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臧质,字含文,东莞莒人。父熹,字义和,习骑射,尝与人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质少好鹰犬,善蒱博意钱之戏。永初元年,为员外散骑侍郎。母忧去职。服阕,为江夏王义恭抚军。以轻薄无检,为太祖所知,徙为给事中。
虏侵徐、豫,拓跋焘率大众数十万遂向彭城,质率万人北救。既败,质投盱眙。盱眙太守沈璞完为守战之备,质大喜,因共守。焘与质书,质答书曰:“寡人受命相灭,期之白登,师行未远,尔自送死,岂容复令生全,飨有桑乾①哉。”二月二日,乃解围遁走。上嘉质功,封开国子,食邑五百户。明年,太祖又北伐,使质率所统见力向潼关,质顾恋嬖妾,弃营单马还城,散用台库见钱六七百万,为有司所纠,上不问也。
元凶弑立,以质为丹阳尹,加征虏将军。后世祖即位,加质为散骑常侍,使持节如故。时世祖自揽威柄,而质以少主遇之,是事专行,多所求欲。台符屡加检诘,质渐猜惧,便有异图。
以义宣凡暗,易可制勒,欲外相推奉,以成其志。会义宣有憾于世祖。质因此密信说诱,陈朝廷得失。又谓“震主之威不可持久主相势均事不两立持疑不决则后机致祸。”义宣时未受丞相,质子敦为黄门侍郎,奉诏敦劝,道经寻阳,质令敦具更譬说,并言世祖短长,义宣乃意定。驰报豫州刺史鲁爽,期孝建元年秋同举。爽失旨,即便起兵。遣人至京邑报弟瑜,瑜席卷奔叛。瑜弟弘为质府佐,世祖遣报质,质于是执台使,狼狈举兵。
兵败无所归,乃入南湖逃窜,无食,摘莲啖之。追兵至,窘急,以荷覆头,自沈于水,出鼻。军主郑俱儿望见,射之中心,兵刃乱至,肠胃缠萦水草,队主裘应斩质首,传京都,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宋书·臧质传》,有删改)
【注】①桑乾:桑乾宫。
【小题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5】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以义宣凡暗,易可制勒,欲外相推奉,以成其志。
臧质,字含文,东莞莒人。父熹,字义和,习骑射,尝与人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质少好鹰犬,善蒱博意钱之戏。永初元年,为员外散骑侍郎。母忧去职。服阕,为江夏王义恭抚军。以轻薄无检,为太祖所知,徙为给事中。
虏侵徐、豫,拓跋焘率大众数十万遂向彭城,质率万人北救。既败,质投盱眙。盱眙太守沈璞完为守战之备,质大喜,因共守。焘与质书,质答书曰:“寡人受命相灭,期之白登,师行未远,尔自送死,岂容复令生全,飨有桑乾①哉。”二月二日,乃解围遁走。上嘉质功,封开国子,食邑五百户。明年,太祖又北伐,使质率所统见力向潼关,质顾恋嬖妾,弃营单马还城,散用台库见钱六七百万,为有司所纠,上不问也。
元凶弑立,以质为丹阳尹,加征虏将军。后世祖即位,加质为散骑常侍,使持节如故。时世祖自揽威柄,而质以少主遇之,是事专行,多所求欲。台符屡加检诘,质渐猜惧,便有异图。
以义宣凡暗,易可制勒,欲外相推奉,以成其志。会义宣有憾于世祖。质因此密信说诱,陈朝廷得失。又谓“震主之威不可持久主相势均事不两立持疑不决则后机致祸。”义宣时未受丞相,质子敦为黄门侍郎,奉诏敦劝,道经寻阳,质令敦具更譬说,并言世祖短长,义宣乃意定。驰报豫州刺史鲁爽,期孝建元年秋同举。爽失旨,即便起兵。遣人至京邑报弟瑜,瑜席卷奔叛。瑜弟弘为质府佐,世祖遣报质,质于是执台使,狼狈举兵。
兵败无所归,乃入南湖逃窜,无食,摘莲啖之。追兵至,窘急,以荷覆头,自沈于水,出鼻。军主郑俱儿望见,射之中心,兵刃乱至,肠胃缠萦水草,队主裘应斩质首,传京都,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宋书·臧质传》,有删改)
【注】①桑乾:桑乾宫。
【小题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质以少主遇之 遇:待遇 |
B.质渐猜惧,便有异图 图:图谋,打算 |
C.期孝建元年秋同举 期:约定 |
D.自沈于水,出鼻 沈:沉入 |
