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樊子盖字华宗,庐江人也。子盖解褐武兴王行参军,出为慎县令。炀帝即位,征还京师,转凉州刺史。子盖言于帝曰:“臣一居岭表,十载于兹,犬马之情,不胜恋恋。愿趋走阙庭,万死无恨。”帝赐物三百段,慰谕遣之。授银青光禄大夫,武威太守,以善政闻。大业三年入朝,帝引之内殿,特蒙褒美。乃下诏曰:“设官之道,必在用贤,安人之术,莫如善政。子盖干局通敏,操履清洁,课最之首。凡厥在位,莫匪王臣,若能人思奉职,各展其效,朕将冕旒垂拱,何忧不治哉!”于是进位金紫光禄大夫,赐物千段。五年,车驾西巡,将入吐谷浑。子盖以彼多鄣气,献青木香以御雾露。及帝还,谓之曰:“人道公清,定如此不?”子盖谢曰:“臣安敢言清,止是小心不敢纳贿耳。”子盖又自陈曰:“臣自南裔,即适西垂,常为外臣,未居内职。不得陪属车,奉丹陛,溘死边城,没有遗恨。惟陛下察之。”帝曰:“公侍朕则一人而已,委以西方则万人之敌,宜识此心。”辽东之役,征摄左武卫将军,出长岑道。后以宿卫不行。其年帝还东都,以子盖为涿郡留守。九年,车驾复幸辽东,命子盖为东都留守。属杨玄感作逆,来逼王城,子盖遣河南赞治裴弘策逆击之,返为所败,遂斩弘策以徇。国子祭酒杨汪小有不恭,子盖又将斩之。汪拜谢,顿首流血,久乃释免。于是三军莫不战栗,将吏无敢仰视。从驾还东都。时绛郡贼敬槃陀、柴保昌等阻兵数万,汾、晋苦之。诏令子盖进讨。于时人物殷阜,子盖善恶无所分别,汾水之北,村坞尽焚之。百姓大骇,相率为盗。其有归首者,无少长悉坑之。拥数万之众,经年不能破贼,有诏征还。又将兵击宜阳贼,以疾停,卒于京第, 时年七十有二。上悲伤者久之顾谓黄门侍郎裴矩曰子盖临终有何语矩对曰子盖病笃深恨雁门之耻 帝闻而叹息,令百官就吊,谥曰景。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二十八·樊子盖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帝还,谓之曰:“人道公清,定如此不?”子盖谢曰:“臣安敢言清,止是小心不敢纳贿耳。”
(2)汪拜谢,顿首流血,久乃释免。于是三军莫不战栗,将吏无敢仰视。
樊子盖字华宗,庐江人也。子盖解褐武兴王行参军,出为慎县令。炀帝即位,征还京师,转凉州刺史。子盖言于帝曰:“臣一居岭表,十载于兹,犬马之情,不胜恋恋。愿趋走阙庭,万死无恨。”帝赐物三百段,慰谕遣之。授银青光禄大夫,武威太守,以善政闻。大业三年入朝,帝引之内殿,特蒙褒美。乃下诏曰:“设官之道,必在用贤,安人之术,莫如善政。子盖干局通敏,操履清洁,课最之首。凡厥在位,莫匪王臣,若能人思奉职,各展其效,朕将冕旒垂拱,何忧不治哉!”于是进位金紫光禄大夫,赐物千段。五年,车驾西巡,将入吐谷浑。子盖以彼多鄣气,献青木香以御雾露。及帝还,谓之曰:“人道公清,定如此不?”子盖谢曰:“臣安敢言清,止是小心不敢纳贿耳。”子盖又自陈曰:“臣自南裔,即适西垂,常为外臣,未居内职。不得陪属车,奉丹陛,溘死边城,没有遗恨。惟陛下察之。”帝曰:“公侍朕则一人而已,委以西方则万人之敌,宜识此心。”辽东之役,征摄左武卫将军,出长岑道。后以宿卫不行。其年帝还东都,以子盖为涿郡留守。九年,车驾复幸辽东,命子盖为东都留守。属杨玄感作逆,来逼王城,子盖遣河南赞治裴弘策逆击之,返为所败,遂斩弘策以徇。国子祭酒杨汪小有不恭,子盖又将斩之。汪拜谢,顿首流血,久乃释免。于是三军莫不战栗,将吏无敢仰视。从驾还东都。时绛郡贼敬槃陀、柴保昌等阻兵数万,汾、晋苦之。诏令子盖进讨。于时人物殷阜,子盖善恶无所分别,汾水之北,村坞尽焚之。百姓大骇,相率为盗。其有归首者,无少长悉坑之。拥数万之众,经年不能破贼,有诏征还。又将兵击宜阳贼,以疾停,卒于京第, 时年七十有二。上悲伤者久之顾谓黄门侍郎裴矩曰子盖临终有何语矩对曰子盖病笃深恨雁门之耻 帝闻而叹息,令百官就吊,谥曰景。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二十八·樊子盖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悲伤者久之/顾谓黄门侍郎裴矩曰/子盖临终有何语矩/对曰/子盖病/笃深恨雁门之耻/ |
B.上悲伤者久之/顾谓黄门侍郎裴矩曰/子盖临终有何语矩/对曰/子盖病笃/深恨雁门之耻/ |
C.上悲伤者久之/顾谓黄门侍郎裴矩曰/子盖临终有何语/矩对曰/子盖病笃/深恨雁门之耻/ |
D.上悲伤者久之/顾谓黄门侍郎裴矩曰/子盖临终有何语/矩对曰/子盖病/笃深恨雁门之耻/ |
A.解褐,“褐”指褐色衣服,是古时贫贱、卑贱的人穿着的衣服。“解褐”指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 |
B.岭表,“表”的意思是外部,“岭表”一词,地理上指五岭以外的地方,特指岭南,在今广东省一带。 |
C.冕旒,“冕”礼帽;“旒”礼帽前后端垂下的玉串儿。古代帝王的礼冠前后有玉串,也用作皇帝的代称。 |
D.丹陛,古时宫殿前的台阶多饰红色,故名“丹陛”。一般只有皇帝与有一定地位的人才可以从丹陛两侧走。 |
A.樊子盖加官封爵,入京受赏。庐江人樊子盖曾任武兴王行参军,后来被杨广调回京师,带到殿内,杨广夸赞他德高品优,考核第一。 |
B.樊子盖随帝西巡,表明忠心。隋炀帝西巡,将要前往吐谷浑,樊子盖献青香木防瘴气,又自陈说衷心,皇帝也表达了自己用人的用意。 |
C.樊子盖身任要职,杀人树威。樊子盖平叛杨玄感,派出迎击的裴弘策战败,被樊子盖处死示众;又要杀死不恭敬的杨汪,树立威信。 |
D.樊子盖绛郡讨贼,残害百姓。绛郡敬槃陀、柴保昌率兵造反,隋炀帝诏令樊子盖讨伐,樊子盖不分好坏,烧毁村落,活埋被逼为盗的百姓。 |
(1)及帝还,谓之曰:“人道公清,定如此不?”子盖谢曰:“臣安敢言清,止是小心不敢纳贿耳。”
(2)汪拜谢,顿首流血,久乃释免。于是三军莫不战栗,将吏无敢仰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清宫 崔橹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注)华清宫:唐代宫名。故址在今西安市临潼区骊山上。山有温泉,唐贞观十八年建汤泉宫,咸亨二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大加扩建,改名华清宫。
