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鹧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春日西。
【小题1】这首诗的开篇写出了鹧鸪的_______和_______,在诗人的心目中,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从而启迪人们丰富的联想。
【小题2】清代的金圣叹以为末两句“深得比兴之遗”(《圣叹选批唐才子诗》),请结合最后两句作简要赏析。
绿竹引
宋之问
青溪绿潭潭水侧, 修竹婵娟①同一色。
徒生仙实②凤不游,老死空山人讵识。
妙年秉愿逃俗纷,归卧崧丘弄白云。
含情傲睨慰心目,何可一日无此君③。
注释:①婵娟:姿态美好。②仙实:指竹实。③“何可”句:用东晋名士王徽之爱竹名句。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绿竹引》中的“引”字,是古体诗的一种标志。 |
B.诗中的前两句写出了竹子的生存环境、姿态以及颜色。 |
C.“老死”一句写竹子宁愿老死在山里也拒绝他人赏识。 |
D.诗的五、六两句用“秉”“弄”等词写作者的人生追求。 |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
B.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霜月》) |
C.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罗隐《七夕》) |
D.随人全不似婵娟,桂花影里年年见。 (毛滂《踏莎行·中秋玩月》) |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沈光,字总持,吴兴人也。少骁捷,善戏马,为天下之最。常慕立功名,不拘小节。初建禅定寺其中幡竿高十余丈适遇绳绝非人力所及诸僧患之光见而谓僧曰可持绳来当相为上耳诸僧惊喜因取而与之 光以口衔索,拍竿而上,直至龙头。系绳毕,手足皆放,透空而下,以掌拒地,倒行数十步。观者骇悦,莫不嗟异。大业中,炀帝征天下骁果之士以伐辽左,光预焉。光将诣行在所,宾客送至灞上者百余骑。光酹酒而誓曰:“是行也,若不能建立功名,当死于高丽,不复与诸君相见矣。”及从帝攻辽东,以冲梯击城,竿长十五丈,光升其端,临城与贼战,短兵接,杀十数人。帝望见,壮之,驰召与语,大说,即日拜朝请大夫,恒致左右。光自以荷恩深重,思怀竭节。及江都之难①,潜构义勇,将为帝复仇。先是,帝宠昵官奴,名为给使,宇文化及以光骁勇,方任之,令其总统,营于禁内。时孟才、钱杰等阴图化及,因谓光曰:“我等荷国厚恩,不能死难以卫社稷,斯则古人之所耻也。今又俯首事仇,受其驱率,有熏面目,何用生为?吾必欲杀之,死无所恨,公义士也,肯从我乎?”光泣下沾衿,曰:“是所望于将军也。仆领给使数百人,并荷先帝恩遇,今在化及内营。以此复仇,如鹰鹯之逐鸟雀。万世之功,在此一举,愿将军勉之。”孟才为将军,领江淮之众数千人,期以营将发时,晨起袭化及。光语泄,陈谦告其事。化及大惧曰:“沈光者,勇决不可当,须避其锋。”是夜即与腹心走出营外,留人告司马德戡等,遣领兵马,逮捕孟才。光闻营内喧声,知事发,不及被甲,即袭化及营,空无所获。遇德戡兵入,四面围合。光大呼溃围,斩首数十级,贼皆披靡。德戡辄复遣骑,持弓弩,翼而射之。光身无介胄,遂为所害。麾下数百人皆感奋用力,斗而死,一无降者。时年二十八。壮士闻之,莫不为之陨涕。
(选自《隋书·列传第二十九》,有删改)
(注)①江都之难:指宇文化及缢杀炀帝。【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建禅定寺/其中幡竿高十余丈/适遇绳/绝非人力所及/诸僧患之/光见而谓僧曰/可持绳来/当相为上耳/诸僧惊喜/因取而与之/ |
B.初建禅定寺/其中幡竿高十余丈/适遇绳绝/非人力所及/诸僧患之/光见而谓僧曰/可持绳来/当相为上耳/诸僧惊喜/因取而与之/ |
C.初建禅定寺/其中幡竿高十余丈/适遇绳/绝非人力所及/诸僧患之/光见而谓僧曰/可持绳来当/相为上耳/诸僧惊喜/因取而与之/ |
D.初建禅定寺/其中幡竿高十余丈/适遇绳绝/非人力所及/诸僧患之/光见而谓僧曰/可持绳来当/相为上耳/诸僧惊喜/因取而与之/ |
A.炀帝,指隋炀帝杨广,“炀”是其谥号。给予杨广“炀”的谥号含有贬抑的意思。 |
B.辽左,指辽东。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如称江东为江左、称江西为江右。 |
C.总统,在文中是总管、统率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则指国家元首。 |
D.仆,古时男子谦称,古时经常用来谦称的还有“臣、某、小人、执事、微臣”等。 |
A.沈光骁勇敏捷,作战勇敢。他曾经爬到高处帮助僧人系好绳索,使人嗟叹惊异;跟随炀帝征讨辽东时,与敌人短兵相接,杀了十多个敌人。 |
B.沈光志在功业,慷慨激昂。他辞别众宾客时立下“如果不能建功立业,就死在高丽”誓言,后因作战勇猛受到隋炀帝赏识,被授予官职。 |
