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诗人心绪很高,此诗格调更高,且带山水诗之淡远自然,后半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
【小题2】本诗尾联颇受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从律诗的结构来说,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创作常见模式。 |
B.颔联中“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塞”指边塞,“河”指黄河。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自然气候。 |
C.镶嵌是一种修辞手法,指在词句中镶嵌有特定意义的字,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颔联即运用了该手法,巧妙照应标题。 |
D.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层层递进,转入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
【小题2】本诗尾联颇受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许孜字季义,东阳吴宁人也。孝友恭让,敏而好学。年二十,师事预章太守会稽孔冲,受《诗》《书》《礼》《易》及《孝经》《论语》。学竟,还乡里。冲在郡丧亡,孜闻问尽哀,负担奔赴,送丧还会稽,蔬食执役,制服三年。俄而二亲没,柴毁骨立,杖而能起,建墓于县之东山,躬自负土,不受乡人之助。或愍孜羸惫,苦求来助,孜昼则不逆,夜便除之。①每一悲号,鸟兽翔集。孜以方营大功①,乃弃其妻,镇宿墓所,列植松柏亘五六里。时有鹿犯其松栽,孜悲叹曰:“鹿独不念我乎!”明日,忽见鹿为猛兽所杀,置于所犯栽下。孜怅惋不已,乃为作冢,埋于隧侧。猛兽即于孜前自扑而死,孜益叹息,又取埋之。自后树木滋茂,而无犯者。积二十余年,孜乃更娶妻,立宅墓次,烝烝朝夕,奉亡如存,鹰雉栖其梁,薝鹿与猛兽扰其庭圃,交颈同游,不相搏噬。
元康中,郡察孝廉,不起,巾褐终身。年八十余,卒于家。邑人号其居为孝顺里。咸康中,太守张虞上疏曰:“臣闻圣贤明训存乎举善,褒贬所兴,不远千载。谨案所领吴宁县物故人许孜,至性孝友,立节清峻,与物恭让,言行不贰。当其奉师,则在三②之义尽;及其丧亲,实古今之所难。咸称殊类致感,猛兽弭害。虽臣不及见,然备闻斯语,窃谓蔡顺、董黯无以过之。孜没积年,其子尚在,性行纯悫,今亦家于墓侧。臣以为孜之履操,世所希逮,宜标其令迹,甄③其后嗣,以酬既往,以奖方来。②《阳秋传》曰:“‘善善及其子孙。’臣不达大体,请台量议。”疏奏,诏旌表门闾,蠲复④子孙。其子生亦有孝行,图孜像于堂,朝夕拜焉。
(选自《晋书》)
注:①大功:丧服名,五服之一,服丧期九个月。②在三:《国语·晋语一》:“‘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一事之,唯其所在,则致死焉。”后以“在三”为礼敬君、父、师的典故。③甄:造就。④蠲复:免除赋税或劳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孜“至性孝友”的一组是( )
①冲在郡丧亡,孜闻问尽哀 ②躬自负土,不受乡人之助
③立宅墓次,烝烝朝夕,奉亡如存④元康中,郡察孝廉,不起⑤孜没积年,其子尚在⑥疏奏,诏旌表门闾,蠲复子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愍孜羸惫,苦求来助,孜昼则不逆,夜便除之。
(2)臣以为孜之履操,世所希逮,宜标其令迹,甄其后嗣,以酬既往,以奖方来。
许孜字季义,东阳吴宁人也。孝友恭让,敏而好学。年二十,师事预章太守会稽孔冲,受《诗》《书》《礼》《易》及《孝经》《论语》。学竟,还乡里。冲在郡丧亡,孜闻问尽哀,负担奔赴,送丧还会稽,蔬食执役,制服三年。俄而二亲没,柴毁骨立,杖而能起,建墓于县之东山,躬自负土,不受乡人之助。或愍孜羸惫,苦求来助,孜昼则不逆,夜便除之。①每一悲号,鸟兽翔集。孜以方营大功①,乃弃其妻,镇宿墓所,列植松柏亘五六里。时有鹿犯其松栽,孜悲叹曰:“鹿独不念我乎!”明日,忽见鹿为猛兽所杀,置于所犯栽下。孜怅惋不已,乃为作冢,埋于隧侧。猛兽即于孜前自扑而死,孜益叹息,又取埋之。自后树木滋茂,而无犯者。积二十余年,孜乃更娶妻,立宅墓次,烝烝朝夕,奉亡如存,鹰雉栖其梁,薝鹿与猛兽扰其庭圃,交颈同游,不相搏噬。