【小题1】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两首《华清宫》诗,虽题材相同,但手法、主题各异,请具体分析两首诗各自使用什么样的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清宫 崔橹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注)华清宫:唐代宫名。故址在今西安市临潼区骊山上。山有温泉,唐贞观十八年建汤泉宫,咸亨二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大加扩建,改名华清宫。
【小题1】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吴诗以讽刺见长。开头两句,一个“飞”字,突出雪大风猛,一个“暗”字,更显雪意正浓,接着轻描宫中“落旋干”的景象,此句不着议论,讽喻之情自在诗外。 |
B.吴诗“绿树”二句,写华清宫内的绿树和碧绿的门帘相映,没有谁知道外面的天气已非常寒冷,表达了诗人对宫内条件的赞美之情。 |
C.崔诗“草遮”一句,写用石头修得整齐的磴道因御驾匿迹而格外冷清,杂草已将石磴掩盖,与吴诗中的华清宫形成鲜明反差。 |
D.崔诗先写华清宫白天的景色,荒草丛生,寂无声息,宫中之树,直插云霄;再写夜间之景,情景相称,诗的韵味更加浓郁。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以与毅舅甥,制不相纠,使治书侍御史丘洹奏弹毅辄宥传诏罗道盛。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置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十二年,武帝北伐。以为右长史。及入咸阳,帝遍视阿房、未央故地,凄怆动容。前至渭滨,帝叹曰:“此地宁复有吕望邪?”鲜之曰:“昔叶公好龙而真龙见,燕昭市骨而骏足至。明公以旰食待士,岂患海内无人?”及践阼,迁太常、都官尚书。时傅亮、谢晦位遇日隆,范泰尝众中让诮鲜之曰:“卿与傅、谢,俱从圣主有功关、洛,卿乃居僚首,今日答飒,去人辽远,何不肖之甚!”鲜之熟视不对。鲜之为人通率,而隐厚笃实,赡恤亲故。游行命驾,或不知所适,随御者所之。尤为武帝所狎。上曾内殿宴饮,朝贵毕至,唯不召鲜之。坐定,谓群臣曰:“郑鲜之必当自来。”俄而外启尚书郑鲜之诣神兽门求启事,帝大笑引入。景平中,徐、傅当权。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今徐、傅出以为郡,抑当有以。”元嘉三年,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四年卒。
(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以与毅舅甥,制不相纠,使治书侍御史丘洹奏弹毅辄宥传诏罗道盛。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置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十二年,武帝北伐。以为右长史。及入咸阳,帝遍视阿房、未央故地,凄怆动容。前至渭滨,帝叹曰:“此地宁复有吕望邪?”鲜之曰:“昔叶公好龙而真龙见,燕昭市骨而骏足至。明公以旰食待士,岂患海内无人?”及践阼,迁太常、都官尚书。时傅亮、谢晦位遇日隆,范泰尝众中让诮鲜之曰:“卿与傅、谢,俱从圣主有功关、洛,卿乃居僚首,今日答飒,去人辽远,何不肖之甚!”鲜之熟视不对。鲜之为人通率,而隐厚笃实,赡恤亲故。游行命驾,或不知所适,随御者所之。尤为武帝所狎。上曾内殿宴饮,朝贵毕至,唯不召鲜之。坐定,谓群臣曰:“郑鲜之必当自来。”俄而外启尚书郑鲜之诣神兽门求启事,帝大笑引入。景平中,徐、傅当权。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今徐、傅出以为郡,抑当有以。”元嘉三年,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四年卒。
(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
B.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
C.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
D.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
A.武帝是皇帝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代指辅佐国君的贤才。 |
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章奏的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为最高行政长官。 |
D.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景平、元嘉、贞观等。 |
A.郑鲜之性格刚直,极尽官责。他的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擅自赦免人;按制度规定,鲜之不能弹劾刘毅,他便让治书侍御史丘洹奏表弹劾刘毅。 |
B.郑鲜之敢于犯颜,直论是非。与皇帝交谈,他总是驳难,一定要让皇帝理屈词穷,才肯罢休;皇帝有时感到惭愧,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 |
C.郑鲜之被人讥诮,不作分辩。范泰当众讥讽他虽功劳不下傅亮、谢晦,而地位和恩遇远不及傅、谢;他只是看着范泰,并没有回应。 |
D.郑鲜之隐厚笃实,赡恤亲故。他出游,有时也不知要去何处,任驾车的人随意去哪;皇帝举行宴会故意不请他,他来奏事,最终也参加了。 |
(1)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中送迁客
吴融
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
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
言危无继者,道在有明神。