C.沈光知恩图报,为人所害。为报知遇之恩,在隋炀帝被害之后,沈光联络孟才、钱杰等人图谋杀死宇文化及,不料事情败露,自己反而被害。 |
D.沈光事迹感人,可歌可泣。沈光的部下为沈光的勇猛善战、义重如山所感动,在沈光战死后绝不投降,战斗而死;壮士无不为沈光之死而流泪。 |
(1)帝望见,壮之,驰召与语,大说,即日拜朝请大夫,恒致左右。
(2)我等荷国厚恩,不能死难以卫社稷,斯则古人之所耻也。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节选自《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之众人 众人:一般人 |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
C.小学而大遗 遗:丢弃 |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一提 |
例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A.人非生而知之者 | B.吾从而师之 |
C.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A.开篇第一句既说明了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讽今。 |
B.第二段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从正面论证从师的必要。 |
C.第二段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 |
D.选文综合运用散句和整句,句式灵活富有变化,语言有特色。 |
秋浦歌十七首
(唐)李白
其 四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 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注)这两首诗是诗人第二次游秋浦时创作的,诗人此时已进入暮年,离开长安已达十年之久。【小题1】下列对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其四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愁之深重;其十以景衬情,从不同角度歌咏秋浦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也流露出诗人到秋浦之后的内心感受。 |
B.其四描绘了一位面容枯槁、白发苍苍的孤苦老人的形象;其十描绘了一位客居他乡的游子形象。其实两首诗中的主人公都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
C.李白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猿声,“猿声催白发”借猿声的凄厉来渲染内心的愁苦,“猿声碎客心”借猿声的凄厉来劝告人们不要到这里来观赏山水。 |
D.“猿声催白发”一个“催”字强调自己的头发白的非常快,与“朝如青丝暮成雪”异曲同工。 |
E.两首诗在语言上各有特色,其四语言含蓄隽永,语言风格与陶渊明相似;其十运用叠字,如“千千”“山山”等增强了诗句的韵律美。 |
赤壁怀古
崔涂①
汉室河山鼎势分,勤王谁肯顾元勋?
不知征伐由天子,唯许英雄共使君。
江上战余陵是谷,渡头春在草连云。
分明胜败无寻处,空听渔歌到夕曛。
(注)①崔涂,字礼山。唐僖宗光启四年(888年)进士。时处晚唐,藩镇割据,社会动荡,诗人一生羁旅,漫游过巴蜀、吴楚、秦陇等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题目蕴含了诗歌的写作缘起,诗人漫游赤壁,追怀古人,追思往事,遂生无限感慨。 |
B.首联抒发历史感慨: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无人肯真正捍卫汉室江山。 |
C.颔联借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和煮酒论英雄建功立业的追述,表达自身壮志未酬的感伤。 |
D.颈联描绘了赤壁之战之后战场上的狼藉、萧条景象,借以揭示战争带来的巨大灾难。 |
E.全诗用语精当,呈现出深婉的意境,表达了抑郁的情感,体现出低沉凄清的诗歌风格。 |
闺妇
白居易
斜凭绣床愁不动,红绡带缓绿鬟低
辽阳①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
【注】①辽阳:在今辽宁,是当时征戍之地。②夜合花;即合欢花,朝开暮合。
【小题1】从全诗看,“愁”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
【小题2】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闺妇“愁”情的?
