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学生何番传
韩愈
太学生何蕃入太学者廿余年矣。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相与言于助教、博士①,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祭酒②,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余事,以之升于礼部,而以闻于天子。京师诸生以荐蕃名文说者,不可迭纪。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莫为礼部;为礼部者,率蕃所不合者,以是无成功。
蕃,淮南人,父母具全。初入太学,岁率一归,父母止之。其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蕃,纯孝人也,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于是太学六馆之士百余人,又以蕃之义行,言于司业阳先生城,请谕留蕃。于是太学阙祭酒,会阳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欧阳詹生言曰:“蕃,仁勇人也。”或者曰:“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蕃之力不任其体,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欧阳詹生曰:“朱之乱③,太学诸生举将从之,来请起蕃,蕃正色叱之,六馆之士不从乱,兹非其勇欤!”
惜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也。譬之水,其为泽,不为川乎?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抑有待于彼者欤!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蕃欤!吾是以言之,无使其无传焉。
(选自《韩愈集》)
【注】①选纪:计算;②朱之乱:唐德宗建中四年,泾原军朱反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
(2)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
太学生何番传
韩愈
太学生何蕃入太学者廿余年矣。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相与言于助教、博士①,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祭酒②,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余事,以之升于礼部,而以闻于天子。京师诸生以荐蕃名文说者,不可迭纪。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莫为礼部;为礼部者,率蕃所不合者,以是无成功。
蕃,淮南人,父母具全。初入太学,岁率一归,父母止之。其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蕃,纯孝人也,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于是太学六馆之士百余人,又以蕃之义行,言于司业阳先生城,请谕留蕃。于是太学阙祭酒,会阳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欧阳詹生言曰:“蕃,仁勇人也。”或者曰:“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蕃之力不任其体,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欧阳詹生曰:“朱之乱③,太学诸生举将从之,来请起蕃,蕃正色叱之,六馆之士不从乱,兹非其勇欤!”
惜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也。譬之水,其为泽,不为川乎?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抑有待于彼者欤!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蕃欤!吾是以言之,无使其无传焉。
(选自《韩愈集》)
【注】①选纪:计算;②朱之乱:唐德宗建中四年,泾原军朱反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 |
B.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 |
C.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 |
D.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 |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文中助教和博士是太学的教师,司业和祭酒地位近似于现代的副校长和校长。 |
B.我国古代朝廷设有六部官署,礼部是其中之一,主要掌管典礼、科举、教育等事务。 |
C.“六馆”是国子监的别称,按唐制,国子监领国子学、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统称六馆。 |
D.“会阳先生出道州”,句中“出”意即“出京”,指京城官员被贬斥到地方成为平民。 |
A.这篇传记写了太学生何蕃的事迹与遭遇,反映了唐朝中期极端腐败的政治,导致大量贤才得不到重用而被埋没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沉痛的惋惜之情。 |
B.何蕃刚入太学时,每年回家一次,因其父母劝阻,他间隔一两年才回家一次,但还是遭到父母劝阻,以至他五年没回家了。 |
C.欧阳詹在评价何蕃为人时,对何蕃的仁爱给予了高度肯定,而对何蕃的勇敢品质的略带怀疑,不是很肯定。 |
D.本文着力表现何蕃学识渊博、纯孝、仁勇等优秀品质,这和韩愈一贯推崇儒家思想、倡导儒学的行为是一致的。 |
(1)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
(2)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小题1】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E. 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小题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小题1】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
B.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
C.尾联复写春江景色,余韵不尽引人遐想。 |
D.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
【小题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①,田园荒后尚征苗②。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①纳税:缴纳丝税。②征苗:征收青苗税。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E. 在诗的尾联,诗人直接抒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强烈控诉了统治阶级无孔不入的剥
【小题2】这首诗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出山中寡妇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①,田园荒后尚征苗②。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①纳税:缴纳丝税。②征苗:征收青苗税。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A.这首诗语言朴素,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诗人的情感通过人物刻画和生活场景描写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
B.首联第一句写丈夫因当兵死于战场,女人只好孤苦一人住在山中的茅草屋中,概括地写出了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苦命运。 |
C.颔联的“犹”字和“尚”字两个副词极具表现力,有力地揭露了官府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的罪行,揭示了百姓难以活命的原因。 |
D.颈联写反动官府残酷掠夺所造成的结果:“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形象地渲染出山中寡妇生活艰难的境况,很有艺术感染力。 |
【小题2】这首诗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出山中寡妇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遗王含书
王导
近承大将军困笃绵绵,或云已有不讳,悲怛之情,不能自胜。寻知钱凤大严,欲肆奸逆,朝士忿愤,莫不扼腕。去月二十三日,得征北告,刘遐、陶瞻、苏峻等深怀忧虑,不谋同辞。都邑大小及二宫宿卫咸惧有往年之掠,不复保其妻孥,是以圣主发赫斯之命,具如檄旨。近有嘉诏,崇兄八命,望兄奖群贤忠义之心,抑奸细不逞之计,当还武昌,尽力藩任。 卒奉来告,乃承与犬羊俱下,虽当逼迫,犹以罔然。兄立身率素,见信明于门宗,年逾耳顺, 位极人臣,仲玉、安期亦不足作佳少年,本来门户,良可惜也!
