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独坐
杜甫
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
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
沧溟服衰谢,朱绂负平生。
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轻。
注:这首诗作于764年秋,当时杜甫漂泊西南,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羽翮:羽毛。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表明诗人此时已入暮年,愁绪满怀,他背对孤城,倚杖而坐,孤单落寂。
B.“朱绂”,指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诗中指做官,和“白首”一样都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C.诗中写“江”“天”“沧溟”,交代了所处环境,意境雄浑,感情深沉,符合诗人一贯的沉郁顿挫风格。
D.这首诗写了作者秋日独坐所见之景及其丰富的内心感受,景中寓情,情中有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2】尾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2-01 05:06: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雨叹三首(其二)
杜甫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值?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题目,写秋风秋雨,连绵不断,天地之间,乌云笼罩。
B.“浊泾”一句写秋雨之大,已经见不到“泾渭分明”的景象了。
C.“黍穗黑”是说因为长时间下雨,黍穗受到雨水浸泡已经糜烂。
D.“斗米换衾裯”写城中百姓很高兴,终能以斗米换昂贵的衣物。
【小题2】“去马来牛不复辨”一句化用了《庄子•秋水》中的“两涘渚涯之间,不辨牛马”。下列诗句中
没有
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唐•李商隐
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唐•杜牧
C.倚杖岩头秋独望,稀疏烟垄是人间。《北山岩》宋•郑樵
D.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
【小题3】《秋雨叹》与《春夜喜雨》都是杜甫写雨的名作,请分别概括两首诗的思想情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小题1】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中的“赴”字化静为动,为三峡雄奇的山势增添了灵动感。
B.诗的颔联雄浑悲凉,“朔漠”、“青冢”写尽王昭君一生的悲剧。
C.颈联写元帝虽然见过昭君,但并没有十分留意,以致空留遗恨。
D.这首诗借王昭君的典故,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薄命红颜的深切同情。
E. 杜甫写昭君的孤苦悲怨,也寄托了他的才能受屈,流落飘零之愤。
【小题2】明人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这里不适合也不协调。对此你有何看法,请作简要阐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 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①繁。
(注)①花烬:世俗认为有喜事则灯结花。
【小题1】诗题为“日暮”,请结合前三联简要赏析此诗从哪些方面写“暮”?
【小题2】前人称“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请结合诗的尾联简要赏析诗的情感。
同类题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盛唐时期的李白与杜甫是我国唐诗史上的双子星并称“李杜”,世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而中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被称为“小李杜”。
B.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的重要特征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
C.被称作“前四史”的史书是:《史记》《汉书》《三国志》和《后汉书》。
D.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骚”指《楚辞》,它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同类题5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①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②浮云变古今。
北极③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④,日暮聊为梁甫吟⑤。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朝廷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西方吐蕃虎视眈眈。2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3北极:即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4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后主。5梁甫吟:古乐府中的一首,《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高屋建瓴,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
B.颔联登高临远,俯瞰山川,视接八方,呈现出贯通历史、宇宙的悠远阔大的境界。
C.颈联作者写唐朝政权稳固,始终不可篡改,告诫吐蕃不要枉费心机,前来侵略。
D.尾联咏怀古迹,回想刘禅回到祠庙,暮色中诸葛亮吟唱《梁甫吟》的情景,感慨不已。
E.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归隐田园、吟诗作赋的情怀。
【小题2】联系全诗,概括作者“伤心”的原因。
相关知识点
文章作者
中国古代文学
隋唐
杜甫(712-770)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