拜道士,道士叱之入中门。道士后对坐客说,这是他的小儿,因不服丹药才这般衰老。 |
D.坐客更加把道士当成神了。后来有人私下问了道士的亲朋,才知道那个驼背的老人就是他的父亲。 |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2)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3)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偻,隆然伏行 隆然:脊背高起的样子 |
B.且硕茂,蚤实以蕃 实:果实 |
C.根拳而土易 易:更换 |
D.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离:背离,远去 |
A.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不如因而厚遇之 |
B.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C.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 |
D.他植者则不然 则请立太子为王 |
A.本文介绍人物姓名、形貌、技能,看似漫不经意写起,如同闲笔,其实生动传神,郭橐驼身带残疾而拥有绝技,形貌虽丑而见识过人,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
B.本文通过对比手法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主要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 |
C.文章从“养树”谈到“养人”,借做官者“好烦其令”与不善种树者构成对比规讽为政不可扰民,主张顺应自然,让百姓休养生息。 |
D.本文属于人物传记,与《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正史写法相同,都是借普通人物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的事理加以托讽,全文重在议论说教。 |
(1)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2)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3)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 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予“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剌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小题2】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 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予“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
B.“伏波故道风烟”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
D.“直以慵疏招物议”,表面说因为官慵懒粗疏而招来非议,实则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心中愤激不平。 |
【小题2】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 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②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②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③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④元戎窦车骑:元戎,犹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诗歌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春 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②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②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③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④元戎窦车骑:元戎,犹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丈夫早日得胜归家的盼望。 |
B.诗中的女主人公住在宁静和平的京城,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联想到丈夫戍守在荒凉的边疆,顿生愤懑之情。 |
C.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 |
D.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得胜班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