兄之此举,谓可得如大将军昔年之事乎?昔年佞臣乱朝,人怀不宁,如导之徒,心思外济。今则不然。大将军来屯于湖,渐失人心,君子危怖,百姓劳弊。将终之日,委重安期, 安期断乳未几日,又乏时望,便可袭宰相之迹邪?自开辟以来,颇有宰相孺子者不?诸有耳者皆是将禅代意,非人臣之事也。先帝中兴,遗爱在人。圣主聪明,德洽朝野,思与贤哲弘济艰难。不北面而执臣节,乃私相树建,肆行威福,凡在人臣,谁不愤叹!此直钱凤不良之心闻于远近,自知无地,遂唱奸逆。至如邓伯山、周道和恒有好情,往来人士咸皆明之,方欲委任,与共戮力,非徒无虑而己也!
导门户小大受国厚恩,兄弟显宠,可谓隆矣。导虽不武,情在宁国。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但恨大将军桓文之勋不遂,而兄一旦为逆节之臣,负先人平素之志,既没之日,何颜见诸父于黄泉,谒先帝于地下邪?执省来告,为兄羞之,且悲且惭。愿速建大计,惟取钱凤一人,使天下获安,家国有福,故是竹素之事,非惟免祸而已。
夫福如反手,用之即是。导所统六军,石头万五千人,宫内后苑二万人,护军屯金城六千人,刘遐已至,征北昨已济万五千人。以天子之威,文武毕力,岂可当乎!事犹可追,兄早思之。大兵一奋,导以为灼炟也。
(《晋书·王敦传》)
【注】晋代元帝、明帝之间,王敦任大将军,手握重兵,有纂夺之意,时与朝廷发生冲突。后王敦病重,其兄王含带兵攻打朝廷,王导为二人堂弟,时在朝任司徒,写信劝王含退兵,王含不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北面而执臣节,乃私相树建,肆行威福,凡在人臣,谁不愤叹!
(2)以天子之威,文武毕力,岂可当乎!事犹可追,兄早思之。
【小题4】用自己的话概括王导劝王含退兵的理由。
遗王含书
王导
近承大将军困笃绵绵,或云已有不讳,悲怛之情,不能自胜。寻知钱凤大严,欲肆奸逆,朝士忿愤,莫不扼腕。去月二十三日,得征北告,刘遐、陶瞻、苏峻等深怀忧虑,不谋同辞。都邑大小及二宫宿卫咸惧有往年之掠,不复保其妻孥,是以圣主发赫斯之命,具如檄旨。近有嘉诏,崇兄八命,望兄奖群贤忠义之心,抑奸细不逞之计,当还武昌,尽力藩任。 卒奉来告,乃承与犬羊俱下,虽当逼迫,犹以罔然。兄立身率素,见信明于门宗,年逾耳顺, 位极人臣,仲玉、安期亦不足作佳少年,本来门户,良可惜也!
兄之此举,谓可得如大将军昔年之事乎?昔年佞臣乱朝,人怀不宁,如导之徒,心思外济。今则不然。大将军来屯于湖,渐失人心,君子危怖,百姓劳弊。将终之日,委重安期, 安期断乳未几日,又乏时望,便可袭宰相之迹邪?自开辟以来,颇有宰相孺子者不?诸有耳者皆是将禅代意,非人臣之事也。先帝中兴,遗爱在人。圣主聪明,德洽朝野,思与贤哲弘济艰难。不北面而执臣节,乃私相树建,肆行威福,凡在人臣,谁不愤叹!此直钱凤不良之心闻于远近,自知无地,遂唱奸逆。至如邓伯山、周道和恒有好情,往来人士咸皆明之,方欲委任,与共戮力,非徒无虑而己也!