满目尽胡越,平生何处陈。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旅中送迁客
吴融
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
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
言危无继者,道在有明神。
满目尽胡越,平生何处陈。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灵均是屈原的字。表面写朋友要去凭吊屈原,实际暗示朋友被贬的遭际。 |
B.颔联点明送别的时间,对仗工整,注重色彩,用冷色调渲染了离别的心情。 |
C.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送别友人之作,情感真挚,格调相同。 |
D.本诗熔叙事、写景、抒怀于一炉,描写简备精当,感情深沉含蓄。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山花
唐·钱起
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
野客未来枝畔立,流莺已向树边啼。
从容只是愁风起,眷恋常须向日西。
别有妖妍胜桃李,攀来折去亦成蹊。
(注释)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省湖州一带)人。玄宗天宝十年(751)进士,历任校书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有《钱考功集》。烧溪:红花映照在水中,似火烧,使溪水显出一片火红。
【小题1】这首诗共有几联对仗?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这首诗以花喻人,以下对所喻之人的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
【小题3】本诗是怎样表现山花之美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山花
唐·钱起
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
野客未来枝畔立,流莺已向树边啼。
从容只是愁风起,眷恋常须向日西。
别有妖妍胜桃李,攀来折去亦成蹊。
(注释)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省湖州一带)人。玄宗天宝十年(751)进士,历任校书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有《钱考功集》。烧溪:红花映照在水中,似火烧,使溪水显出一片火红。
【小题1】这首诗共有几联对仗?正确的一项是
A.一联 | B.二联 | C.三联 | D.四联 |
A.隐居高士 | B.落魄才子 | C.被贬官员 | D.山村思妇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注]这首七言律诗,是李德裕在唐宣宗李忱即位后贬岭南时所作。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和写作技巧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颔联的心理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结尾两句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注]这首七言律诗,是李德裕在唐宣宗李忱即位后贬岭南时所作。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和写作技巧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争”字,用了拟人手法,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好像道路纡曲,使人迷失方向是“岭水”故意“争分”造成的。 |
B.颔联表面写在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实际上诗人运用双关的写法,用“毒雾” “蛇草”等来借代奸佞小人,从而表达对他们的憎恶和畏惧之情。 |
C.颈联转向南方风物的具体描写,在写景中表现出一种十分惊奇的异乡之感。 |
D.最后一句暗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越鸟巢南枝”句意,十分贴切而又意味深长。 |
【小题3】结尾两句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国棋王逢①
杜牧
玉子纹楸一路饶②,最宜檐雨竹萧萧。
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
守道还如周伏柱③,鏖兵不羡霍嫖姚④。
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
注:①在送别王逢时作此诗,此时杜牧四十二三岁,杜牧与围棋国手王逢交谊甚厚。②玉子纹楸:精美的棋子、棋盘;一路饶:即让一子。③周伏柱:指老子,曾做过周期的柱下史。④霍嫖姚即霍去病,西汉武帝时名将,屡获战功。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送国棋王逢①
杜牧
玉子纹楸一路饶②,最宜檐雨竹萧萧。
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
守道还如周伏柱③,鏖兵不羡霍嫖姚④。
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
注:①在送别王逢时作此诗,此时杜牧四十二三岁,杜牧与围棋国手王逢交谊甚厚。②玉子纹楸:精美的棋子、棋盘;一路饶:即让一子。③周伏柱:指老子,曾做过周期的柱下史。④霍嫖姚即霍去病,西汉武帝时名将,屡获战功。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从令人难忘的对弈场景入手,“檐雨竹萧萧”烘托出幽雅惬意的环境。 |
