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咏怀古迹(其一)①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②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③共云山。
羯胡④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⑤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①《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②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③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④羯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这里指安禄山。⑤庾信;南北朝诗人。侯景之乱,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到了暮年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全诗从安史之乱写起,表现了自己飘泊异地、孤苦无依的处境;结末借咏怀古人庾信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情感深切真挚。 |
B.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
C.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不见楼台,只有日月高悬。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 |
D.颈联追究诗人“支离”“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自己咏怀,又是代庾信来咏怀。结构上承上启下。 |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1),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義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2)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義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 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隹婿邪!”访之,乃羲乏也,遂以女妻之。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義之同妤。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義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王羲之传》,有删改)
(注)①重牛心炙:把烤熟的牛心肉作为最高贵的食物。②骨鲠:性格耿直正派。【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義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
B.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義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
C.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義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
D.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義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
A.从子:第二个儿子。 |
B.隶书:亦称汉隶,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
C.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 公”。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
D.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
A.王羲之字逸少,他的祖父王正,做官曾做到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官至淮南太守。 |
B.王羲之幼年讷于言,人们没有看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十三岁时,因周顗的重视才渐渐出名。 |
C.王羲之长大之后,能言善辩,因个性耿直正派而为人所称道。他写的隶书被誉为古今 第一。 |
D.太尉郗鉴向王导求取女婿,王导要他自己去挑选,结果郗鉴在王氏诸子弟中挑中了在东厢房袒腹进食的王羲之。 |
(1)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義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2)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祖绥,梁著作佐郎、太子舍人。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往往如是,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矣。”由是名辈知之。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初,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皓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仍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饘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皓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皓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除智武府外兵参军事。