导门户小大受国厚恩,兄弟显宠,可谓隆矣。导虽不武,情在宁国。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但恨大将军桓文之勋不遂,而兄一旦为逆节之臣,负先人平素之志,既没之日,何颜见诸父于黄泉,谒先帝于地下邪?执省来告,为兄羞之,且悲且惭。愿速建大计,惟取钱凤一人,使天下获安,家国有福,故是竹素之事,非惟免祸而已。
夫福如反手,用之即是。导所统六军,石头万五千人,宫内后苑二万人,护军屯金城六千人,刘遐已至,征北昨已济万五千人。以天子之威,文武毕力,岂可当乎!事犹可追,兄早思之。大兵一奋,导以为灼炟也。
(《晋书·王敦传》)
【注】晋代元帝、明帝之间,王敦任大将军,手握重兵,有纂夺之意,时与朝廷发生冲突。后王敦病重,其兄王含带兵攻打朝廷,王导为二人堂弟,时在朝任司徒,写信劝王含退兵,王含不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困笃绵绵 笃:病重 |
B.百姓劳弊 弊:困乏 |
C.德洽朝野 洽:融洽 |
D.但恨大将军恒文之勋不遂 遂:实现 |
A.朝廷已经下诏任命王含为八命大臣,所以王含不该鼓动钱凤等人行奸逆不道之事。 |
B.王导认为安期不堪宰相重任,且王敦擅自传位,这种做法不合臣子之道。 |
C.王导认为王含能很容易做到让天下获得安定、国家享有福祉,那就是捉拿钱凤。 |
D.这封信言辞犀利,从各个方面说明王含发兵攻打朝廷不合道义;晓明利害,论述有据。 |
(1)不北面而执臣节,乃私相树建,肆行威福,凡在人臣,谁不愤叹!
(2)以天子之威,文武毕力,岂可当乎!事犹可追,兄早思之。
【小题4】用自己的话概括王导劝王含退兵的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省试①湘灵②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③,常闻帝子④灵。
冯夷⑤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⑥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省试:唐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的礼部主试,通称省试。②湘灵:湘灵:传说中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舜死后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湘水女神。③云和瑟:云和,古山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④帝子:屈原《九歌》:“帝子降兮北渚。”注者多认为帝子是尧女,即舜妻。⑤冯(ping)夷:传说中的河神。⑥苍梧:山名,今湖南宁远县境内,又称九嶷,传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此代指舜帝之灵。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九、十两句诗人想象瑟声顺着流水,化成悲风吹过洞庭,使无形的乐声得到有形的表现。
【小题2】本诗结尾两句历来被赞为“神来之笔”,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省试①湘灵②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③,常闻帝子④灵。
冯夷⑤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⑥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省试:唐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的礼部主试,通称省试。②湘灵:湘灵:传说中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舜死后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湘水女神。③云和瑟:云和,古山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④帝子:屈原《九歌》:“帝子降兮北渚。”注者多认为帝子是尧女,即舜妻。⑤冯(ping)夷:传说中的河神。⑥苍梧:山名,今湖南宁远县境内,又称九嶷,传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此代指舜帝之灵。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两句照应诗题,点出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她轻抚云和瑟,弹奏起哀伤的乐曲。 |
B.第三句诗人想象动人的瑟声引来水神冯夷,他理解湘水女神的哀怨,伴着音乐 起舞。 |
C.第四句诗人想象那些被贬谪经过湘水的“楚客”,听不懂哀怨的乐曲,禁不住悲从中来。 |
D.五至八句从侧面渲染瑟声的感染力,它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白芷为之吐露芬芳。 |
【小题2】本诗结尾两句历来被赞为“神来之笔”,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下列小题。
宣州谢脁楼○1 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1 谢朓(tiǎo)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 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李白曾多次登临,并且写过一首《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小题1】从体裁上看,本诗属于 。
【小题2】下列对于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小题3】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
宣州谢脁楼○1 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1 谢朓(tiǎo)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 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李白曾多次登临,并且写过一首《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小题1】从体裁上看,本诗属于 。
【小题2】下列对于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A.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愁”。 |
B.开头两句诗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
C.诗中的小谢为谢灵运,这里用以自喻。 |
