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什漠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桅子花。
【小题1】【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贯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句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鸡鸣桑树颠”都通过写“鸡鸣”表现山村景色。 |
B.第二句描写了通往山村的路,显出山居之“深”,表现出诗人进山村时的迫切心情。 |
C.第三句写在这淳朴的山村里,村里的女人们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切、多么和睦。 |
D.第四句写栀子花无人采,在于表明春深农忙,着一“闲”字,事实没有一个人闲着。 |
【小题3】【小题4】本诗是如何表现人物的生活状态的? 请做简要分析。
边思
李益①
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注)①李益,字君虞,陇西始藏(今甘肃武威)人,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中的“腰垂锦带”显示出衣饰的华美、身份的尊贵;“佩吴钩”表现出意态的勇武英俊。 |
B.第二句进一步交代自己的战斗经历,自己曾经参加过防秋玉塞、驰驱沙场的战斗行动。 |
C.第三句中李益直接称自己是“关西将家子”,语调轻松洒脱,带有一种风流自赏的意味。 |
D.作为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的诗,写慷慨悲凉的诗歌,是李益这些“关西将家子”的本愿。 |
E.诗人写作这首诗的重点并不在于绘形写貌,叙述自己的经历,而重在抒写自己的感慨。 |
南陵别儿童入京
李 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①,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注)①买臣:朱买臣,西汉会稽人,早年家贫,以卖柴为生,担柴走路时还常念书,他的妻子嫌他贫贱,离开了他。朱买臣后受汉武帝赏识,任会稽太守。【小题1】本诗前六句叙写_______,后六句叙写_______,这对于后人了解李白生平与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题2】这首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诗句,试作赏析。
寇隽字祖俊,上谷昌平人也。祖赞,魏南雍州刺史。父臻,安远将军、郢州刺史。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闺门雍睦,白首同居。父亡虽久,而犹于平生所处堂宇,备设帷帐几杖,以时节列拜,垂涕陈荐,若宗庙焉。吉凶之事,必先启告,远行往返,亦如之。性又廉恕,不以财利为心。家人曾卖物与人,而剩得绢五匹。隽于后知之,乃曰:“恶木之阴,不可暂息;盗泉①之水,无容误饮。得财失行,吾所不取。”遂访主还之。其雅志如此以选②为魏孝文帝挽郎,除奉朝请。大乘贼起,燕赵扰乱,隽参护军事东讨,以功授员外散骑侍郎,迁尚书左民郎中。以母忧不拜。正光三年,拜轻车将军,迁扬烈将军、司空府功曹参军,转主簿。时灵太后临朝,减食禄官十分之一,造永宁佛寺,令隽典之。资费巨万,主吏不能欺隐。寺成,又极壮丽。灵太后嘉之,除左军将军。永安初,华州民史底与司徒杨椿讼田。长史以下,以椿势贵,皆言椿直,欲以田给椿。隽曰:“史底穷民,杨公横夺其地。若欲损不足以给有余,见使雷同,未敢闻命。”遂以地还史底。孝庄帝后知之,嘉隽守正不挠,即拜司马,赐帛百匹。其附椿者,咸谴责焉。二年,出为左将军、梁州刺史。民俗荒犷,多为盗贼。隽乃令郡县立庠序,劝其耕桑,敦以礼让,数年之中,风俗顿革。梁遣其将曹琰之镇魏兴,继日版筑。琰之屡扰疆场,边人患之。隽遣长史杜休道率兵攻克其城,并擒琰之。琰之即梁大将军景宗之季弟也于是梁人惮焉属魏室多故州又僻远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隽抚励将士,人思效命。梁人知其得众心也,弗之敢逼。隽在州清苦,不治产业。秩满,其子等并徒步而还。吏人送隽,留连于道,久之乃得出界。
(节选自《周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九)
【注】
①盗泉:在山东泗水县。县内有87处泉水,只有盗泉不流,其余皆汇入泗河。《尸子》:“(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②选:量才授官。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琰之即梁大将军/景宗之季弟也/于是梁人惮焉属魏室多故州/又僻远/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 |
B.琰之即梁大将军景宗之季弟也/于是梁人惮焉/属魏室多故/州又僻远/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 |
C.琰之即梁大将军/景宗之季弟也/于是梁人惮焉/属魏室多故/州又僻远/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 |
D.琰之即梁大将军景宗之季弟也/于是梁人惮焉/属魏室多故州/又僻远/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 |
