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中哪两个字用得巧妙?请简要分析。
旅宿
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小题1】下列对于这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塑造了一位独在异乡,没有知音,专注幽独,黯然伤神的诗人形象;全诗浓厚的思乡之情也油然而生。 |
B.颔联描绘出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寒夜孤灯,诗人思念故乡旧年往事;窗外孤雁鸣叫,屋里诗人深愁难眠。 |
C.尾联勾勒出一幅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回乡后面对家乡美景的喜悦之情。 |
D.全诗情感至深,既有借景抒情,又有直抒胸臆;既抒发了诗人在外旅况的落寞、凄凉的内心情愫,也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
【小题2】请从虚实的角度鉴赏这首诗的颈联。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小题1】诗歌写景抒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小题2】这首诗的尾联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江城秋霁
戎昱①
霁后江城风景凉,岂堪登眺只堪伤。
远天螮蝀②收残雨,映水鸬鹚近夕阳。
万事无成空过日,十年多难不还乡。
不知何处销兹恨,转觉愁随夜夜长。
【注】①戎昱(约744 年一800 年),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年轻时考进士落榜,于是纵情游览天下名城。②螮蝀(dìDōng),虹的别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霁后江城风景凉”呼应诗题,其中“风景凉”既写出雨后天气的清凉,也暗指诗人内心的凉意。 |
B.“岂堪登眺只堪伤”一句写道,诗人不愿意在登高远眺时只有伤感愁绪;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的洒脱乐观。 |
C.“万事无成空过日”句中,“万事无成”暗含漂泊多年却无法施展抱负的哀叹,“空”字加深了此种情感。 |
D.“十年多难不还乡”与韦庄《菩萨蛮》中“未老莫还乡”一样,表明久居异乡已成习惯,不愿归乡的想法。 |
【小题2】试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诗中的颔联进行赏析。
殷仲文,南蛮校尉觊之弟也。少有才藻,美容貌。从兄仲堪荐之于会稽王道子,即引为骠骑参军,甚相赏待。俄转谘议参军,后为元显征虏长史。会桓玄与朝廷有隙,玄之姊,仲文之妻,疑而间之,左迁新安太守。仲文于玄虽为姻亲,而素不交密,及闻玄平京师,便弃郡投焉。玄甚悦之,以为谘议参军。玄将为乱,使总领诏命,以为侍中,领左卫将军。玄九锡,仲文之辞也。
玄篡位入宫,其床忽陷,群下失色,仲文曰:“将由圣德深厚,地不能载。”玄大悦。以佐命亲贵,厚自封崇,舆马器服,穷极绮丽。性贪吝,多纳货贿,家累千金,常若不足。玄为刘裕所败,随玄西走,其珍宝玩好悉藏地中,皆变为土。
帝初反正,抗表自解,诏不许。仲文因月朔与众至大司马府,府中有老槐树,顾之良久而叹曰:“此树婆娑,无复生意!”仲文素有名望,自谓必当朝政。谢混之徒畴昔所轻者,并皆比肩,常怏怏不得志。忽迁为东阳太守,意弥不平。刘毅爱才好士,深相礼接,临当之郡,游宴弥日。何无忌甚慕之。东阳,无忌所统,仲文许当便道修谒,无忌故益钦迟之,令府中命文人殷阐、孔宁子之徒撰义构文,以俟其至。仲文失志恍惚,遂不过府。无忌疑其薄己,大怒,思中伤之。时属慕容超南侵,无忌言于刘裕曰:“桓胤、殷仲文并乃腹心之疾,北虏不足为忧。”义熙三年,又以仲文与骆球等谋反,及其弟南蛮校尉叔文伏诛,仲文时照镜不见其面,数日而遇祸。
仲文善属文,为世所重,谢灵运尝云:“若殷仲文读书半袁豹,则文才不减班固。”言其文多而见书少也。
(《晋书·殷仲文传》)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桓玄与朝廷有隙 会:适逢 |
B.仲文素有名望 素:一向 |
C.以俟其至 俟:等待 |
D.无忌疑其薄己 薄:迫近 |
A.从兄:同祖伯叔之子年长于己者,即堂兄。 |
B.左迁:降低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
C.九锡:诸侯、大臣给自己加封的最高官职。 |
D.月朔:每月的朔日。指旧历初一。 |
⑴谢混之徒畴昔所轻者,并皆比肩,常怏怏不得志。
⑵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小题4】根据第三段,概括殷仲文遇祸的原因。
空囊
杜甫
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①,吾道属艰难。
不爨②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注】①卤莽:通“鲁莽”,苟且偷安。②爨(cuàn):烧火做饭。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的“犹”“可”二字,既表现了作者的贫苦困窘,又体现了作者的清高操守。 |
B.颔联以“世人”和“吾”对比,突出了自己高尚不俗的品格以及有志难以实现的苦闷。 |
C.颈联出句实写因为“井晨冻”而不想烧火做饭,对句则写了因为“无衣”而床夜生寒。 |
D.尾联幽默诙谐,通过“留得一钱看”的行为,表现了诗人身处困境而豁达轻松的心情。 |
【小题2】本诗是怎样以“空囊”统摄全篇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唐]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作者登高临远,看到高楼与荒野相接,触景生情,只觉愁绪如茫茫海天扑面而来。 |
B.本诗用词生动,“楼”前之“髙”,突出城楼之雄伟,也有力地烘托了诗人品格的高尚。 |
C.颔联有深意:惊风、密雨影射敌对势力,芙蓉、薜荔比喻自己,两句感慨仕途风波险恶。 |
D.尾联上句“共来”照应了题目中的“寄”字,暗示作者与朋友都因反对朝廷而遭到贬谪。 |
【小题2】本诗中间两联的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黄 河 罗隐①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②,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②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此诗借事寓意,首句以“阿胶”为喻,生动描绘了读书人蜂拥参加科举考试的场景。 |
