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争臣①论 韩愈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②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行古人之道,天子以为谏议大夫,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
或曰:“夫阳子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愈应之曰:“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也。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从谏如流之美。阳子之心,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或曰:“阳子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或曰:“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愈曰:“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传》曰:“惟善人能受尽言。”谓其闻而能改之也。今虽不能及已,阳子将不得为善人乎哉?
注:①争臣:谏官,指能以直言规劝君主的臣子。争,zhèng,后作“诤”,规劝。②阳城:唐德宗时为谏议大夫。一开始他没有履行劝谏的职责,所以韩愈写本文来促进他。三年后,阳城上书指斥裴延龄的罪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
争臣①论 韩愈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②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行古人之道,天子以为谏议大夫,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
或曰:“夫阳子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愈应之曰:“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也。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从谏如流之美。阳子之心,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或曰:“阳子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或曰:“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愈曰:“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传》曰:“惟善人能受尽言。”谓其闻而能改之也。今虽不能及已,阳子将不得为善人乎哉?
注:①争臣:谏官,指能以直言规劝君主的臣子。争,zhèng,后作“诤”,规劝。②阳城:唐德宗时为谏议大夫。一开始他没有履行劝谏的职责,所以韩愈写本文来促进他。三年后,阳城上书指斥裴延龄的罪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戚:喜悦 |
B.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骨 鲠:刚正忠直 |
C.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 恶:厌恶 |
D.何子过之深也 过:责备 |
A.使人不得而知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B.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C.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D.谓其闻而能改之也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A.作者认为阳城上不劝谏君主,下不关心百姓疾苦,不能很好地履行大臣宰相的职责,算不上有道之士,表达了批评指责之意,体现了“在其位,谋其政”的儒家政治思想。 |
B.作者列举大禹、孔子、墨子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古代圣贤之人并不是只图自己的清高安逸,而是敬天悲人,救济天下,体现了博大的政治胸怀。 |
C.文末作者为自己辩白,表明批评阳城不是恶意讥刺,根本上是为了阐明道,希望阳城能够改正,成为真正的有道之士,从而表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很具有政论文的现实意义。 |
D.本文结构独具一格,采取问答形式,层层设问,步步深入,首尾又能相应,有驳斥也有议论,时而犀利时而缓和,在辩论过程中,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
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
六、诗歌鉴赏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①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②。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①许浑,晚唐诗人,久居江苏镇江。②汀洲,水中沙洲,江南地区常见。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本诗开篇即言“愁”,结合全诗来看,作者写了哪些“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①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②。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①许浑,晚唐诗人,久居江苏镇江。②汀洲,水中沙洲,江南地区常见。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着一“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笔触低沉,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 |
B.颔联寓意深远,以形象化的勾画,淋漓尽致地揭示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
C.颈联虚实结合,以山雨降至时眼前实景叠合秦苑、汉宫等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
D.尾联对行人的嘱托,是劝告友人不要沉溺往事,要学眼前东流的渭水,顺其自然。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小题2】韦应物曾评价王侍御的诗歌:“心同(A)与尘远,诗似(B)彻底清。”结合第一首诗歌的内容,从下面的选项中选取最合适的意象
A(________) B(_________)
①秋蝉 ②野鹤 ③冰壶 ④腊梅 ⑤芙蓉 ⑥浮云
【小题3】这首诗中写景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小题2】韦应物曾评价王侍御的诗歌:“心同(A)与尘远,诗似(B)彻底清。”结合第一首诗歌的内容,从下面的选项中选取最合适的意象
A(________) B(_________)
①秋蝉 ②野鹤 ③冰壶 ④腊梅 ⑤芙蓉 ⑥浮云
【小题3】这首诗中写景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①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 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漏水:古人以漏壶滴水计时
【小题1】请写出这首诗的韵脚 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第三句中的"逼"字下得极妙,请结合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①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 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漏水:古人以漏壶滴水计时
【小题1】请写出这首诗的韵脚 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中,分别连用了“丁丁”、“漫漫”两个叠词,表面上描写秋夜时间之长,实际上是为了暗衬闺中女子思念戍夫的时间之长。 |
B.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直命令上天。 |
C.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才揭开了全诗的主旨。 |
D.这首诗表现出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以及对统治者怨恨,对将士爱国精神褒扬。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风(其四十九)(注)
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
皓齿终不发,芳心空自持。
由来紫宫女,共妒青蛾眉。
归去潇湘沚,沉吟何足悲?
