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 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嗟”字起笔,足见叹息之意,“此别”“谪居”点出题中的“送”和“贬”。
B.颔联由实转虚,想象到二人将要去的地方。“数行泪”和“几封书”,看似淡然,实则寄寓了作者真挚的深情。
C.颈联写青枫江畔高远的秋天,白帝城边疏朗的古木,组成了一幅阔大、优美的画面,这是典型的以乐写悲的手法。
D.全诗首尾总写,中间两联交错分写,结构对称,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实为构思精巧的典范之作。
【小题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复杂的思想情感。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呈:呈送。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②转须:反而更应该。③甚:太。④征求:指赋税征敛。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诗人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颔联使用设问的手法,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D.本诗具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情感,语言沉郁顿挫而又不乏幽默。
【小题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赏析。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释】①梦得:刘禹锡。白居易的刘禹锡同龄,交情深厚,开成二年(837),两人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以“少时”与“老后”相对。“不忧生计”使人想见诗人少不更事时的稚气与豪气。老后不“惜酒钱”是一脉相承的豪情,而无丝毫的世事艰难之感。
B.颔联写两人同沽美酒时真挚热烈的感情,“共把十千”暗示了两人共同的处境和心境,“相看”句写两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
C.颈联写“闲饮”的细节。两位老友行酒令、引经史、边饮酒边听音乐,不知不觉就喝多了。这一联也展现了两人高雅芳洁的情怀与满腹经纶的才学。
D.尾联虚写,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深化了,“共君一醉一陶然”。使人看到挚友的深情厚谊。
E. 全诗言简意丰,语淡情深,从一时“闲饮”,到“且约后期”,既有超脱用雅的情怀,又暗示对身世际遇的感悟,体现出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
【小题2】本诗以“闲饮”为题,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分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蔡廓,字子度,济阳考城人。廓博涉群书,言行以礼,起家著作佐郎。以方鲠闲素,为武帝所知。再迁太尉从事中郎,未拜,遭母忧。性至孝,三年不栉沐,殆不胜丧。宋台建,为侍中,建议以为:“鞫狱不宜令子孙下辞,明言父祖之罪。亏教伤情,莫此为大。自今但令家人与囚相见,无乞鞫之诉,便足以明伏罪,不须责家人下辞。”朝议从之。
世子左卫率谢灵运辄杀人御史中丞王准之坐不纠免官武帝以廓刚直补御史中丞多所纠奏百僚震肃。时中书令傅亮任寄隆重,学冠当时,朝廷仪典,皆取定于亮。亮每事谘廓然后行,亮意若有不同,廓终不为屈。迁司徒左长史,出为豫章太守。征为吏部尚书。廓因北地傅隆问亮:“选事若悉以见付,不论;不然,不能拜也。”亮以语录尚书徐羡之,羡之曰:“黄门郎以下悉以委蔡,吾徒不复厝怀,自此以上,故宜共参同异。”廓曰,“我不能为徐干木署纸尾。”遂不拜。干木,羡之小字也。选案黄纸,录尚书与吏部尚书连名,故廓言署纸尾也。羡之亦以廓正直,不欲使居权要,徙为祠部尚书。文帝入奉大统,傅亮率百官奉迎,廓亦俱行。至寻阳,遇疾不堪前,亮将进路诣别。廓谓曰:“营阳在吴,宜厚加供奉,一旦不幸,卿诸人有杀主之名,欲立于世,将可得邪。”
廓年、位并轻,而为时流所推重,每至时岁,皆束带诣门。奉兄轨如父,家事大小,皆谘而后行,公禄赏赐,一皆入轨,有所资须,悉就典者请焉。从武帝在彭城,妻郗氏书求夏服。廓答书曰:“知须夏服,计给事自应相供,无容别寄。”时轨为给事中。元嘉二年,廓卒。武帝常云:“羊徽、蔡廓,可平世三公。”
(节选自《南史 蔡廓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子左卫/率谢灵运辄杀人/御史中丞王准之坐不纠/免官/武帝以廓刚直/补御史中丞/多所纠奏/百僚震肃
B.世子左卫率/谢灵运辄杀人/御史中丞王准之坐/不纠免官/武帝以廓刚直/补御史中丞/多所纠奏/百僚震肃
C.世子左卫/率谢灵运辄杀人/御史中丞王准之坐/不纠免官/武帝以廓刚直/补御史中丞/多所纠奏/百僚震肃
D.世子左卫率/谢灵运辄杀人/御史中丞王准之坐不纠/免官/武帝以廓刚直/补御史中丞/多所纠奏/百僚震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忧,母亲丧事。古代子女为父母守丧,不行婚嫁之事,不参与吉庆之典,官者须离职。
B.豫章,古代区域名称,在汉代设郡,指现在的南昌地区,唐代初期把豫章郡改为“洪州”。
C.吏部,掌管天下所有官吏的任免、升降、调动和选拔考试等事务,长官称为吏部尚书。
D.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南北朝时期指太尉、司徒、司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廓知书识礼,看重礼仪教化。他博览群书,言语行动都不逾礼:在宋朝为官,建议废除子孙指控长辈的诉讼制度,得到朝廷的认可。
B.蔡廓才干卓异,得到朝官敬重。中书令傅亮位高权重,负责决定朝廷的礼仪典章,每一件事都要先向蔡廓咨询,在征求他同意后才实行。
C.蔡廓刚直不阿,仕途遭受打压。他担任御史中承职务,弹劾多名官员,整肃了官场;但也因刚直得不到上司的信任,没有得到应有升迁。
D.蔡廓家中长幼有序,他奉兄如父。家中事无巨细,都请示长兄蔡轨;俸禄赏赐,一律上交;妻子想买夏服,蔡廓也告诉她长兄自有安排。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以方鲠闲素,为武帝所知。再迁太尉从事中郎,未拜,遭母忧。
