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故都    【唐】韩偓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
掩鼻计成终不觉,冯驩无路斅鸣鸡。
【注】①韩偓:唐昭宗时任职翰林学士,甚得亲信。后受权臣朱温的忌恨,终被贬逐出朝。这首诗是作者在外地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成的。②池籞(yù):指宫庭中的池塘。③地下强魂:指宰相崔胤,他引进朱温的兵力,最终被朱温杀害;噬脐:以人不能咬到自己的肚脐比喻追悔不及。④掩鼻计: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得宠的美人。⑤冯驩:孟尝君之门客,因学鸡鸣而使孟尝君脱身。
【小题1】【小题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开头两联展开作者所见故都冷落的画面。荒草、塞雁、宫鸦等旧城景物,表现了故都物是人非的变化,给作品笼罩了一层凄迷的气氛。
B.前四句写景点面结合。首联取景浑厚概括,颔联描写细致传神。作者将感慨苍凉的意境融入纤丽清新的词句中,悲而能婉,柔中带刚。
C.第三联正面抒情。“烈士”是作者自称,诗人抚今追昔,心中悲愤难抑。“垂涕”而又加一“空”字,就把这种心理表达得十分真切。
D.“地下强魂必噬脐”写宰相崔胤引进朱温的兵力,结果使唐王朝覆亡,自己也遭杀戮这一史实。此句指崔胤泉下有知,定将悔恨莫及。
E. 尾联用典。后一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希望解救君主脱离困境的决心,与“冯驩无路”形成对比。“终不觉”“无路”蕴含强烈的感情色彩。
【小题3】【小题4】全诗表达出了作者哪些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4-19 12:47: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贞观初,太宗谓萧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多斜,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矢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 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比来惟觉 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 何烦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治国与养病无异也。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今天下安危,系之于 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 安,可极言无隐。倘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治国之大害也。”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书》云:‘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 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天下,内外 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 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贞观十九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古来帝王,骄矜而取败者,不可胜数。朕恐怀骄 矜,恒自押折,日旰而食,坐以待晨。每思臣下有谠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如此,庶几于时康道泰尔。”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政体第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惟觉阿旨顺情 比:近来
B.病人觉愈,弥须护 将:护理
C.既不见,所以至于灭亡  过:错误
D.皆为居安忘危,处忘乱  治:治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今天下安危,系于朕 ②臣壮也,犹不如人
B.①皆蔽其耳目     ②窃大王不取也
C.①莫天下无事     ②勇气闻于诸侯
D.①有道则人推为主 ②拔剑撞破之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贞观,是唐太宗时期的年号。年号发起于中国古代新君即位时为了区别上一任君主,新 君重新计算在位年数之制。从秦始皇时开始使用,在年数之前加上有纪念意义的名号,是 为中国古代年号之始。
B.擢,本义是抽引,拉拔。在古代,擢还可以表示选拔、提升官职的意思。升、拔、迁、 拜、放、徙,也都有提升官职的含义。
C.侍臣是指侍奉帝王的廷臣。作为皇帝侍卫官代称,还有中郎、郎中、侍郎、提辖、判官 等。
D.《书》,即为《尚书》。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 害政教得失焉
B.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 害政教得失焉
C.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 害政教得失焉
D.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 害政教得失焉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以自以为得“良弓”实际都不是“良材”设喻,由此领悟到自己虽然取得了天下,却并 不全都明白天下事务。
B.太宗对机要部门逢迎苟且的现状很不满,要求臣下大胆指出朝廷政令中的疏漏,但不 能在私下里妄议朝政。
C.太宗认为治理国家务必小心谨慎,尤其天下刚刚安定如大病初愈,一不小心必然败 亡。 故而即使有条件休养他也不去享受。
D.太宗总结历代兴替教训,深知君主闭塞视听则必将因无道而遭百姓抛弃,他居安思危的做法得到了魏征的肯定。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
(2)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白传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选自《唐才子传》)
【注】①《清平调》:唐玄宗与杨贵妃赏牡丹于沉香亭,曾召李白作《清平调》三首。其中有“一枝浓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高力士以为李白以“飞燕”比杨玉环。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岁通五经    通: 通晓
B.白益傲放 益: 更加
C.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  辟: 开辟
D.璘败,累系浔阳狱 累系:捆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以命之     衡因上疏陈事
B.以所业投贺知章 何面目以归汉
C.遂荐于玄宗   而君幸于赵王
D.白长笑而去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
B.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
C.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
D.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名字的,与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有关。李白天赋过人,十岁就通五经;性格豪放,有任侠之气,轻财好施。
B.贺知章非常欣赏李白的诗才,赞叹李白是被贬于人间的仙人。后来贺知章推荐,唐玄宗召见,李白步入仕途,供奉翰林。
C.在朝廷上,李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绝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在并州,郭子仪认为李白是一位非同寻常的奇异之人。后来李白被关进监狱,郭子仪“请官以赎”,皇帝下旨把李白流放到夜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