元康中,郡察孝廉,不起,巾褐终身。年八十余,卒于家。邑人号其居为孝顺里。咸康中,太守张虞上疏曰:“臣闻圣贤明训存乎举善,褒贬所兴,不远千载。谨案所领吴宁县物故人许孜,至性孝友,立节清峻,与物恭让,言行不贰。当其奉师,则在三②之义尽;及其丧亲,实古今之所难。咸称殊类致感,猛兽弭害。虽臣不及见,然备闻斯语,窃谓蔡顺、董黯无以过之。孜没积年,其子尚在,性行纯悫,今亦家于墓侧。臣以为孜之履操,世所希逮,宜标其令迹,甄③其后嗣,以酬既往,以奖方来。②《阳秋传》曰:“‘善善及其子孙。’臣不达大体,请台量议。”疏奏,诏旌表门闾,蠲复④子孙。其子生亦有孝行,图孜像于堂,朝夕拜焉。
(选自《晋书》)
注:①大功:丧服名,五服之一,服丧期九个月。②在三:《国语·晋语一》:“‘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一事之,唯其所在,则致死焉。”后以“在三”为礼敬君、父、师的典故。③甄:造就。④蠲复:免除赋税或劳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竟,还乡里竟:完毕 | B.邑人号其居为孝顺里号:名称 |
C.与物恭让,言行不贰贰:背离 | D.臣以为孜之履操,世所希逮逮:赶得上 |
①冲在郡丧亡,孜闻问尽哀 ②躬自负土,不受乡人之助
③立宅墓次,烝烝朝夕,奉亡如存④元康中,郡察孝廉,不起⑤孜没积年,其子尚在⑥疏奏,诏旌表门闾,蠲复子孙
A.①②③ | B.③⑤⑥ | C.①④⑤ | D.②④⑥ |
A.在自己的老师去世后,许孜就带着行李前去奔丧,护送老师的灵柩回会稽,吃粗劣的食物,担任劳役,坚持服丧三年。 |
B.许孜在父母去世后因哀丧过度骨瘦如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在为父母建立坟墓时,却仍不接受乡人的帮助。 |
C.由于许孜的孝敬以及规范的驯养,那些栖息在他屋梁上的鹰和雉以及庭院中的鹿和猛兽都亲密共处,不互相斗咬。 |
D.咸康年间的一位太守张虞认为,自己尽管没有看到许孜的孝行连禽兽都打动了的场面,但至少认为蔡顺、董黯也不能超过他。 |
(1)或愍孜羸惫,苦求来助,孜昼则不逆,夜便除之。
(2)臣以为孜之履操,世所希逮,宜标其令迹,甄其后嗣,以酬既往,以奖方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江统,字应元,陈留圉人也。统静默有远志,时人为之语曰:“嶷然稀言江应元。”与乡人蔡克俱知名。袭父爵,除山阴令。时关陇屡为氐、羌所扰,孟观西讨,自擒氐帅齐万年。统深惟四夷乱华,宜杜其萌,乃作《徙戎论》:“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帝不能用。未及十年,而夷狄乱华,时服其深识。转太子洗马。在东宫累年,甚被亲礼。及太子废,徙许昌,贾后讽有司不听宫臣追送。统与宫臣冒禁至伊水,拜辞道左,悲泣流涟。都官从事悉收统等付河南、洛阳狱。付郡者,河南尹乐广悉散遣之,系洛阳者犹未释。都官从事孙琰说贾谧曰:“所以废徙太子,以为恶故耳。东宫故臣冒罪拜辞,涕泣路次,不顾重辟,乃更彰太子之德,不如释之。”谧语洛阳令曹摅,由是皆免。及太子薨,改葬,统作诔叙哀,为世所重。后为博士、尚书郎,参大司马、齐王冏军事。冏骄荒将败,统切谏,文多不载。迁廷尉正,每州郡疑狱,断处从轻。成都王颖请为记室,多所箴谏。以母忧去职。服阕,为司徒左长史。东海王越为兖州牧,以统为别驾,委以州事,与统书曰:“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辟荀慈明;下车,辟孔文举。贵州人士有堪应此者不?”统举高平郗鉴为贤良,陈留阮修为直言,济北程收为方正,时以为知人。寻迁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永嘉四年,避难奔于成皋,病卒。
(节选自《晋书·江统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宫故臣冒罪拜辞,涕泣路次,不顾重辟,乃更彰太子之德,不如释之。
(2)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辟荀慈明;下车,辟孔文举。贵州人士有堪应此者不?