⑵亮以语录尚书徐羡之,羡之曰:“黄门郎以下悉以委蔡,吾徒不复厝怀。”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密言:臣以险衅,……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陈情表》课文内容,要求背诵,故略)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 “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 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 “ 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 ” 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晋书·李密传》
注释:①醮:女子嫁人。②游夏:子游 (言偃 )与子夏 (卜商 )的并称。两人均为孔子学生,长于文学。见《论语 ·先进》。
【小题1】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有暇讲学忘疲   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B.诏征太子洗马   实狼狈
C.密祖母年高 臣供养无主
D.后卒家。 州司临门, 急星火
【小题2】下列句中加线的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零丁孤苦,至于 成立
B.而憎疾从事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D.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小题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
A.李密以孝闻名,因为有才辩,得到了同门师兄弟 的称赞。
B.《陈情表》情真意切,感动了晋武帝,晋武帝答应了李密的请求。
C.刘氏去世,守丧期满后,李密再一次被迫做了太子洗马。
D.李密希望能调到朝廷任职,但因小人诬陷,所以没有实现。
【小题4】《晋书·李密传》客观直陈,《陈情表》却措辞委婉。表述不同,蕴意不同。《晋书·李密传》中“母何氏醮”,在《陈情表》中则表述为_________。这样的表述是为了_________。《晋书·李密传》中“少仕蜀,为郎”在《陈情表》中则表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表述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门致此身。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描绘了灞原上撩人秋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清新明丽的画面。
B.第三句不禁让人想起“落叶归根”这个成语,作者这时看到他乡落叶顿有自己羁留外地、盼回故乡之感。
C.第四句中“寒”字写出了深秋已至,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一灯如豆,无法取暖,贫寒交迫的生活让作者难以维系。
D.第五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自己思潮起伏、长夜无眠,第六句写与自己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写出自己被抛出世外的孤寂。
E. 这首诗写景,不借浮词雕饰;写情,不作无病呻吟。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2】这首诗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刚字僧庆,河南洛阳人也。起家奉朝请。累迁镇东将军、银青光禄大夫。历大行台郎中、征东将军,加金紫阶,领司徒府从事中郎,加阁内都督。魏孝武与齐神武构隙,刚密奉旨召东荆州刺史冯景昭率兵赴阙。未及发,孝武西迁。景昭集府僚议。
司马冯道和请据州待北方处分。刚曰:“公宜勒兵赴行在所。”刚曰:“公宜勒兵赴行在所。”久之更无言者。刚抽刀投地曰:“公若欲为忠臣,请斩道和;如欲从贼,可速见杀!”景昭感悟,遂众赴关右。侯景逼穰城,杨祖欢等起兵应景,以其众邀景昭于路。景昭战败,刚没蛮中。大统初,刚于霸上见太祖,具陈关东情实。太祖嘉之。是年,诏刚剛使三荆,听在所便宜从事。使还,称旨,进爵武城县侯。顷之,御史中尉董绍进策,请图梁汉。刚以为不可,而朝议已决,遂出军。绍竞无功而还,免为庶人。除刚颍川郡守。为侯景所破,乃率余众赴洛阳。大行台元海遣刚还郡征粮时景众已入颍川刚于西界招复阳翟二万户转输送洛明年洛阳不守刚远隔敌中连战破东魏广州刺史李仲侃。时有流言传刚东叛, 齐神武因设反间, 声遣迎接。 刚乃率骑袭其下坞, 拔之, 露板[注]言状。太祖知刚无贰,乃加赏赉焉。渭州民郑五丑构逆,与叛羌相应,令刚往镇之。魏文帝举觞属刚曰:“昔侯景在东,为卿所困。黠羌小竖,岂足劳卿谋虑也。”刚至,并攻破之。孝闵帝践阼,出为利州总管、 利沙方渠四州诸军事。 沙州氐恃险逆命,刚再讨服之。 方州生獠,自此始从赋役。加授渠州刺史。刚初至,渠帅惮其军威, 相次降款。 后以刚师出逾年, 士卒疲弊,寻复亡叛。后遂以无功而还。又与所部仪同尹才失和,被征赴阙。 遇疾,卒于路。年五十七。
(节选自《周书•赵刚传》)    
[注]露板,书信不封口 。
【小题1】下列对文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行台元海遣刚还郡征粮/时景众已入颍川/刚于西界招复阳翟二万户/转输/送洛/明年/洛阳不守/刚远隔敌中/连战破东魏广州刺史李仲侃/
B.大行台元海遣刚还郡征粮/时景众已入颍川/刚于西界招复阳翟二万户/转输送洛/明年/洛阳不守/刚远隔/敌中连战破东魏广州刺史李仲侃/
C.大行台元海遣刚还郡征粮/时景众已入颍川/刚于西界招复阳翟二万户/转输/送洛/明年/洛阳不守/刚远隔/敌中连战破东魏广州刺史李仲侃/
D.大行台元海遣刚还郡征粮/时景众已入颍川/刚于西界招复阳翟二万户/转输送洛/明年/洛阳不守/刚远隔敌中/连战破东魏广州刺史李仲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家”的解释有三: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兴家立业和出身。这里为第一种。
B.“阙”意思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指应召入朝觐见皇帝。
C.“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在本文中赵刚让冯景昭率兵前往的皇帝西迁后的逃亡处。