B.“银汉”,即银河,在这里被用来指代皇室和朝廷;“昆仑”同“银汉”一样,也指朝廷豪门贵族甚至当朝皇帝。 |
C.“高祖誓功衣带小”,借用汉高祖封功的典故,意在表达功臣的爵位永远不会失去。 |
D.“仙人占斗客槎轻”,“客槎”指考试求官的人,这句足说封建贵族霸占了爵位,读书人人仕的希望将永远渺茫。 |
【小题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借“黄河”来讽喻科举制度的。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讷于言,人未奇之 奇:认为……奇特 |
B.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赡:丰富 |
C.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就:赴,到 |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冠世 冠:第一 |
A.①義之幼讷于言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B.①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C.①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D.①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 ②劳苦而功高如此 |
A.王栽之富有才学。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擅长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人们对其书法笔势的赞誉。 |
B.王羲之率真洒脱。太尉郗鉴想在王家子弟中选女婿,王导要他自己去挑选,结果郗鉴在王氏诸弟子中挑中了在东厢房坦腹进食的王羲之。 |
C.王羲之性情淡泊。他不喜欢在京城生活,喜欢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的会稽,并愿终老于此。 |
D.王羲之非常自信。他认为自己的书法造诣丝毫不逊色于钟繇、张芝。 |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就观。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2)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傅昭,字茂远,北地灵州人。父淡,善《三礼》,知名宋世,事宋竟陵王刘诞,诞反,淡坐诛。昭六岁而孤,十一,随外祖于朱雀航卖历日。为雍州刺史袁顗客,顗尝来昭所,昭读书自若,神色不改。顗叹曰:“此儿神情不凡,必成佳器。”司徒建安王休仁闻而悦之,因欲致昭。昭以宋氏多故,遂不往。太原王延秀荐昭于丹阳尹袁粲,深为所礼,辟为郡主簿,使诸子从昭受学。会明帝崩,粲造哀策文,乃引昭定其所制。每经昭户,辄叹曰:“经其户寂若无人,披其帷,其人斯在,岂非名贤?”寻为总明学士、奉朝请。
永明初,以昭为南郡王侍读。王嗣帝位,故时臣隶争求权宠,唯昭及南阳宗夬保身守正,无所参入,竟不罹其祸。明帝践阼,引昭为中书通事舍人。时居此职者,皆权倾天下,昭独廉静,无所干豫,器服率陋,身安粗粝。常插烛板床,明帝闻之,赐漆合烛盘,敕曰:“卿有古人之风,故赐卿古人之物。”天监十一年,出为信武将军、安成内史。安成自宋已来兵乱郡舍号凶及昭为郡郡内人夜梦见兵马铠甲甚盛又闻有人云当避善人军众相与腾虚而逝梦者惊起。俄而疾风暴雨,倏忽便至,数间屋俱倒,即梦者所见军马践蹈之所也。昭所莅官,常以清静为政,不尚严肃。居朝廷,无所请谒,不畜私门生,不交私利。终日端居,以书记为乐,虽老不衰,性尤笃慎。子妇尝得家饷牛肉以进,昭召其子曰:“食之则犯法,告之则不可,取而埋之。”其居身行己,不负于暗室,类皆如此。京师后进,宗其学,重其道,人人自以为不逮。大通二年九月,卒,时年七十五。诏赐钱三万,布五十匹,即日举哀,谥曰贞子。
(节选自《梁书·傅昭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成自宋已来兵乱/郡舍号凶/及昭为郡/郡内人夜梦见兵马铠甲/甚盛/又闻有人云/当避善人/军众相与腾虚/而逝梦者惊起 |
B.安成自宋已来兵乱/郡舍号凶/及昭为郡/郡内人夜梦见兵马铠甲甚盛/又闻有人云/当避善人/军众相与腾虚而逝/梦者惊起 |
C.安成自宋已来/兵乱郡舍号凶/及昭为郡/郡内人夜梦见兵马铠甲/甚盛/又闻有人/云当避善人/军众相与腾虚/而逝梦者惊起 |
D.安成自宋已来/兵乱郡舍/号凶及昭为郡/郡内人夜梦见兵马铠甲甚盛/又闻有人云/当避善人/军众相与腾虚而逝/梦者惊起 |
A.《三礼》是古代汉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仪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
B.学士,最早是指在国学读书的人,魏晋时指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魏晋以后是指以文字技巧供奉朝廷的官吏。 |
C.门生,中国东汉称儒学宗师亲自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科举考试,考生得中进士后,对主考官亦称门生。 |
D.谥,即谥号,古代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一个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
A.傅昭做事专注,很受欣赏。他做雍州刺史袁顗的门客时,袁顗认为他读书时神情不一般,必定成为人才;袁粲也因其专注称其有名人贤士之风。 |
B.傅昭为官廉洁,没有贪念。在任中书通事舍人时,他廉洁清静,不干预别人的事;生活简朴,明帝赞他有古人的风范,赠给他漆盒烛盘等物。 |
C.傅昭笃厚谨慎,严于律己。儿媳妇从娘家带来别人馈赠的牛肉,他认为吃了犯法,又不好报官,就不顾家人的反对,让儿子把牛肉埋掉了。 |
D.傅昭为人守正,备受仰慕。他时常以清静施政,不因私利与人交往;京城的后辈很崇尚他的学问,尊重他的道义,都认为自己比不上他。 |
(1)司徒建安王休仁闻而悦之,因欲致昭。昭以宋氏多故,遂不往。
(2)王嗣帝位,故时臣隶争求权宠,唯昭及南阳宗夬保身守正,无所参入,竟不罹其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