俄迁尚书驾部郎中,寻迁侍郎。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不得已乃行。寻迁府录事参军,领丹阳丞。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王,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仍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加招远将军,掌记室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 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仍加招远将军,掌记室。贞累启固辞,敕报曰:“省启具怀,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礼有权夺,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徐喻之曰:“弟年事已衰,礼有恒制,小宜引割自全。”贞因更感恸,气绝良久,二人涕泣,不能自胜,悯默而出。祚谓客卿曰:“信哉,孝门有孝子。”客卿曰:“谢公家传至孝,士大夫谁不仰止,此恐不能起,如何?”吏部尚书吴兴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孤子飐祸所集,将随灰壤。族子凯等粗自成立,已有疏付之,此固不足仰尘厚德。即日迷喘,时不可移,便为永诀。弱儿年甫六岁,名靖,字依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敕赙米一百斛,布三十匹。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 奇:稀奇 |
B.工草隶虫篆 工:擅长 |
C.唯贞与卓独不坐 坐:受珠链而获罪 |
D.贞累启固辞 启:禀告 |
A.晋太傅安九世孙也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
B.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 若使烛之武见秦母,师必退, |
C.太建五年,贞乃还朝 良乃入,具告沛公 |
D.后主因赦舍人施文庆曰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A.谢贞天性聪慧,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背诵,有的粗通大意;他八岁时写的诗就深得长辈称赞。 |
B.谢贞受府长史周确委托,为他撰写辞让都官尚书的表文。陈后主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亲笔所作。 |
C.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 |
D.母亲去世后,谢贞一心守丧极度悲痛,骨瘦如柴,令人叹息。他忧病而死后,后主下令长期供他儿子吃穿。 |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辙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2)吏部尚书吴兴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義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義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年五十九卒。
(《晋书·王羲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
B.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
C.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
D.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
A.传主姓王,名義之,字逸少。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家人起的,字往往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
B.《兰亭序》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一”,是“书圣”王羲之写兰亭山水之美和聚会欢乐之情,抒发对于生死感慨的序文。 |
C.《道德经》即《老子》,分为《道篇》和《德篇》,是道家最早的经典,作品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
D.真书即隶书,汉魏时期形成,是当时的主要字体,钟繇被称为“隶书鼻祖”;草书形成于汉代,张芝是其代表人物。 |
A.王羲之很有才华,受到名流赏识。伯父王敦、王导很器重他;阮裕认为他是王家的少年英才;太尉郗鉴相中他,他成为郗家的东床快婿。 |
B.王羲之喜好山水,他向来喜欢服食养性,不愿在京城,愿意终老于浙江;与志同道合的文士住在会稽,后在兰亭宴集时作序来抒写志向。 |
C.王羲之书法驰名,颇受世人推崇。他的隶书为古今之冠,书法笔势飘逸矫健;孤姥、道士、门生等事例说明当时他的书法深受人们喜爱。 |
D.王羲之率性自然,但是过于孤傲。他自比钟繇和张芝,颇为自信; 他看不起与他齐名的王述,王述多年来对他洒扫以待,他却不以为意。 |
(1)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2)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武帝①践阼,为后军鄱阳王恢录事参军。远与恢素善,在府尽其志力,知无不为。恢亦推心仗之,恩寄甚密。迁武昌太守。远本倜傥,尚轻侠。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民井寒水不取钱者则摙水还之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车服尤弊素,器物无铜漆。江左水族甚贱,远每食不过干鱼数片而已。然性刚严,吏民多以细事受鞭罚,遂为人所讼,征下廷尉,被劾十数条。后为武康令,愈厉廉节,除淫祀,正身率职,民甚称之。太守王彬巡属县,诸县皆盛供帐以待焉。至武康,远独设糗水而已。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
