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凉晚步
【宋】杨万里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注】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红蕖:红色的荷花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荷叶犹开最小钱”描写生动逼真,将新长出来的荷叶比作小小的铜钱。
【小题2】这两首诗流露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试赏析之。
秋凉晚步
【宋】杨万里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注】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红蕖:红色的荷花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两首诗首句都对古代文人每逢秋天特有的悲秋情怀持肯定的态度。 |
B.杨诗的“轻寒正是可人天”借景抒情,写出秋初气候宜人的特点。 |
C.刘诗的“我言秋日胜春朝”直抒胸臆,写出秋天生机勃勃的特点。 |
D.两首诗的一、二句采用对比手法,在对比中显现作者赞美秋天的态度。 |
【小题2】这两首诗流露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试赏析之。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各题。
登岳阳楼①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②,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大历三年(768年)冬,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此时距作者生命终结仅有两年。②拆(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小题1】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丧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小题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登岳阳楼①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②,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大历三年(768年)冬,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此时距作者生命终结仅有两年。②拆(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小题1】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是对句,写诗人过去只是听说过洞庭水的美景,到迟暮之年才真的上了岳阳楼,这里一今一昔之间表达出诗人无比喜悦之情。 |
B.颔联写登楼所见,洞庭湖把吴楚两地连成一体,天地、日月星辰像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极力形容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无边无际。 |
C.颈联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叶孤舟。 |
D.尾联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 |
【小题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代 赠
[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小题1】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2】第三句中的“丁香”具有怎样丰富的内涵?
代 赠
[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小题1】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2】第三句中的“丁香”具有怎样丰富的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A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各句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小题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今安在哉
【小题5】翻译以下文言句子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A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超出 |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 |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方:当 |
D.举匏樽以相属 属:同“嘱”嘱托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D.其皆出于此乎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
例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D.顺流而东也 |
例:而今安在哉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B.何为其然也 |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D.水为之而寒于水 |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故都 【唐】韩偓①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籞②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③。
掩鼻计④成终不觉,冯驩⑤无路斅鸣鸡。
【注】①韩偓:唐昭宗时任职翰林学士,甚得亲信。后受权臣朱温的忌恨,终被贬逐出朝。这首诗是作者在外地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成的。②池籞(yù):指宫庭中的池塘。③地下强魂:指宰相崔胤,他引进朱温的兵力,最终被朱温杀害;噬脐:以人不能咬到自己的肚脐比喻追悔不及。④掩鼻计: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得宠的美人。⑤冯驩:孟尝君之门客,因学鸡鸣而使孟尝君脱身。
【小题1】【小题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E. 尾联用典。后一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希望解救君主脱离困境的决心,与“冯驩无路”形成对比。“终不觉”“无路”蕴含强烈的感情色彩。
【小题3】【小题4】全诗表达出了作者哪些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故都 【唐】韩偓①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籞②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③。
掩鼻计④成终不觉,冯驩⑤无路斅鸣鸡。
【注】①韩偓:唐昭宗时任职翰林学士,甚得亲信。后受权臣朱温的忌恨,终被贬逐出朝。这首诗是作者在外地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成的。②池籞(yù):指宫庭中的池塘。③地下强魂:指宰相崔胤,他引进朱温的兵力,最终被朱温杀害;噬脐:以人不能咬到自己的肚脐比喻追悔不及。④掩鼻计: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得宠的美人。⑤冯驩:孟尝君之门客,因学鸡鸣而使孟尝君脱身。
【小题1】【小题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开头两联展开作者所见故都冷落的画面。荒草、塞雁、宫鸦等旧城景物,表现了故都物是人非的变化,给作品笼罩了一层凄迷的气氛。 |
B.前四句写景点面结合。首联取景浑厚概括,颔联描写细致传神。作者将感慨苍凉的意境融入纤丽清新的词句中,悲而能婉,柔中带刚。 |
C.第三联正面抒情。“烈士”是作者自称,诗人抚今追昔,心中悲愤难抑。“垂涕”而又加一“空”字,就把这种心理表达得十分真切。 |
D.“地下强魂必噬脐”写宰相崔胤引进朱温的兵力,结果使唐王朝覆亡,自己也遭杀戮这一史实。此句指崔胤泉下有知,定将悔恨莫及。 |
【小题3】【小题4】全诗表达出了作者哪些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秋山中作
【唐】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蛩,蟋蟀。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E. 全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写景物和传情达意,如反语,用典,以动衬静,渲染,比喻等。
早秋山中作
【唐】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蛩,蟋蟀。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中“无才不敢累明时”写出诗人认为自己没有才华,就不再去拖累政治清明的时代。 |
B.颔联中作者运用“岂厌”和“却嫌”强烈地表达出不以家事自累,马上辞官归隐的愿望。 |
C.颈联描写出山野林间昆虫的声音,蟋蟀和秋蝉的凄苦音响,给人以一种空寂萧瑟的感受。 |
D.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呈现出诗人生活的山林环境。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江口作【注】
王昌龄
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
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
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注】此诗是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赴任途中经江州九江口时所作。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E. 本诗融写景与抒情议论为一体,前六句重在写景,景情相生;后六句重在议论抒情,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小题2】本诗虽是贬谪之作,但并不颓悲,而是境界高迈。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九江口作【注】
王昌龄
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
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
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注】此诗是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赴任途中经江州九江口时所作。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漭漭”两句,借渺茫阔远的江面,以及绵绵秋雨营造了凄迷朦胧的意境,烘托了诗人远谪他乡的悲苦心境。 |
B.“驿门”四句作者居高望远,思绪悠远。“望”“期”等词写出了作者对未来的深沉思考。 |
C.“明时”二句是说这是一个圣明的时代,没有人才会被遗弃,自己被贬谪,乘一叶孤舟随遇而安就行。 |
D.诗中作者化用屈原“鸷鸟之不群兮”之句,既可能为诗人眼中所见实景,但同时又在以物喻人,暗示了自己的才华和处境。 |
【小题2】本诗虽是贬谪之作,但并不颓悲,而是境界高迈。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 中
王 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 中
王 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小题1】王维《山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小题2】两首诗都写到了“叶”这一意象,试分析二者有何异同。
山 中
王 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 中
王 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小题1】王维《山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小题2】两首诗都写到了“叶”这一意象,试分析二者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第下面小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小题1】【小题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本诗把叙事、写景、议论交织在一起,中间四句或在议论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议论。
【小题3】【小题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小题1】【小题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上句说魏万离去,下句“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 |
B.第二联运用倒装手法,先写“鸿雁”“云山”,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 |
C.第三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 |
D.第四联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前面第三联后一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 |
【小题3】【小题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2】下面的加横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⑵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道理 |
B.其出人也远矣 出:超出 |
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复:恢复 |
D.君子不齿 齿:并列 |
A.其皆出于此乎 吾其还也 |
B.于其身也 以其无礼于晋 |
C.则耻师焉 则群聚而笑之 |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遂私见樊於期 |
A.作者认为古时候的圣人,虽然远远超出一般人,但还跟从老师请教;而现在的一般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 |
B.作者认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不在于他们先天的条件,而在于后天的学习与努力。 |
C.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作者所指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被士大夫之族轻视,但那些士大夫们的明智程度赶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在作者看来很奇怪。 |
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⑵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