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 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④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东北十里处。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物都破坏的现实。
B.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
C.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浓,景象更觉怅然。
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E.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不像一般送别诗那样凄凄惨惨戚戚,诗人用笔苍劲,感情激昂。
【小题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1-17 10:02: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后游
杜甫(唐)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①此诗是唐肃宗上元年,作者重游修觉寺时的作品。此时正值安史之乱,也是杜甫漂泊西南期间。②烟光:云霭雾气。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用“曾”和“再”点明题目“后游”,“桥怜再渡时”中的“怜”为“爱怜”之意。
B.在诗人看来,壮丽秀美的山川好像等着诗人去登临纵目,斗艳作姿的花柳无私地盼望着诗人去领略欣赏。
C.“野润”一句写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沙暄”一句写傍晚余晖迟迟不退,人们在沙地上嬉戏,声音杂乱。
D.颈联两句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清晨到傍晚都在此,可见其流连之久,又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景色之美。
【小题2】诗的前两联写人有意,物有情。下列诗句中最接近这种写法的诗句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B.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C.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D.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唐·王维《书事》)
【小题3】有人说,此诗中“客愁”为忧国忧民之愁,诗歌蕴含了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忧虑;也有人说,此诗中“客愁”为个人漂泊之愁,此诗仅仅是杜甫对自己个人漂泊生活的感慨。你认为呢?请做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