江统,字应元,陈留圉人也。统静默有远志,时人为之语曰:“嶷然稀言江应元。”与乡人蔡克俱知名。袭父爵,除山阴令。时关陇屡为氐、羌所扰,孟观西讨,自擒氐帅齐万年。统深惟四夷乱华,宜杜其萌,乃作《徙戎论》:“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帝不能用。未及十年,而夷狄乱华,时服其深识。转太子洗马。在东宫累年,甚被亲礼。及太子废,徙许昌,贾后讽有司不听宫臣追送。统与宫臣冒禁至伊水,拜辞道左,悲泣流涟。都官从事悉收统等付河南、洛阳狱。付郡者,河南尹乐广悉散遣之,系洛阳者犹未释。都官从事孙琰说贾谧曰:“所以废徙太子,以为恶故耳。东宫故臣冒罪拜辞,涕泣路次,不顾重辟,乃更彰太子之德,不如释之。”谧语洛阳令曹摅,由是皆免。及太子薨,改葬,统作诔叙哀,为世所重。后为博士、尚书郎,参大司马、齐王冏军事。冏骄荒将败,统切谏,文多不载。迁廷尉正,每州郡疑狱,断处从轻。成都王颖请为记室,多所箴谏。以母忧去职。服阕,为司徒左长史。东海王越为兖州牧,以统为别驾,委以州事,与统书曰:“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辟荀慈明;下车,辟孔文举。贵州人士有堪应此者不?”统举高平郗鉴为贤良,陈留阮修为直言,济北程收为方正,时以为知人。寻迁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永嘉四年,避难奔于成皋,病卒。
(节选自《晋书·江统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
B.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
C.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
D.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
A.夷狄,古代称西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中原人士之外的边民。 |
B.东宫原为古建筑,多为太子住处,借指代太子;如《陈情表》中的“当侍东宫”。 |
C.诔,哀悼死者的一种文体,主要列举死者的德行,如《红楼梦》中的《芙蓉女儿诔》。 |
D.博士,在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变成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A.江统正直敢谏。他忧虑氐、羌之乱而进《徙戎论》不被接纳,后来先后担任齐王冏军事和做成都王颖的记室,依旧多所箴谏。 |
B.江统忠诚重义。太子被废离开许昌,他送行到了伊水,被收付洛阳狱中,后来由孙琰向贾谧说明事理才被洛阳令曹摅释放。 |
C.江统识微见远。虽然孟观出兵平乱擒住氐帅齐万年,他建议朝廷宜采取怀柔安抚的策略,虽此论不被接纳,但后来他却深得当时人信服。 |
D.江统知人善荐。东海王司马越担任兖州牧时委任他为别驾,他向司马越推荐郗鉴、阮修、程收等人才,被赞有“知人”之能。 |
(1)东宫故臣冒罪拜辞,涕泣路次,不顾重辟,乃更彰太子之德,不如释之。
(2)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辟荀慈明;下车,辟孔文举。贵州人士有堪应此者不?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小题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小题2】结合诗文,简析“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小题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虚实结合,今昔对照。抒发早年对洞庭湖的向往。用“昔闻”为“今上”蓄势。 |
B.颔联写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
C.颈联写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自叙如此凄凉落寞,与全诗联系不紧。 |
D.尾联抒发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小题2】诗歌的第七到十句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写了边地怎样的艰辛生活状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关 山 月
鲍君徽
高高秋月明,北照辽阳城①。
塞迥光初满,风多晕更生。
征人望乡思,战马闻鼙②惊。
朔风悲边草,胡沙暗虏营。
霜凝匣中剑,风惫原上旌。
早晚谒金阙,不闻刁斗声。
(注)①辽阳城:唐时边防要地,戍卒很多。②鼙:古代军中所击的小鼓。【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二句描写了边地辽阳城笼罩在一片月光中的景象,点明了具体的时间和地点。 |
B.第三、四句描写因为边地有风使月亮周围生成月晕,表现了风凄月昏的惨淡景象。 |
C.第五句直抒胸臆,用“望”描写戍卒抬头看天的动作,用“思”表达戍卒的思乡之情。 |
D.第六句侧面描写,用战马听到鼓声昂然冲锋使敌人“惊”来表现戍卒杀敌报国的勇猛。 |
E.最后两句卒章显志,诗人希望能建功立业,在班师回朝后谒见天子,获得奖赏。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秋兴(其二)
杜甫
夔府①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
画省③香炉违伏枕④,山楼粉堞⑤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②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③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④伏枕:指生病。⑤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小题2】前人评论此诗:“身居夔府,心在京华”。请结合本诗的颈联加以分析,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秋兴(其二)
杜甫
夔府①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
画省③香炉违伏枕④,山楼粉堞⑤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②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③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④伏枕:指生病。⑤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的结句,写出诗人在面对孤城落日景象时的豪壮之感。 |