自县为近畿②大郡,近代未之有也。郡经寇抄,远尽心绥理,复著名迹。期年,迁树功将军、始兴内史。时泉陵侯朗为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远在官好开途巷,修葺墙屋,民居市里,城隍厩库,所过若营家焉。田秩奉钱,并无所取,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以此为常。
而性果断,民畏而惜之,所至皆生为立祠,表言政状,帝每优诏答焉。迁东阳太守。远处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在东阳岁余,复为受罚者所谤,坐免归。远性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谒,不造诣。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是以多为俗士所疾恶。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士类益以此多之。每戏语人云:“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以一缣。”众共伺之,不能记也。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六十·何远传》有删改)
(注)①武帝:梁武帝萧衍。②近畿:京城附近地区。【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民井寒水/不取钱者/则摙水还之/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 |
B.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民井寒水/不取钱者/则摙水还之/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 |
C.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民井寒水/不取钱者/则摙水还之/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 |
D.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民井寒水/不取钱者/则摙水还之/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 |
A.古代男子大都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
B.践阼,即位,登基。践,登临;阼,是帝王祭祀或登位所登的台阶,有时借指帝位。 |
C.廷尉,本是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汉朝仿秦朝而设,后也指其长官,历代沿用。 |
D.奉钱指俸禄,即当时官员的薪水;租调,指百姓所应缴纳的赋税,当时都用钱充当。 |
A.何远任录事参军时尽心尽力,很受上级信任倚重;但性情刚正严厉,任武昌太守时常因小事鞭罚吏民,因而被检举审理的罪状有十数条之多。 |
B.何远坚守节操,不逢迎上司,太守王彬巡察属县,何远仅给他提供干粮、饮水;为官有才干,任始兴内史时,未再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的事。 |
C.何远在任时,像经营家业一样整治辖境,百姓为他建造生祠,皇帝也下诏予以表彰;但在东阳太守任上,由于遭到受罚者的诬告,而被免职还家。 |
D.何远品行正派,不循私情,与人交往不受请托,也不拜访他人;为人轻财好义,能周人之急,说话从无虚妄,大家始终无法找到他说谎话的证据。 |
(1)郡经寇抄,远尽心绥理,复著名迹。(《南史•列传第六十·何远传》)
(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苏洵:《六国论》)
毕义云,小字陀儿。少粗侠,家在兖州北境,常劫掠行旅,州里患之。晚方折节从官。累迁尚书都官郎中。性严酷,事多干了。齐文襄作相,以为称职,令普勾伪官,专以车辐考掠,所获甚多。然大起怨谤。曾为司州吏所讼,云其有所减截,并改换文书。文襄以其推伪,众人怨望,并无所问,乃拘吏数人而斩之。因此锐情讯鞠,威名日盛。
文宣受禅,除治书侍御史,弹射不避勋亲。累迁御史中丞,绳劾更切。然豪横不平,频被怨讼。前为汲郡太守翟嵩启列:"义云从父兄僧明负官债,先任京畿长吏,不受其属,立限切征,由此挟嫌,数遣御史过郡访察,欲相推绳。尚书左丞司马子瑞奏弹义云。诏付廷尉科罪,寻敕免推。子瑞又奏弹义云事十馀条,多烦碎,罪止罚金,不至除免。子瑞从兄消难为北豫州刺史,义云遣御史张子阶诣州采风闻,先禁其典签家客等。消难危惧遂叛入周时论归罪义云云其规报子瑞事亦上闻尔前宴尝义云常预从此后集见稍疏声望大损。
及孝昭大渐,顾命武成。高归彦至都,武成犹致疑惑。元海遣犊车迎义云入北宫参审,遂与元海等劝进,仍从幸晋阳,参预时政。后高归彦起逆,义云在州私集人马,并聚甲仗,将以自防,实无他意。为人所启。及归彦被擒,又列其朋党专擅,为此追还。武成犹录其往诚,竟不加罪,除兼七兵尚书。
义云性豪纵,颇以施惠为心,累世本州刺史,家富于财,士之匮乏者,多有拯济。及贵,恣情骄侈,营造第宅宏壮,未几而成。酷暴残忍,非人理所及。为家尤甚,子孙仆隶,常疮痍被体。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消难危惧/遂叛入周/时论归罪义云/云其规报/子瑞事亦上闻/尔前宴赏/义云常预/从此后集见稍疏/声望大损 |
B.消难危惧/遂叛入周/时论归罪义云/云其规报/子瑞事亦上闻/尔前宴赏义云/常预从此 后集见稍疏/声望大损 |
C.消难危惧/遂叛入周/时论归罪义云/云其规报子瑞/事亦上闻/尔前宴赏/义云常预/从 此后集见稍疏/声望大损 |
D.消难危惧/遂叛入周/时论归罪义云/云其规报子瑞/事亦上闻/尔前宴赏义云/常预从此 后集见稍疏/声望大损 |
A.折节:指降低自己的身份或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文中指降低自己的身份。 |
B.受禅:古代王朝更迭时,新皇帝接受旧帝让给的帝位。也称作“受媲”。 |
C.劝进:指篡位的新君故作谦让,由大臣上表歌功颂德,请求新君登基。 |
D.未几:表示时间很短。古代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有少顷、俄顷、既而等。 |
A.毕义云审讯严酷,遭人怨恨。毕义云在审问伪官时用木棒拷打他们,获得了大量罪证,但也引发了很多人的怨恨。 |
B.毕义云专横不公,屡被控告。司马子瑞曾弹劾毕义云十余条罪状,但因都是琐碎小事,仅是处以罚金,并没有罢免他的官职。 |
C.毕义云因拥护武成称帝,免遭责罚。毕义云曾与元海拥武成称帝,后与高归彦勾结在一起被人告发,但武成帝最终没有定他的罪。 |