A.古代表示官职升迁有很多专门的术语,如文中的除、迁、拜、转、出等,都是表示寇隽在不同时期因为功勋被皇帝提拔升职,受到重用。 |
B.母忧,全称是“丁母忧”,指的是因为母亲年老多病或去世而需要其子女从外地回家或去官回家侍奉、守孝。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以孝为先的治国理念。 |
C.司马是古代官职名,一般是个闲职。如白居易《琵琶行》中诉说自己到九江郡任司马这闲职。文中加点的“司马”与此意思相同。 |
D.秩,可以指官吏的俸禄,如秩俸;也可指官吏的职位,如秩位。文中“秩满”,指官员任期届满。 |
A.寇隽重于行孝。他的父亲去世时间很久了,他还坚持在自己居住的厅堂里按时节依次陈献祭品拜祭,如同祭祀宗庙一样,有事情还要经常禀报。 |
B.寇隽不重财利。家人曾经从已卖物品中留下五匹绢,寇隽知道后,想方设法寻找到买主,归还给他,这就是他平时的意愿。 |
C.寇隽坚守正道。永安初年处理讼田案时,不依附权贵,不随大流,敢于坚持己见,秉公执法,得到孝庄帝的肯定。 |
D.寇隽有军事领导才能。担任左将军、梁州少刺史时,派长史克魏兴城,擒其将;抚励将士,众心抗敌,让对方不敢越雷池半步。 |
(1)史底穷民,杨公横夺其地。若欲损不足以给有余,见使雷同,未敢闻命。
(2)隽乃令郡县立序序,劝其耕桑,敦以礼让,数年之中,风俗顿革。
登河北城楼作
王维
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
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
【小题1】以下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古代登临之作往往通过对情景或历史的描绘来表现作者个人感情或情怀,这首诗在题目中也隐含了这样的趋势。 |
B.首联描述的是诗人登上城楼所见到的景色,不但有辽阔与沧桑的感觉,而且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迷离之感。 |
C.颈联两句,作者将视角从辽阔的大背景中拉回,关注于眼前的小景与细景:岸边温暖的渔火,小船,渔家,夕鸟。此联动与静的对照却让诗歌的写景显得呆板与死寂。 |
D.全诗的诗眼是“闲”。诗人登楼远眺,从傅岩自然会想到傅说的隐居,然后看到傍晚的景色,感受到了生活在大自然中的自由的快乐。 |
【小题2】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赵文表,其先天水西人也,后徙居南郑。累世为二千石。文表少而修谨,志存忠节。便弓马,能左右驰射。好读《左氏春秋》,略举大义。起家为太祖亲信。魏恭帝元年,从开府田弘征山南,以功授都督。复从平南巴州及信州,迁帅都督。又 从许国公宇文贵镇蜀,行昌城郡事。加中军将军、左金紫光禄大夫。保定元年,除许国公府司马,转大都督。五年,授畿伯下大夫。又为许国公府长史。寻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仍从宇文贵使突厥,迎皇后,进止仪注,皆令文表典之。文表斟酌而行,皆合礼度。及皇后将入境,突厥托以马瘦,行除。文表虑其为变,遂说突厥使罗莫缘曰 :“后自发彼藩已淹时序途经沙漠人马疲劳且东寇每伺间隙吐谷浑亦能为变今君以可汗之爱女结姻上国曾无防虑岂人臣之体乎 。”莫缘然之,遂倍道兼行,数日至甘州。以迎后功,赐食邑六百户。
天和三年,除梁州总管府长史。所管地名恒陵者,方数百里,并生獠所居,恃其险固,常怀不轨。文表率众讨平之。迁蓬州刺史,政尚仁恕,夷獠怀之。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又进位大将军,爵为公。
大象中,拜吴州总管。时开府于顗为吴州刺史。及隋文帝执政,尉迟迥等举兵,远近骚然,人怀异望。顗自以族大,且为国家肺腑,惧文表图己,谋欲先之。乃称疾不出。文表往问之,顗遂手刃文表。因令吏人告云“文表谋反 ”,仍驰启其状。隋文以诸方未定,恐顗为变,遂授顗吴州总管以安之。后知文表无异志,虽不罪顗,而听其子仁海袭爵。
(《周书·赵文表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自发彼藩/已淹时序/途经沙漠/人马疲劳/且东寇每伺间隙吐谷浑/亦能为变/今君以可汗之爱女/结姻上国曾无防虑/岂人臣之体乎 |
B.后自发彼藩/已淹时序/途经沙漠/人马疲劳/且东寇每伺间隙/吐谷浑亦能为变/今君以可汗之爱女/结姻上国/曾无防虑/岂人臣之体乎 |
C.后自发/彼藩已淹时序/途经沙漠/人马疲劳/且东寇每伺间隙/吐谷浑亦能为变/今君以可汗之爱女/结姻上国曾无防虑/岂人臣之体乎 |
D.后自发/彼藩已淹时序/途经沙漠/人马疲劳/且东寇每伺间隙吐谷浑/亦能为变/今君以可汗之爱女/结姻上国/曾无防虑/岂人臣之体乎 |
A.《左氏春秋》,又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
B.公,文中指我国古代的一种爵位。我国春秋时期有王、公、侯、伯、男五等爵位。 |
C.突厥,是我国活跃于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等以来又一个重要游牧民族。 |
D.天和,文中指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
A.赵文表年少时候修身严谨,喜好阅读《左氏春秋》,又擅长骑射,能够左右奔驰射箭,具有高强的本领。 |
B.赵文表跟随宇文贵迎接皇后回国,但突厥借故拖延,他劝说突厥使者罗莫缘,顺利完成了任务。 |
C.赵文表出使突厥时,皇上下令礼法制度都由他掌管,还要他考虑后才行动,他所做的都符合礼节制度。 |
D.对依仗险阻牢固的地势而不遵守法度的生獠,赵文表率兵讨伐平定;任蓬州刺史时仁爱宽容,夷獠都归向他。 |