B.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表明这样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
C.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令人悲慨。 |
D.诗人此时身居夔州,心念长安,听猿下泪,自伤羁旅,表达其内心凄清哀怨之叹。 |
【小题2】前人评论此诗:“身居夔府,心在京华”。请结合本诗的颈联加以分析,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夕旅怀
(唐)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
蝴蝶梦里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 。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催满镜生 。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
(1)第二联历来是被传诵的名句,请联系诗歌内容说说该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2)这首诗是作者旅居湘鄂时所作,感情丰富。试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表达的感情。
春夕旅怀
(唐)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
蝴蝶梦里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 。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催满镜生 。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
(1)第二联历来是被传诵的名句,请联系诗歌内容说说该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2)这首诗是作者旅居湘鄂时所作,感情丰富。试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表达的感情。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小题2)“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一联感情深沉动人,其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早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秋冬夏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西风、北风、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指还没有到秋天。 |
B.时值夏季,让诗人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寥寥的蝉声引发了诗人的悲慨之情。 |
C.“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诗人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
D.“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此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此刻对云树缭绕的湓城的无限思念之情。 |
阅读下面二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1)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1)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小题1】同是登临岳阳楼,李白和杜甫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联系诗句说明。
【小题2】以两诗的写景句为例,简析李诗和杜诗意境风格的异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1)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1)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小题1】同是登临岳阳楼,李白和杜甫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联系诗句说明。
【小题2】以两诗的写景句为例,简析李诗和杜诗意境风格的异同。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甲)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注)①白日:喻指君主。典出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乙诗尾联表达了征战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3】两首诗颈联都描写了边塞景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景色的特点。
(甲)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注)①白日:喻指君主。典出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同时“单车”“征蓬”“归雁”等也传达了内心的忧郁和激愤。 |
B.甲诗尾联既是实写,又暗示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敬意。 |
C.乙诗以征战者的口吻记述戍边生活,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感受到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 |
D.乙诗颔联通过典型景物“幡旗”“甲胄”来描绘战场景象。战旗猎猎,盔甲似鱼鳞,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 |
【小题3】两首诗颈联都描写了边塞景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景色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