B.“羸形暗去春泉长”意思是说王逢下棋扶弱起危好比春泉潺湲不息,充满了生机。 |
C.“拔势横来野火烧”运用比喻,说明王逢进攻起来势如拔旗斩将,疾如野火燎原。 |
D.颈联不仅写出王逢以静制动、进攻厮杀的棋风,还写出了其精通兵法多才多艺。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竟陵文宣王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幼聪敏。武帝为赣县时,与裴后不谐,遣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帝谓曰:“汝何不读书?”子良曰:“娘今何处?何用读书?”帝异之,即召后还县。
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给其薪苏。郡阁下有虞翻旧床,罢任还,乃致以归。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
武帝即位,封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都督。永明二年,为护军将军,兼司徒。四年,进号车骑将军。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
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医药。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参。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武帝俄顷而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子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萧鸾。诏云:“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子良所志也。太孙少养于子良妃袁氏,甚著慈爱,既惧前不得立,自此深忌子良。
子良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其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进位太傅,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遣人视,见淮中鱼无算,皆浮出水上向城门。寻薨,年三十五。
(《南史•萧子良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竟陵文宣王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幼聪敏。武帝为赣县时,与裴后不谐,遣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帝谓曰:“汝何不读书?”子良曰:“娘今何处?何用读书?”帝异之,即召后还县。
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给其薪苏。郡阁下有虞翻旧床,罢任还,乃致以归。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
武帝即位,封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都督。永明二年,为护军将军,兼司徒。四年,进号车骑将军。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
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医药。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参。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武帝俄顷而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子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萧鸾。诏云:“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子良所志也。太孙少养于子良妃袁氏,甚著慈爱,既惧前不得立,自此深忌子良。
子良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其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进位太傅,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遣人视,见淮中鱼无算,皆浮出水上向城门。寻薨,年三十五。
(《南史•萧子良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
B.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
C.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
D.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
A.“百斛”, 泛指多斛。斛,旧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
B.“不豫”,“豫”为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
C.“太傅”,始于西周,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
D.“友悌”,与朋友相友爱。古人说的“孝悌之义”,意即孝顺父母、朋友友爱的道理。 |
A.萧子良孝顺有加。母亲裴后因与武帝不和睦被送还,年幼的萧子良心中不悦,废书不读,这触动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后。 |