(注)李白少负不羁之才,志在济世。初入长安,即作《玉真仙人歌》,欲见到玉真公主,希望陈诗于帝王之前,其结果是未见仙容,反遭玉真侄婿张增之冷遇,败兴而归.李白自伤其才质之美,有不遇之慨遂化用曹植《杂诗》“美人迟暮”之意写下此篇。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沉吟”句使用反问,表面上说不悲恸,其实是人生大悲恸,痛之至极。
【小题2】诗句“由来紫宫女,共妒青蛾眉”化用了屈原《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有何暗示意义?这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风(其四十九)(注)
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
皓齿终不发,芳心空自持。
由来紫宫女,共妒青蛾眉。
归去潇湘沚,沉吟何足悲?
(注)李白少负不羁之才,志在济世。初入长安,即作《玉真仙人歌》,欲见到玉真公主,希望陈诗于帝王之前,其结果是未见仙容,反遭玉真侄婿张增之冷遇,败兴而归.李白自伤其才质之美,有不遇之慨遂化用曹植《杂诗》“美人迟暮”之意写下此篇。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前两句开门见山,引出吟咏的对象,她是有着芙蓉般身姿的南国美人。 |
B.“皓齿”句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皓齿“代指南国美人清脆的歌喉。 |
C.“芳心”句中的“空”字用得巧妙,表现出南国美人有空闲时间保持情怀。 |
D.“归去”句交代美人回到湘江中的小洲上,美人是为了等待心上人寻来。 |
【小题2】诗句“由来紫宫女,共妒青蛾眉”化用了屈原《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有何暗示意义?这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 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E. “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给人很深的印象。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说明。
南 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春岸”两句用罗列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成句的手法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 |
B.杜甫的《登高》和《南征》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抒情极为沉痛。 |
C.诗歌表现的是诗人凄苦的心境,却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然后用“沾襟”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产生了先扬后抑的艺术效果。 |
D.“老病南征日”和“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一致,因病而不能上战场,都表达了一种无力报国的悲哀。 |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杜相公发益昌①
岑参
相公临戎别帝京,拥麾持节远横行。
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
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万条拂去旌。
暂到蜀城应计日,须知明主待持衡。
(注)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岑参随杜鸿渐入蜀平乱,这首诗写于行军途中。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这首“奉和”之作,既有赞颂杜相公之意,也抒发了个人怀才不遇之情。
【小题2】本诗的颈联“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万条拂去旌”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奉和杜相公发益昌①
岑参
相公临戎别帝京,拥麾持节远横行。
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
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万条拂去旌。
暂到蜀城应计日,须知明主待持衡。
(注)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岑参随杜鸿渐入蜀平乱,这首诗写于行军途中。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杜相公接受平叛重任,意气风发,离开长安,率领大军向蜀地进发。 |
B.虽然入蜀的路途遥远,充满艰险,但将士们斗志昂扬,抱有必胜的信念。 |
C.颔联和颈联写入蜀部队艰苦行军,跋山涉水,终于如期到达蜀城。 |
D.尾联表达了作者希望杜相公迅速平定战乱,不负朝廷重托的愿望。 |
【小题2】本诗的颈联“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万条拂去旌”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小题2】“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一联中,“白发”、“青阳”,本是无情之物,作者缀以 “催”“逼”二字,则情感尽出,下列诗句运用了相同手法的一项是( )
【小题3】本诗与下面王维的《终南别业》均为归隐之作,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二者表达感情的不同之处。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释)写这首诗时,诗人正是四十岁,长安科考落第。北阙:指帝宫。青阳:指春天。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首联直抒胸臆,明确表达作者不再追求仕进,甘愿淡泊,志在归隐的情感。 |
B.颔联具体回忆了为官失意的缘由,其中含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通伯乐的委屈。 |
C.尾联中的“虚”字既写出了院落静夜的空寂,也表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落寞。 |
D.本诗语言看似浅近、明白如话,实则含蕴丰富层层辗转,语涉数意,悠远深厚。 |
A.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 |
