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云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1)请简析诗歌“云”这一形象的双重意蕴。
(2)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最富人民性”的咏物诗,试结合三四句分析这一特点。
长安秋望 (唐)赵嘏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解:两首诗均为七言律诗,赵嘏的诗为宦游长安时所作,而俞紫芝的诗为仕宦失意后隐逸扬州时所作。翡翠:翠鸟。【小题1】两诗均按“望”字组织题材,景中寓情。赵嘏诗紧扣“秋”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拂晓图:云雾飘游,残星寥落,归雁横天,长笛悠怨,红莲凋谢,显出一派凄迷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内心孤寂伤感的愁思。而俞紫芝的诗 。
【小题2】两诗分别以议论和感叹的笔触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情怀,点明诗歌主旨。赵嘏诗中“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是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借典故抒写了诗人思念故园、毅然归隐的心情。俞紫芝诗中 。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唐)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小题1】对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杜诗从旧武器、古战场写起,进而对这场战争展开冷静地历史沉思。 |
B.胡诗称颂周瑜运用火攻的方式大破敌军,表达了无比的仰慕之情。 |
C.杜诗中的三、四两句总结了历史教训。表面假设二乔被困,实质是在表述这场战争关系到东吴的家国安危。 |
D.胡诗起笔直写战争场面,接着通过渲染烘托,极力写战争场面之酷烈,使周瑜的形象跃然纸上。 |
戏问花门酒家翁
唐·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注:唐玄宗天宝十载(751)三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调任河西节度使。在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幕府盘桓了近两年之久的岑参,和其他幕僚一道跟随高仙芝来到春光初临的凉州城中。(1)诗开头两句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来写老人沽酒的情景的?有何作用?
(2)诗中第三、四句写得非常有情趣,请简析之。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甚妙,请简述“寒”字妙在何处?(2分)
答: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析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3分)
答: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1)本诗中诗人的情绪是不断变化的,请简要分析其变化过程。
(2)本诗颔联写景很有特色,请作简要的赏析。
写情
(唐)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
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
任他明月下西楼。
注:簟,竹席。
【小题1】本诗题为写情,请结合诗句谈谈全诗抒写了怎样的情感?【小题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一种并作赏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苏台览古
李白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小题1】李白的这两首怀古之作,从体裁上看,都是____诗,都抒发了 的感慨。
【小题2】这两首诗都是览古之作,题材相近,但在今昔的对比上写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桓温,字元予,宣城太守彝之子也。太原温峤见之,曰: “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及闻其声,日:“真英物也!”以峤所赏,故名之日温。
彝为韩晃所害,泾令江播豫焉。温时年十五,枕戈泣血,志在复仇。至年十八,会播已终,子彪兄弟三人居丧,置刃杖中,以为温备。温诡称吊宾,得进,刃彪于庐中。并追二弟杀之,时人称焉。
温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少与沛国刘幔善,幔尝称之日:“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选尚南康长公主,拜驸马都尉,袭爵万宁男,除琅邪太守,累迁徐州刺史。
时李势微弱,温志在立勋于蜀。永和二年,率众西伐。时康献太后临朝,温将发,上疏而行。朝廷以蜀险远,而温兵寡少,深入敌场。甚以为忧。初,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温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文武皆莫能识之。及军次彭模,乃命参军周楚、孙盛守辎重,自将步卒直指成都。势使其叔父福及从兄权等攻彭模,楚等御之,福退走。温又击权等,三战三捷,贼众散,自间道归成都。势于是悉众与温战于笮桥,参军龚护战没,众惧欲退,而鼓吏误呜进鼓,于是攻之,势众大溃。温乘胜直进,焚其小城,势遂夜遁九十里,至葭萌城。其将邓嵩、昝坚劝势降,乃面缚舆榇请命。温解缚焚榇,送于京师。
温停蜀三旬,举贤旌善。百姓成悦。军未旋而王誓、邓定、隗文等反,温复讨平之。振旅还江陵,进位征西大将军。温既负其才力,久怀异志,欲先立功河朔,还受九锡。锡文未及而薨,时年六十二。
(注)①磔:张开。②九锡:天子锡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器物,是最高礼遇的表示。【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温诡称吊宾,得进。 诡:欺诈
B. 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 流:同类
C. 及军次彭模 次:次序
D. 温既负其才力。 负:依仗.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及闻其声。 ②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B.①以峤所赏,故连名之日温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C.①乃命参军周楚、孙盛守辎重。 ②良乃人,具告沛公。
D:①军未旋而王誓、邓定、隗文等反。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小题3】下列几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桓温刚勇的一组是( ) 。
①刃彪于庐中,并追二弟杀之。②温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③温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④楚等御之;福退走。⑤三战三捷,贼众散。⑥温解缚焚榇,送于京师。
A.①②⑤ 8.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桓温少年时,其父被韩晃所害,桓温立志为父亲报仇。后来终于借吊丧的机会亲手杀死了韩晃的三个儿子。其行为受到时人称赞。
B. 桓温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既辨认诸葛亮当初所造的八阵图,又能亲自指挥战争,三战 三捷,击溃敌军。
C.李势手下将领邓嵩、昝坚都劝李势投降,李势于是捆绑自己并用车载棺木以示向桓温请罪之意,桓温亲自为他解缚,并烧掉棺木,以示宽恕。
C. 桓温自恃才气极高,长期以来都有做皇帝的梦想,但赐于九锡的诏书还未写成,他便去 世了,最终未能达成心愿。
行宫
(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1],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1]行宫:皇帝在京城之外的宫殿。
(1)诗描述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洪迈《容斋随笔》中说这首诗“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你认为对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