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1)诗中写“寒灯”有何意义?(2)简析“故乡今夜思千里”所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小题1】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小题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夜笛词
施肩吾
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片花。
注:“同心花”是唐代妇女裁制衣服的一种同心花纹图样。(1)诗中“皎洁”“寥亮”两个词用得妙,请你说说他们的妙处。
(2)对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可有多种解读,请写出你对这个形象的理解。
山 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注释)①已滞:谓羁留甚久,悲于长江,故江水也因之而不畅。②高风:指秋风。③晚,指晚秋。(1)从一、二句中的哪两个字,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三、四句的写景有何作用?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现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小题1】诗人笔下的岳阳楼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小题2】“雁引愁心去”, 在不同的版本里又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为什么?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 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2) 尾联连用了哪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小题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2】借景抒情是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
▲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两首诗都是写 时的景象。“虫声新透绿窗纱”一句与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其一)中的“ ”一句理趣相同。
(2)两首诗表达技巧和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作简要赏析。
答: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①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②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 ①孟浩然: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以隐士终身。此诗即隐居襄阳所作。②羊公碑:晋人羊祜镇守荆襄时,常登岘山,曾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望远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颇有政绩,他死后,百姓在岘山立庙树碑,以示怀念。【小题1】诗人孟浩然与_______齐名,同为唐代________诗派代表诗人,但本诗在题材上属于____________。
【小题2】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首联以一种笼罩古今的豪情和笔力,既写出无限的伤感情绪,也包含积极的用世思想。 |
B.颈联写远眺所见,以景写情,寓有凄清冷落之意。 |
C.这首诗辞藻华丽,用典贴切,意蕴丰厚,韵致深婉,体现孟浩然诗古澹清远的风格。 |
D.这首诗歌先虚后实,先议论后写景感慨,打破了传统“触景生情”的写法。 |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注释:狙:猕猴)【小题1】与“山之果,公所树与”中的“树”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 B.其术穷矣 |
C.群狙皆畏苦之 | D.昂其值,居为奇货 |
(1)楚人谓之狙公 (2)使老狙率以之山中
(3)群狙皆畏苦之 (4)山之果,公所树与
(5)相与伺狙公之寝 (6)一旦有开之
A.(1)(3)/(2)(4)(5)(6) | B.(1)(3)(6)/(4)(5)/(2) |
C.(1)(4)(5)/(3)(6)/(2) | D.(1)(2)(3)/(4)(5)(6) |
(1)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2)文中众狙对狙公的态度由 到 ,说明 。与此文类类似,借寓言故事来说理的文章,我们还读过柳宗元的 《 》 。(请写出作品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