B.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涛年四十,始为都主簿、上计橡。举孝廉,州辟部河南从事。晚与尚书和迫交,又与钟会、裴秀并申款昵。以二人居势争权,涛平心处中,各得其所,而俱无恨焉。咸熙初,封新沓子,转相国左长史,典統别营。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装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冀州俗薄,无相推殼。涛甄拔隐屈,搜访賢才,旌命三十余人,皆显名当时。人怀慕尚,风俗颇革。入为侍中,迁尚书。以母老辞职,涛心求退,表疏数十上,久乃见听,除议郎。帝以涛清俭无以供养,特给日契,加赐床帐茵褥。礼秩崇重,时莫为比。
涛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帝尝讲武于宣武场,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与卢钦论兵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于时咸以涛不学孙吴而暗与之合帝称之日:“天下名言也。”而不能用。
初,涛布衣家贫,谓妻韩氏日:“忍饥寒,我后当作三公,但不知脚堪公夫人不耳!”及居荣贵,贞慎俭约,虽爵同千乘,而无嫔媵。禄賜俸秩,散之亲故。太康四年薨,时年七十九。诏赐衣服钱器等,以供丧事,策赠司徒,祭以太牢。谥曰康。
(节选自《晋书。山涛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
(2)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而祷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涛年四十,始为都主簿、上计橡。举孝廉,州辟部河南从事。晚与尚书和迫交,又与钟会、裴秀并申款昵。以二人居势争权,涛平心处中,各得其所,而俱无恨焉。咸熙初,封新沓子,转相国左长史,典統别营。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装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冀州俗薄,无相推殼。涛甄拔隐屈,搜访賢才,旌命三十余人,皆显名当时。人怀慕尚,风俗颇革。入为侍中,迁尚书。以母老辞职,涛心求退,表疏数十上,久乃见听,除议郎。帝以涛清俭无以供养,特给日契,加赐床帐茵褥。礼秩崇重,时莫为比。
涛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帝尝讲武于宣武场,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与卢钦论兵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于时咸以涛不学孙吴而暗与之合帝称之日:“天下名言也。”而不能用。
初,涛布衣家贫,谓妻韩氏日:“忍饥寒,我后当作三公,但不知脚堪公夫人不耳!”及居荣贵,贞慎俭约,虽爵同千乘,而无嫔媵。禄賜俸秩,散之亲故。太康四年薨,时年七十九。诏赐衣服钱器等,以供丧事,策赠司徒,祭以太牢。谥曰康。
(节选自《晋书。山涛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与卢钦论兵/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于时咸以涛不学孙吴/而暗与之合/ |
B.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与卢钦论兵/以为不宜去州都武备/其论甚精/于时咸以铸不学孙吴/而暗与之合/ |
C.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与卢钦论兵/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于时/咸以涛不学孙吴/而暗与之合/ |
D.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与卢钦论兵/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于时/咸以涛不学孙吴/而暗与之合/ |
A.孤:年幼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年少而无父称“孤”,年老而无子称“独”。 |
B.辟:指皇帝聘用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或者地方去任职。如“连辟公府,不就”。 |
C.刺史:原为巡查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都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
D.赠:也叫封赠、赠谥,古代朝廷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追赠爵位或名号。 |
A.山涛性格孤介不十分合群,但与钟会、裴秀关系很好,钟会与裴秀二人居势争权,他公平自处,使他们各得其所,都对山涛没有怨恨。 |
B.山涛善于举贤任能,冀州的风俗鄙薄,没有互相推举的风气,山涛通过各种方式表彰或任命了三十多人,这些人在当时都有名声。 |
C.山涛为人孝顺,母亲上了年纪他便一心想要回家,多次上疏都不被允许,但是皇帝因为他为官清廉没有能力供养老母,赐给日用品。 |
D.山涛为官有道,担任选官十多年,每出现官缺就先把候选人粗拟出来,等到皇帝有了任用倾向,再明白上报,一切都以皇帝意愿为先。 |
(1)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
(2)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而祷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洞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①全椒:县名。 在安徽省东部,滁河上游。②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熬煮。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本诗寄赠好友,通过情感与形象的串连,构成情韵深长的意境,很耐人寻味。
【小题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洞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①全椒:县名。 在安徽省东部,滁河上游。②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熬煮。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诗关键在于一个“冷”字,首句写出郡斋气候之冷,更写出诗人心头之冷。 |
B.领联通过对“束荆薪”“煮白石”描绘刻画了一个飘逸洒脱的山中道人形象。 |
C.颈联说作者想带一瓢酒去看友人,于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两人的深厚友情。 |
D.尾联讲作者自己急于见到好友,便到山中寻找而不得,面对满山落叶面焦急。 |
【小题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