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首同题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行无题
钱珝
(一)
翳日多乔木,维舟取束薪。
静听江叟语,尽是厌兵人。
(二)
兵火有余烬,贫村才数家。
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
【小题1】【小题2】两首诗都写到了 ,表达了作者 的态度。
【小题3】【小题4】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后两句的抒情方式及表达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2-11 11:0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列小题。
可笑寒山道
寒山
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喧。
联谿难记曲,叠嶂不知重。
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
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
注:寒山,字、号均不详,唐代长安人。出生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县街头镇东南方向的寒山,享年一百多。
【小题1】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的写景艺术。
【小题2】可笑”即可爱,题中“可笑”二字贯穿全诗,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
①
崔 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①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的“韦使君”指韦应物。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诗人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诗人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诗人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E. 最后一联写诗人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海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 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 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 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 羡他蝴蝶宿深枝。
注释:①秾丽,指艳丽。②莫愁:战国末期歌舞家,貌美如仙。③梁广:画家,善画海棠。
【小题1】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赏花的兴奋,诗人目睹丽花,情不自禁饮酒赋诗。
B.颔联刻画了海棠的娇艳,海棠涌动春的气息,萌动生命活力。
C.尾联写诗人面对海棠,饮酒赋诗,留连忘返,又转而喜欢上了蝴蝶。
D.这首诗托物抒情,既歌颂了海棠的自然美,也表现出诗人对美的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小题2】第三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海棠之美?请简要分析。
【小题3】明代的王象晋形容海棠曰:“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请从本诗中找出能表达同样意思的句子,并简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①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都城长安。长安多杏树。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人途中偶见一枝杏花,这触动了他满怀的复杂心绪,让他写下这首笔法委婉细腻,情感动人的诗歌。
B.“一枝红艳出墙头”与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表达的情感相同,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回大地的无比欣喜和激动。
C.颈联写天色渐暗,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黄莺和蝴蝶飞到林中与杏花相伴。
D.尾联虚写,诗人从眼前的鲜花联想到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杏花。
E. “帝乡千万树”,浮现于诗人脑海中的这幅长安杏花图,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忆念的长安生活。
【小题2】这首诗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其中的两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
李嘉祐
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
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①。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使君怜小阮②,应念倚门愁。
(注)①弓裘:语出《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后以弓裘比喻子承父业。②小阮:阮籍的侄子阮咸,叔侄二人都在“竹林七贤”之列。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细草绿满汀州,把春草和离情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既点明了春日送别友人出游的背景,又呼应了标题的内容。
B.颔联写王牧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又借用典故表明王牧承继家学,擅长诗赋,才华横溢,从而表达对朋友的赞许之意。
C.尾联以阮籍和阮咸喻王牧叔侄,设想叔父见到王牧之后对侄子怜爱有加,不舍他离开,于是作者嘱咐王牧念及母亲早日归来。
D.这首诗虽为友人出门游历开阔眼界而高兴,但也流露出作者难舍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因而诗歌呈现出哀伤惆怅的情感基调。
相关知识点
文章作者
中国古代文学
隋唐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