炀皇帝,讳广,高祖第二子也。上美姿仪,少敏慧,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上好学,善属文,沉深严重,朝野属望。既而高祖幸上所居第,见乐器弦多断绝,又有尘埃,若不用者,以为不好声妓,善之。上尤自矫饰,当时称为仁孝。尝观猎遇雨,左右进油衣,上曰:“士卒皆沾湿,我独衣此乎!”乃令持去。八年冬,大举伐陈,以上为行军元帅。及陈平,执尚书都令史暨慧,以其邪佞,有害于民,斩之右阙下,以谢三吴。于是封府库,资财无所取,天下称贤。及太子勇废,立上为皇太子。
初,上自以藩王,次不当立,每矫情饰行,以钓虚名,阴有夺宗之计。时高祖雅信文献皇后,而性忌妾媵。皇太子勇内多嬖幸,以此失爱。帝后庭有子,皆不育之,示无私宠,取媚于后。大臣用事者,倾心与交。中使至第,无贵贱,皆曲承颜色,申以厚礼。婢仆往来者,无不称其仁孝。又常私入宫掖,密谋于献后,杨素等因机构扇,遂成废立。
四年七月,高祖崩,上即皇帝位于仁寿宫。
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马全盛,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乃盛治宫室,穷极侈靡,召募行人,分使绝域。诸蕃至者,厚加礼赐,有不恭命,以兵击之。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帝性多诡谲,所幸之处,不欲人知。每之一所,郡县官人,竞为献食,丰厚者进擢,疏俭者获罪。奸吏侵渔,人不聊生,人饥相食,邑落为墟,上不之恤也。东西游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费不给逆收数年之赋区宇之内盗贼蜂起近臣互相掩蔽隐贼数不以实对。或有言贼多者,辄大被诘责。各求苟免,上下相蒙,每出师徒,败亡相继。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寤也。
史臣曰: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于是矫情饰貌,遂践峻极之崇基。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内怀险躁,外示凝简,盛冠服以饰其奸,除谏官以掩其过。《书》日:“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观隋室之存亡,斯言信而有征矣!
(节选自《隋书》》)
【小题1】下列对文种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A.东西游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费不给/逆收数年之赋/区宇之内/盗贼蜂起/近臣互相掩蔽/隐贼数不以实对 |
B.东西游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费/不给逆收/数年之赋/区宇之内/盗贼蜂起/近臣互相掩蔽隐贼/数不以实对 |
C.东西游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费/不给逆收/数年之赋/区宇之内/盗贼蜂起/近臣互相掩蔽/隐贼数不以实对 |
D.东西游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费不给/逆收数年之赋/区宇之内/盗贼蜂起/近臣互相掩蔽隐贼/数不以实对 |
A.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 令闻:美好的名声 |
B.斩之右阙下,以谢三吴 谢:谢罪 |
C.课天下富室。 课:征收赋税 |
D.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 坐:犯罪、判罪 |
A.隋炀帝年少时聪慧且外表英俊,擅长写文章,为人深沉稳重,是朝廷和民间都信服期待的人。 |
B.隋炀帝生性狡诈诡谲,凡他宠爱的人,都不让人知道他的欲望。每到一处,当地的郡县管理,都争着给他进献美食,进献得多的就得到提拔升官,进献得少的简陋的就被判罪。 |
C.史学家引用《尚书》中的话,认为隋炀帝后来遭遇黎民愤怒怨恨,国家败亡土崩瓦解,自己被擒,都是因为他自己欲望没有节制,掩饰奸邪过错导致的结果。 |
D.隋炀帝善于伪装,在隋文帝到他府第时,见到他的乐器大多断了弦且蒙上尘埃,就好像没有使用一样,隋文帝认为他不喜好歌舞乐妓,对此很欣赏。 |
山阁晚秋
李世民
山亭秋色满,岩牖凉风度。
疏兰尚染烟,残菊犹承露。
古石衣新苔,新巢封古树。
历览情无极,咫尺轮光暮。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点明了观察的角度,诗人站在依山而建的山亭欣赏晚秋景色。 |
B.“硫兰尚染烟,残菊犹承露”两句表现出晚秋时节的衰败、萧瑟的特点。 |
C.颔联中“染”“承”两字突出了晚秋时节烟霭之重,霜露之浓的特点。 |
D.尾联写诗人欣赏晚秋之景,不觉日沉西山,表达出因秋而生悲的伤感。 |
E.整首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怀,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帝王诗人的别样情怀。 |
别薛华①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适当采用了古诗的传统手法,使用叠词,给诗带来了音乐感,也增强了表现力;而本联工整的对仗,又给作品增添了节奏感。 |
B.本诗善于巧用双关,使诗句意蕴深远。如颔联咏叹道路的漫长、悲凉其实就有深层的含义。 |
C.颈联一方面是对友人的同情与劝慰,一方面也用以自我安慰,大有“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情意。 |
D.古典诗歌中,自我与所思或送别之人在情感上往往相通而呈现一种震撼人心的美,该诗尾联中“俱是梦中人”、《涉江采芙蓉》中(思妇)“涉江采芙蓉”(游子)“还顾望故乡”都可以体现这种美。 |
E.本诗与作者的另一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题材同为送别,感情基调也相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