D.毕义云常施恩惠,生活奢侈。毕义云家资富裕,常资助贫困的士人,做官以后放纵骄奢,建造的府邸宏丽壮观。 |
(1)曾为司州吏所讼,云其有所减截,并改换文书。
(2)先任京畿长吏,不受其属,立限切征,由此挟嫌。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廿三)①
陈子昂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②林。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旖旎③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为武则天赏识之时。②珠树:即三株树。据《山海经》记载,为古代传说中的名贵树名。③旖旎:本为旌旗随风飘扬貌,引申为柔美貌,犹言婀娜。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感遇诗是对所遇事物抒发感慨的诗,常常抒发个人际遇之感慨。与陈子昂咏“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一样,这首诗风格尖峭直露,怨伤情绪是很浓重的。 |
B.本诗大有尺幅千里之势。开篇即突出了诗的主角“翡翠鸟”,接着六句写其残酷结局,之后两句运用反问,交代了原来远走高飞无用,虞人还是用网罗找到了它。 |
C.这首诗巧用了对比手法,如第五六句写翡翠鸟“杀身炎州”、“委羽玉堂”就与前面其“巢在南海”、“栖在珠树”时雌雄双栖的自在境况形成极大的反差。 |
D.“光”“烂”这两个词表现力很强,突出了翡翠鸟华丽漂亮的羽毛为“首饰”和“锦衾”带来了无限光彩。它使美人的首饰婀娜生光,使美人的锦被斑斓鲜艳。 |
【小题2】本诗突出了翡翠鸟的什么特点?请概括。借此鸟作者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析。
吾彦,字士则,吴郡吴人也。出自寒微,有文武才干。身长八尺,手格猛兽,膂力绝群。仕吴为通江吏。时将军薛用杖节南征,军容甚盛,彦现之,慨然而叹。有善相者刘札谓之曰以君之相,后当至此,不足慕也。”初为小将,给吴大司马陆抗。抗奇其勇略,将拔用之,患众情不允,乃会诸将,密使人阳狂拔刀跳跃而来,坐上诸将皆惧而走,唯彦不动,举几御之,众服其勇,乃櫂用焉。稍迁建平太守。时王濬将伐吴,造船于蜀,彦觉之,请增兵为备,皓不从,彦乃辄为铁锁,横断江路。及师临境,缘江诸城皆望风降附,或见攻而拔,唯彦坚守,大众攻之不能克,乃退舍礼之。
吴亡,彦始归降,武帝以为金城太守。帝尝从容问曰:“孙皓所以亡国者何也?”曰:“吴主英俊,宰辅贤明。”帝笑曰:“君明臣贤,何为亡国?”彦曰:“天禄永终,历数有属,所以为陛下擒。此盖天时,岂人事也!”张华时在坐,谓彦曰:“君为吴将,积有岁年,蔑尔无闻,窃所惑矣。”彦厉声曰:“陸下知我,而卿不闻乎?”帝甚嘉之。转在敦煌,威恩甚著。迁雁门太守。时顺阳王畅骄纵,前后内史皆诬之以罪。乃彦为顺阳内史,彦清身率下,威刑严肃,众皆畏惧。畅不能诬,乃更荐之,冀其去职。迁员外散骑常侍。帝尝问彦:“陆喜、陆抗二人谁多也?”彦对曰:“道德名望,抗不及喜;立功立事,喜不及抗。”
会交州刺史陶璜卒,以彦为南中都督、交州刺史。重饷陆机兄弟.机将受之,云曰:“彦本微贱,为先公所拔,而答诏不善,安可受之!”机乃止。因此每毁之。长沙孝廉尹虞谓机等曰:“自古由贱而兴者,乃有帝王,何但公卿。若何元干、侯孝明、唐儒宗、张义允等,并起自寒役,皆内侍外镇,人无讥者。卿以士则答诏小有不善,毁之无已,吾恐南人皆将去卿,卿便独坐也。”于是机等意始解,毁言渐息矣。初,陶璜之死也,九真戍兵作乱,逐其太守,九真贼帅赵祉围郡城,彦悉讨平之。在镇二十余年,威恩宣著,南州宁靖。
《晋书·吾彦传》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帝甚嘉之 嘉:赞许 |
B.会交州刺史陶璜卒 会:恰逢 |
C.因此每毁之 每:常常 |
D.卿以士则答诏小有不善,毁之无已 毁:毁坏 |
A.吾彦出身贫寒,陆抗为了提拔他,便秘密指示他在众将面前表现自己的勇敢。 |
B.晋兵攻打吴国,沿江诸城有的投降,有的陷落,只有吾彦坚守建平。 |
C.吾彦担任顺阳内史时,以自身清正作为下属的表率,严格肃整刑罚,众人都畏惧他。 |
D.陆机、陆云是陆抗的儿子,因为吾彦回答皇帝问话时说道德名望陆抗不及陆喜,他们便认为吾彦忘恩负义。 |
(1)坐上诸将皆惧而走,唯彦不动,举几御之,众服其勇,乃擢用焉。
(2)彦本微贱,为先公所拔,而答诏不善,安可受之!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箕踞而遨
A.侣鱼虾而友麋鹿 | 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C.吾从而师之 | D.贏得仓皇北顾 |
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
C.居庙堂之髙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A.“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寥寥数语便把作者在公务之暇,到附近游览的悠闲自在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
B.“始指异之”中的“始”字,既照应了题目,又写出了作者初见西山时惊奇的心理感受,自然引出下文登西山的叙写。 |
C.“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周围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衽席之下,可谓登西山而“小天下”,映衬出西山的高峻。 |
D.文中以西山的特立之貌,比喻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以“不与培塿为类”,表现自己孤高不俗的志向。 |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景中含情,寒冷孤寂的冬夜图景中蕴含着诗人漂泊天涯的凄冷心境,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
B.颔联先后从视觉和听觉描写黎明前的鼓角声和星河的动荡,创造出雄浑的意境,表达了深沉悲壮的情怀。 |
C.颈联中百姓的哭声、樵夫的歌声异常凄凉悲怆,可能是诗人听到鼓角之声后产生的一种超越时空的联想。 |
D.尾联以诸葛亮、公孙述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要掩埋于黄土中来自慰,使忧愤的情绪得到真正排解。 |
E.全诗从寒宵写到五鼓,从时局写到先贤,从山川雪野写到痛苦的生民,从国家历史写到个人命运,气象雄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