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咸阳怀古
刘沧
经过此地无穷事,一望凄然感废兴。
渭水故都秦二世①,咸原秋草汉诸陵②。
天空绝塞闻边雁,叶尽孤村见夜灯。
风景苍苍多少恨,寒山半出白云层。
(注)①秦二世:指秦始皇少子胡亥。②汉诸陵:西汉诸皇帝的陵墓,皆在咸阳附近的渭河平原。【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直点怀古之意。诗人经过咸阳古城,不禁想起史上无尽的往事;他抬头一望,深深感叹秦汉以来的朝代兴衰。 |
B.颔联宕开一笔,转写所见。以“故都”“秋草”的意象,暗示了秦二世的灭亡,渲染出汉帝陵墓冷寂凄清的氛围。 |
C.颈联侧重描摹,由远及近,耳闻目睹。天宇空阔,辽远的边塞却能闻到雁声;树叶落尽,孤村之中还能看到灯火。 |
D.尾联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慨。那茂盛的风景,蕴含着人们多少怨恨;只有寒山高耸,还一半笼罩在白云中。 |
E.刘沧的《咸阳怀古》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这两首七律诗,都咏古人古事,抒怀古之情,是典型的怀古之作。 |
乐广,字彦辅,南阳淯阳人也。父方,参魏征西将军夏侯玄军事。广时年八岁,玄尝见广在路,因呼与语,还谓方曰:“向见广神姿朗彻,当为名士。卿家虽贫,可令专学,必能兴卿门户也。”方早卒。广孤贫,侨居山阳,寒素为业,人无知者。性冲约,有远识,寡嗜欲,与物无竞。尤善谈论,每以约言析理,以厌人之心,其所不知,默如也。
裴楷尝引广共谈,自夕申旦,雅相钦挹①,叹曰:“我所不如也。”王戎为荆州刺史,闻广为夏侯玄所赏,乃举为秀才。楷又荐广于贾充,遂辟太尉椽,转太子舍人。尚书令卫瓘,朝之耆旧,逮与魏正始中诸名士谈论,见广而奇之,曰:“自昔诸贤既没,常恐微言将绝,而今乃复闻斯言于君矣。”命诸子造焉,曰:“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王衍自言:“与人语甚简至,及见广,便觉己之烦。”其为识者所叹美如此。
出补元城令,迁中书侍郎,转太子中庶子,累迁侍中、河南尹。广善清言而不长于笔,将让尹,请潘岳为表。岳曰:“当得君意。”广乃作二百句语,述己之志。岳因取次比,便成名笔。时人咸云:“若广不假岳之笔,岳不取广之旨,无以成斯美也。”
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
广所在为政,无当时功誉,然每去职,遗爱为人所思。凡所论人,必先称其所长,则所短不言而自见矣。人有过,先尽弘恕,然后善恶自彰矣。广与王衍俱宅心事外,名重于时。故天下言风流者,谓王、乐为称首焉。
(选自《晋书·列传十三》)
注:①钦挹:钦佩、推崇。【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
B.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
C.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
D.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
A.正始: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
B.辟:征召、授予官职之意。如本文“遂辟太尉椽”句中的“辟”即是此意。 |
C.刺史:官名。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为地方纠察官员,负责巡行郡县。 |
D.表: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或朝廷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所用的一种文体。 |
A.乐广善于谈论。他讲起道理来,言辞简约,鞭辟入里;别人和他交谈之后,听得进他的话,心里感到满足。 |
B.裴楷知道有个乐广,人人爱和他交谈,就请他一道清谈,通宵达旦,结果裴楷对乐广钦佩不已,且自叹不如。 |
C.王戎听说乐广受到夏侯玄赞赏,就推举乐广为秀才。贾充在裴楷推荐下,就召请乐广担任太尉椽等职。 |
D.乐广善于做人。议论人物时,他必定先赞其所长;人犯过失时,他就先恕其罪;若是别人不了解的事,他就保持沉默。 |
(1)自昔诸贤既没,常恐微言将绝,而今乃复闻斯言于君矣。
(2)广与王衍俱宅心事外,名重于时。故天下言风流者,谓王、乐为称首焉。
客 游
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代著名的宫殿。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记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诗人希望能像冯谖那样展示政治才能。⑤裂帛:指写家信。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
B.首联“日暖南山石”使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感受,“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
C.颔联“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
D.颈联诗人用“四时”、“三年”强调了自己离开家乡和故国的时间之长,在外漂泊的不易,为尾联抒情蓄势。 |
【小题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①。那堪玄鬓②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①西陆:指秋天。南冠:指闪犯。②玄鬂:指蝉。古代妇女的鬂发梳得薄如蝉翼,看上去像蝉翼的影子。【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听着蝉在秋日里长吟,狱中的诗人更加深深挂念自己的朋友了。 |
B.颔联一句写蝉,一句写自己,以“那堪”和“来对”,将物我联系在一起。 |
C.颈联写秋蝉处境艰难,言自己所处政治环境恶劣,仕途多舛,言论受到压抑。 |
D.尾联写没有人相信秋蝉餐风饮露,品性高洁;也没有人相信诗人,肯为他雪冤。 |
A.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
C.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陆游《夜泊水村》) |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垂绥,是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 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④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东北十里处。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物都破坏的现实。 |
B.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 |
C.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浓,景象更觉怅然。 |
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
【小题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小题1】下列可作为这首诗标题的一项是
A.晚春 | B.初夏 | C.晚秋 | D.初冬 |
早发焉耆①怀终南别业
岑参
晓笛引乡泪,秋冰②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③在何处,昨日梦清溪④。
①焉耆:指焉耆都护府,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②秋冰:胡塞属高寒地带,入冬早,故虽秋日业已结冰。③故山:指岑参隐居的终南山。④清溪:指终南山的小溪流。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中的“晓“秋”两字,点明作诗时间是秋天的早晨,表现了天气严寒达到了滴泪成冰的程度。 |
B.颔联写塞外,用”一身”和“万里”分别修饰“云”和“胡天”,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
C.颈联用“终日”和“连年”写连年不断的征战生活,表现了戍边将上忠诚坚贞,保家卫国的情怀。 |
D.尾联以“故山”点出了“怀”的对象,又用“在何处”引出下面的写梦之句,匠心独运,蕴含深情。 |
【小题2】你认为这首诗题目中的哪个字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江行无题
钱珝
(一)
翳日多乔木,维舟取束薪。
静听江叟语,尽是厌兵人。
(二)
兵火有余烬,贫村才数家。
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
【小题1】【小题2】两首诗都写到了 ,表达了作者 的态度。
【小题3】【小题4】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后两句的抒情方式及表达效果。
春夕旅怀
崔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 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 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 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 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上句描绘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写我依依不舍送春归去。 |
B.颔联第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
C.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中的书一直没有被翻动过,充满寥落之意。 |
D.诗中前两联重在写景,都是对春夕之景的真实描绘,写春景之寥落;后两联重在抒情,抒发了凄婉动人的愁绪。 |
【小题2】本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月夜
杜甫①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②,双照泪痕干!
[注释]①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部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诗人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②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小题1】有人说“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两句读来最为心酸,为什么?
【小题2】人们称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运用“曲笔”手法中的“他面描写手法(对写法)”,体现古诗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同样,杜甫的《月夜》也如此,请结合诗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