D.最后一句中的“散发”是指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杜甫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注释】(1)郑虔,即郑广文,十八是郑的排行。安禄山之乱,虔陷叛军中,禄山授虔水部郎中,虔称病,并暗中与唐政府通消息。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陷叛军中官六等定罪,虔在三等,故贬台州。他是杜甫最要好的朋友之一。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E. 本诗结构上层层递进,前后照应,衔接紧凑。如颈联“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紧承“严谴”而来,而尾联“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紧承颔联的“垂死”而来。
【小题2】前人评此诗“一片血泪,更不辨是诗是情”,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杜甫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注释】(1)郑虔,即郑广文,十八是郑的排行。安禄山之乱,虔陷叛军中,禄山授虔水部郎中,虔称病,并暗中与唐政府通消息。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陷叛军中官六等定罪,虔在三等,故贬台州。他是杜甫最要好的朋友之一。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一句中用到《庄子》中有关典故委婉讽喻郑十八是像樗栎那样无用的散木一般无用之人。 |
B.首联不仅刻画了郑虔的外貌形象,又通过其形象特点表现了郑虔的为人品质。 |
C.颔联“万里”二字极写郑虔被贬之远,“垂死”呼应首句“鬓成丝”写出郑虔已至暮年。 |
D.尾联“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郑虔的一片真情厚意。 |
【小题2】前人评此诗“一片血泪,更不辨是诗是情”,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荆州张丞相
王维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注】①张丞相:指张九龄。他对王维有知遇之恩,曾举荐王维为右拾遗。王维写此诗时,张九龄已被奸相李林甫排挤出朝廷,贬到荆州担任长吏。②艺植:栽植。
【小题1】一首律诗八句共分为四联,每联习惯上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依次称为
【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E.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写出了在张丞相被贬后,诗人艰难的生活状况。
【小题3】诗歌尾联表达感情时用了哪些的艺术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寄荆州张丞相
王维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注】①张丞相:指张九龄。他对王维有知遇之恩,曾举荐王维为右拾遗。王维写此诗时,张九龄已被奸相李林甫排挤出朝廷,贬到荆州担任长吏。②艺植:栽植。
【小题1】一首律诗八句共分为四联,每联习惯上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依次称为
【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所思竟何在”借用乐府诗语调,用一个反问句开篇,显得情韵绵绵。 |
B.“怅望深荆门”中的“深”字用的十分精当,诗人遥望故人的神情如在眼前。 |
C.“举世无相识”追忆往事,倾诉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这一略显夸张之语更强调了张丞相的知遇之恩。 |
D.“终身思旧恩”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张丞相赏识自己、提拔自己的感激之情。 |
【小题3】诗歌尾联表达感情时用了哪些的艺术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夕次潘山下①
武元衡
南国②独行日,三巴③春草齐。
漾波归海疾,危栈入云迷。
锦谷岚烟里,刀州④晚照西。
旅情方浩荡⑤,蜀魄满林啼。
【注】①此为武元衡出镇巴蜀时所作。②南国:今四川省南充市。③三巴:多泛指四川。④刀州:益州的别称。⑤浩荡:此指广大旷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第二联景象雄奇,第三联写夕阳西下,山谷里烟蒙蒙一片,景色暗淡凄凉。
【小题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夕次潘山下①
武元衡
南国②独行日,三巴③春草齐。
漾波归海疾,危栈入云迷。
锦谷岚烟里,刀州④晚照西。
旅情方浩荡⑤,蜀魄满林啼。
【注】①此为武元衡出镇巴蜀时所作。②南国:今四川省南充市。③三巴:多泛指四川。④刀州:益州的别称。⑤浩荡:此指广大旷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题目中的“次”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次”一样,都是“住宿”的意思。 |
B.“三巴春草齐”这句,写出诗人独行南国时,看到巴蜀春草茂盛的情景。 |
C.第三句的“归”字,与诗人出镇巴蜀相对比,激起诗人归乡感情的荡漾。 |
D.“危栈人云迷”这句,写出栈道之高之远,蜿蜒进入云端,不知其踪。 |
【小题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魏万之京 【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帝、君主的花园。魏万:肃宗上元进士,他是李颀的后辈,和李白很有交情。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E.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做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小题2】简要赏析颈联在写景上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送魏万之京 【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帝、君主的花园。魏万:肃宗上元进士,他是李颀的后辈,和李白很有交情。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间是寒冷的冬季,萧瑟的气氛里渲染出送别时的悲伤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
B.夜里微霜,挚友离别,自然地引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
C.颈联通过实写关城与御园的景色之清冷,更加渲染出离别的伤感。 |
D.“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
【小题2】简要赏析颈联在写景上最突出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