(1)莫缘然之,遂倍道兼行,数日至甘州。以迎后功,赐食邑六百户。
(2)顗自以族大,且为国家肺腑,惧文表图己,谋欲先之。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借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侧面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峻。 |
B.“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天的芳菲早已消歇,王孙自愿长留山中,诗人借景抒情,流露出归隐之意。 |
C.“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诗人借人们反常心理的描写,表达战争对人们的摧残,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 |
D.“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词人借用许汜、刘备典故,既表现了不愿贪求个人安逸,希望为国效力的愿望,又流露出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愤慨。 |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小题1】本诗尾联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场景,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通过“岩屝”“松径”写出了山间的无限寂寥,通过“自来去”写出了自己的超脱、悠然之态。 |
B.句中的“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庞德公隐居于此,诗人步其后尘,亦隐居于此。 |
C.诗人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表现出一定的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
D.“惟有幽人自来去”句与颔联“余亦乘舟归鹿门”句相互映照,以景结情,交代了诗人最后的归宿。 |
【小题2】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请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秀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披绣闼,俯雕甍 披:披上 |
B.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津:渡口 |
C.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霁:雨过天晴 |
D.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迥:远 |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面暮山紫 |
B.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
C.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
D.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从高低、动静、远近、点面等诸多角展现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秋霞绚烂的鲜活图景。 |
B.“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是作者凭借听觉联想,勾画出的目力难及之景,用虚写手法,传达了远处的渔歌和雁声。 |
C.“觉宇宙之无穷”“识盈虚之有数”是作者由眼前盛景、个人际遇引发的对人生、宇宙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之感。 |
D.“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作者将自己比作前贤,情绪昂扬地表达了对“圣主”“明时”的渴盼,希望自此能得以重用。 |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领联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联描述了长安黄昏时分从乱云低垂到风急雪紧的天气变化,暗示时间的推移。 |
B.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乱云和飞雪的状态,表达自己战乱之中内心的愤怒。 |
C.侧面照应标题“对雪”,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到急雪回风。 |
D.营造了一种冷清而萧索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室内的最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 |
E.“乱云低”“风雪舞”又暗指社会的混乱动荡,有利丁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