B.萧子良重义好古。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他死后,萧子良善待他的妻子给她一个奴仆。萧子良还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 |
C.萧子良礼遇贤士。夏天客人到了,子良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让他们写文化教育的文章。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子良也让人撰录。 |
D.萧子良深受信任。武帝在遗诏中让子良辅政,可惜子良志不在此,他推荐萧鸾和他一起参与政事,武帝同意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①。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沙②。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晋书·李密传》节选)
[注]①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上皆很造诣。②虫沙:比喻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死的人民。此指死亡。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原文中未加标点部分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①。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沙②。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晋书·李密传》节选)
[注]①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上皆很造诣。②虫沙:比喻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死的人民。此指死亡。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原文中未加标点部分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
B.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
C.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
D.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
A.“李密,字令伯”,古人幼时命名,一般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
B.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年号是从汉武帝才有的,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文中“泰始”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 |
C.《大诰》是周公相成王时,管叔、蔡叔、武庚联合淮夷作乱,周公率兵东征,出师前,以成王的口吻发表诰文,申述东征的理由。 |
D.《晋书》是二十四史之一,为唐朝的房玄龄等二十一人合著,沿用了《史记》的纪传体体例。 |
A.李密从很小就懂得尽孝道。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至忧思成疾。 |
B.李密因为孝敬祖母而闻名,也因祖母年老,无人奉养,上疏《陈情表》“辞不就职”;皇帝看后,停止征召他为太子洗马。 |
C.李密认为过去舜、禹、皋陶的语言是用于交谈,所以简洁雅致;而孔明的言论是琐碎的,其原因在于没有和孔明旗鼓相当的谈论者。 |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其二)
杜甫
夔府①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
画省③香炉违伏枕④,山楼粉堞⑤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②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③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④伏枕:指生病。⑤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虚实结合。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秋兴(其二)
杜甫
夔府①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
画省③香炉违伏枕④,山楼粉堞⑤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②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③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④伏枕:指生病。⑤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 |
B.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念故都之切;“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
C.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
D.诗人老病一身,漂泊他乡,深情追怀往昔在朝为官的生活,一个“违”字,道出了万千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