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本诗采用了虚实相间的写法,试作简要说明。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下列对《阁夜》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
B.诗歌颔联境界浑厚,言外有深意:悲壮的鼓角声是军队提振士气的表现,星河是百姓劳顿的反映。
C.诗歌颈联写百姓的哭声和渔樵的歌声,作者感伤时世、忧国忧民。
D.诗歌尾联是作者面对种种家国的苦难而无能为力的自我慰藉之语。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下列对《将进酒》第一段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示要及时行乐,消极避世的情绪油然而生。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也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

南 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小题1】本诗与《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文中“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结合诗意,对“南邻”相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邻”锦里先生是个头戴“乌角巾”的乡里人
B.“南邻”一家人辛勤劳作,家庭不富却和乐知足
C.鸟雀台阶啄食不怕人,表明“南邻”家少有访客
D.江村、野渡、翠竹,“南邻”家周边环境如世外桃源
【小题3】请从“虚实相生的意境结构”角度赏析本诗画线句。
(注)虚实相生:逼真描写的“景、形、境”为“实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为“虚境”。——出自《文学意境的特征》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列各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小题1】“迟日江山丽”的“丽”字写出了春天怎样的景色?
【小题2】诗的三、四两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于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①,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注释:①燕丹:战国时燕国的太子丹
【小题1】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发冲冠”的壮士形象。
【小题2】末句“今日水犹寒"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8分)
送客还幽州

李益

惆怅秦城送独归,蓟门云树远依依。

秋来莫射南飞雁,从遣乘春更北飞。

九日送别

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小题1】两首诗描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色?分别通过什么意象表现出来?
【小题2】两首诗中有“送独归”“且送归”的相似用语,但二者表现出来的诗人的心境是有差别的,请简要说明。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予幼奉庭训,早游文学。年在纨绮,便受古文尚书。每苦其辞艰琐,难为讽读。虽屡逢捶挞,而其业不成。尝闻家君为诸兄讲春秋左氏传,每废书而听。逮讲毕,即为诸兄说之。因窃叹曰:“若使书皆如此,吾不复怠矣。”先君奇其意,于是始授以左氏,期年而讲诵都毕。于时年甫十有二矣。所讲虽未能深解,而大义略举。父兄欲令博观义疏,精此一经。辞以获麟已后,未见其事,乞且观余部,以广异闻。次又读《史》、《汉》、《三国志》。既欲知古今沿革,历数相承,于是触类而观,不假师训。自汉中兴已降,迄乎皇家实录,年十有七,而窥览略周。
但于时将求仕进,兼习揣摩,至于专心诸史,我则未暇。洎年登弱冠,射策①登朝,于是思有余闲,获遂本愿。旅游京洛,颇积岁年,公私借书,恣情披阅。至如一代之史,分为数家,其杂记小书,又竞为异说,莫不钻研穿凿,尽其利害。加以自小观书,喜谈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习。故始在总角,读班、谢②两汉,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共责以为童子何知,而敢轻议前哲。于是赧然自失,无辞以对。其后见张衡、范集,果以二史为非。其有暗合于古人者,盖不可胜纪。始知流俗之士,难与之言。凡有异同,蓄诸方寸。
[注]①射策:应试。  ②谢:谢承,三国东吴人,著有《后汉书》。
【小题1】作者少年时废习《尚书》而改习《左传》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从画线句可见史学研究工作的特点。下面几个成语中对比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韦编三绝B.披沙拣金C.寻章摘句D.穷形尽相
【小题3】第一段表现作者读书涉猎之____________;
第二段侧重表现作者治学研究之____________。
【小题4】根据文意,下面对作者治学经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幼年已开始读班固的《汉书》和谢承的《后汉书》。
B.十一岁跟随父亲学《左传》,仅一年就诵读完毕。
C.十七岁遍览“前四史“及汉中兴以前历代正史文献。
D.二十岁参加殿试进用于朝廷,才得以遂愿专心研究史学。
【小题5】作者认为“流俗之士,难与之言”,于是“凡有民间同,蓄诸方寸”。你是否赞同这种做法?请谈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蜀道后期

张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注释:这首诗写作者出使到蜀地,未能按期归家的感受。“后期”即延期、误期的意思。
(1)赏析首句“争”字的妙处。
(2)对于最后两句作者的感情倾向,有人认为是一种自嘲,有人认为是一种惆怅,你认为呢?请加以分析。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小题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_______。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_____诗。
【小题2】从诗中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小题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