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寒节日寄乡友
齐己
岁岁逢寒食,寥寥古寺家。 踏青思故里,垂白看杨花。
原野稀疏雨,江天冷澹霞。 沧浪与湘水,归恨共无涯。
[注]齐己,俗名胡德生,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小题1】【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句”岁岁”运用叠词,写出了诗人年年如此过寒食节的感受,衬托出今年感受的不同,让全诗主旨更鲜明。 |
B.”古寺家”点明了诗人的僧侣身份,”寥寥”这一叠词既表现出诗人生活环境的清寂,又抒发了诗人凄冷之感。 |
C.”踏青思故里”句写诗人置身野外,看到和自己家乡相同的风景,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表达委婉含蓄。 |
D.”垂白”以极简洁之语,写诗人年迈,照应”岁岁”,让诗人的情感更显得沉郁,也让对乡友之情更真挚。 |
【小题3】【小题4】这首诗在景情上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赏析。
恨 别①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中的“一别”“长驱”,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 |
B.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 |
C.颈联中,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直接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
D.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 |
【小题2】这首诗的题目是“恨别”,诗人在诗中所写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闲 居
姚合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①,依止古先生②?
(注)①禅观:禅理、禅道。 ②古先生:对佛的称呼。【小题1】与《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颔联相比,本诗颔联运用的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小题2】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所重。尚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年十七,解褐奉朝请,加威烈将军。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从平侯莫陈悦,又迎魏孝武。以前后功,封抚夷县伯。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克之。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
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怀纳,咸得其欢心。时盛夏亢阳,祥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者,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岁,大有年。州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寝。
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略无所受。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钦其节俭,乃以竹屏风、絺绤之属及经史赠之。祥难忤其意,取而付诸所司。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
十六年,拜大将军。太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功用既毕,民获其利。
周孝闵帝践祚,进位柱国,迁大司马。时晋公护执政,祥与护中表,相亲爱,军国主事,护皆与祥参谋。
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祥乃遣其军司檄吐谷浑,遂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战,破之。因拔其洮阳、洪和二城,以其地为洮州。抚安西土,振旅而还。进封凉国公。保定二年薨,年四十八。谥曰景。
(选自《周书·贺兰祥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 |
B.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 |
C.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 |
D.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 |
A.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共五种爵位:公、侯、伯、子、男,文中的“公”比“伯”的爵位要高两个等级。 |
B.柱国,中国古代官名,常肩负国家重任,地位非常尊贵。 |
C.闾,原指里巷的大门。古代往往以二十五家为一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因以“乡闾”泛指民众聚居之处。 |
D.谥,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景”是褒扬性的谥号。 |
A.贺兰祥少时就有胆略勇气,志在建立功业,从十七岁开始担任官职,后来在对东魏和吐谷浑的战斗中,都获得胜利,官爵得到晋升。 |
B.贺兰祥受到太祖的信赖,多次被委以重任;周孝闵帝即位之后,执掌朝政的晋公护对他也非常倚重,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谋划。 |
C.贺兰祥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是品性清正俭素;他的节俭作风也受到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的钦敬。 |
D.贺兰祥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贺兰祥虽然在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 |
(1)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
(2)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略无所受。
送 李 端
卢 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②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③?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④隔山川。乍见翻⑤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⑥惜共传。
[注释] ①故关:故乡。 ②孤:少年丧父或父母双亡。 ③期:相会。 ④几度:几年。 ⑤翻:反而。 ⑥离杯:饯别的酒。
【小题1】下面对诗的分析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卢诗前四句写送别的环境和离别的情景。遍地野草衰枯,天空寒云密布,天地苍茫,故人远去,前路渺渺,诗人归来,暮雪霏霏,构成一幅萧条凄凉的隆冬送友图。 |
B.卢诗后四句忆友人的不幸身世,表离别的难舍之情。友人年少而孤,浪迹天涯,终遇知音,而今故友分离,社会动荡,后会无期,不禁掩面而泣,字字情深意切。 |
C.司空诗首联从过去别离写起,忆写江海分别,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之久远,相见之困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
D.司空诗颔联紧承上联写久别重逢时的情景。突然相见反疑为梦,而后却悲从中来,叹年华流逝。“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
【小题2】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悲”,除此之外还分别抒发了哪些“悲”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的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车等。⑤裂帛:家信。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的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
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
D.颔联上句的“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了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
赋得江边柳
唐·鱼玄机(注)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注释:鱼玄机,女,晚唐诗人。为补阙李亿妾,以李妻不能容,进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后被京兆尹温璋以打死婢女之罪名处死。此诗当作于鱼玄机被弃之后。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一二句,运用对偶句,写柳色和柳姿,“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中的“翠色”,是指柳树的颜色。 |
B.一个“连”字,表明了柳色的苍翠欲滴和柳枝已经与水岸相接的低垂姿态,草木枯黄的秋天,水岸让人感觉心里空落。 |
C.颔联三四句,写柳影和落花。诗歌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迷蒙的江边烟柳图:翠色连岸,柳烟远楼,影铺水面,花落人头。 |
D.颈联五六句,写柳根、柳枝,用语清新明快,柳柳树老根溃烂成窟,反而成了鱼儿的避难所,勾勒了一幅令人愉悦的画面。 |
【小题2】(小题2)唐代女诗人鱼玄机的这首诗一向被评论为写景抒情的上乘之作,请结合全诗,赏析本诗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③?
黄牛峡④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庭闱,父母所居,即指父母。④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小题1】下列说法有误的两项是 ( )
A.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
B.颔联,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怀念。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有家等于无家。 |
C.颈联,描写分手时的情景。诗人站在二人分别之地,江边湍急的水流之声,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 |
D.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
E.这是一首送别诗,写得“凄凄戚戚”,让人动容。此诗包融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是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胡人”本为古代对北方与西域少数民族的泛称,诗中特指住在代郡临近边境的少数民族百姓。 |
B.“解放”是指解除束缚使其得到自由或发展,“解放胡鹰”表现了猎手对猎鹰的尊重和信任。 |
C.“胡鹰”“塞鸟”“代马”等意象都是有边塞特征的词,突出其地域特点,颇具边地特色。 |
D.“野火烧山”“雨湿孤峰”两幅画面,意象或浓或淡,或辽阔生动或静谧苍茫,富于季节特征。 |
【小题2】诗歌中的“胡人”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重送,诗人之前已写过一首同题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描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 |
B.第二句以无情水流比拟人之“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 |
C.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日暮江边送别的清新愉悦的画面,表现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 |
D.第三句“远”字前缀一“更”字,自己被逐已经不幸,而裴郎中被贬谪的地方更远,着重写出对方的不幸,从而生出同病相怜之情,依依惜别之意。 |
E.全诗紧紧扣住江边送别的特定情景来写,使写景与抒情自然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