D.古代庙堂下东边的台阶称“阼”,“阼践”原指踏上这层台阶,又表示登上国君宝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刚有识有胆,不恤个人安危。皇帝危难之时,群臣议政,赵刚不仅能出谋划策,而且能在众人犹豫不决时,勇敢地站出来,以其决绝的言语左右局势。
B.赵刚深受信任,受诏遇事自决。他先在霸上遇太祖,向皇帝说明了关东一带的情况,受到嘉奖;后在出使外地时,被赋予了自行决断处置的权力。
C.赵刚忠于朝廷,赢得皇帝赏赉。齐神武帝设下反间计,大肆宣扬要迎接赵刚东叛,一时流言四起,然而赵刚却率兵袭破敌城,获得皇帝信任、赏赐。
D.赵刚总领四州,出师未克全功。沙州被他两战征服,方州也归顺了;渠州也曾被降服,但后来因为军队征战时长,士兵疲劳不堪,他未能稳定全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侯景逼穣城,杨祖欢等起兵应景,以其众邀景昭于路。
(2)昔侯景在东,为卿所困。黠羌小竖,岂足劳卿谋虑也。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发潭州
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楮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注)①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准备北归洛阳,终因时局动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只得以舟为家,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发潭州》一诗,是诗人在大历四年春离开潭州赴衡州时所作,②褚公:初唐褚遂良,因谏阻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贬为潭州都督。
【小题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小题2】请从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这首诗颔联进行赏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洲。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飞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李翱《杨烈妇传》)
(注)(1)发布命令    (2)爨:cuàn 烧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
B.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
C.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
D.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
【小题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之“左”意指左丘明,春秋时期楚国史官,传说为姜子牙的后裔。
B.《左传》是我国第一本编年体史书,上承《春秋》下启《史记》,与同体例的《国语》成书时间相当,思想倾向基本一致。
C.《左传》之“传”为“解释”“阐发”之意,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 三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同属儒家经典“十三经”。
D.纪传体是由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二十四史绝大多数都属这一类。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坟墓存 朝济而夕设版B.府库皆财也  吾还也
C.重赏令死士  其无礼于晋D.之千钱 失其所,不知
【小题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的一组是 (   )
①力不足,死焉,职也 ②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③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 ⑤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⑥贼失势,遂相与散走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①④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希烈的叛军要攻占项城县时,县令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服他应忠于职责,为国家利益而坚守。
B.杨氏对召来的吏人百姓讲话,激励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不做叛军之人。
C.李侃带领召集的几百人备战,杨氏亲自为他们做饭送饭,并让李侃向叛军讲话,表示准备战死决不投降。
D.李侃受伤回家,杨氏责备了他,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叛军在主帅被射死后撤退,项城得以保全。
【小题6】将下面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夜对雪忆胡居士家
[唐]王维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注] ①箭:指漏箭,古代计时器漏壶中用以指示时间刻度的箭状指针。②汉时,袁安未达时,洛阳大雪,人多出乞食,安独僵卧不起,洛阳令按行至安门,见而贤之,举为孝廉。后人常用“袁安高卧”指身处困境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③翛然:自由自在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听着声声更漏,一夜未眠,拂晓时分,对镜自照,看到自己衰老的容颜。
B.颔联:诗人夜间隔窗听见竹动的声响,清晨推门一看,才发现满山已是皑皑白雪。
C.颈联:对雪展开铺写,从天空到地上,从深巷到广庭,立体描绘出素静的雪境。
D.尾联:由实入虚,由雪景描写转入对人的怀想,表达诗人对袁安的关怀和敬仰之情。
【小题2】清人沈德潜评价本诗颔联时说“咏雪之妙,全在上句‘隔牖’五字,不言雪全是雪声之神”,请结合本联诗句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