A.震主之威/不可持/久主相势均事/不两立/持疑不决/则后机致祸。 |
B.震主之威/不可持久/主相势均/事不两立/持疑不决/则后机致祸。 |
C.震主之威/不可持/久主相势均/事不两立/持疑/不决则后机致祸。 |
D.震主之威/不可持久/主相势均事/不两立/持疑/不决则后机致祸。 |
A.母忧,指母亲去世。古代官员父母去世必须解官回家,为父母守孝,守孝期满才可回朝为官。 |
B.寡人,谦称,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和“朕”一样是皇帝称自己的专有名词。 |
C.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
D.弑,古时儒家尊卑思想意为以下犯上之意。如“弑君”“弑父”。此处指太子刘邵杀宋文帝,自立为帝。 |
A.臧质年轻时喜欢打猎,特别会赌博。曾经与人一起去打猎,遇到老虎突然冲出来,同来的人四散逃跑,他一箭就将老虎射死了。 |
B.臧质为人轻佻放纵,因此被太祖降职处罚。辅佐世祖时,也专横独断,贪得无厌,多次被朝廷派人检查质问。 |
C.臧质因击派北魏拓跋焘有功,受到太祖的褒奖,甚至因留恋姬妾,弃军回家,大肆挥霍府库钱财而被弹劾,太祖也没处罚他。 |
D.多行不义必自毙,臧质自恃功高,藐视君主,私欲膨胀,最终唆使义宣造反,兵败被杀,脑袋被传到京师。 |
以义宣凡暗,易可制勒,欲外相推奉,以成其志。
A.凭借刘义宣能力平庸,容易挟制,想表面上推戴他,来完成他的志向。 |
B.因为刘义宣能力平庸,容易成功,想表面上推戴他,来完成他的志向。 |
C.凭借刘义宣能力平庸,容易成功,想表面上推戴他,暗中则自己掌权。 |
D.因为刘义宣能力平庸,容易挟制,想表面上推戴他,暗中则自己掌权。 |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楚 宫①
李商隐
湘波如泪色漻漻②,楚厉③迷魂逐恨遥。
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④山鬼语相邀。
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
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
[注]①这首诗是政治失意的诗人由桂州返长安途经长沙时所作。②漻:通“辽”,水清且深的样子。③厉:古代迷信说法,鬼无所归则为“厉”。④女萝:一种多附生在松树上,成丝状下垂的植物。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
E. 全诗以景写情,以感叹为议论,使全诗始终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内容上反复咏叹使此诗“微婉顿挫,使人荡气回肠”。
【小题2】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楚 宫①
李商隐
湘波如泪色漻漻②,楚厉③迷魂逐恨遥。
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④山鬼语相邀。
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
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
[注]①这首诗是政治失意的诗人由桂州返长安途经长沙时所作。②漻:通“辽”,水清且深的样子。③厉:古代迷信说法,鬼无所归则为“厉”。④女萝:一种多附生在松树上,成丝状下垂的植物。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诗不同于其他凭吊屈原的诗,它并未从屈原政治上的不幸遭遇着笔,而是紧紧围绕屈原的“迷魂”来写,并融进了对唐朝统治者直接无情的鞭挞。 |
B.颔联写到湘江岸上的景物,用枫树、猿啼、女萝、山鬼等意象营造了夜晚湘江两岸阴森衰败的意境,使人读之如临其境、深受感染。 |
C.颈联写人死后埋在地下,其尸会腐败,魂魄难以招回,何况是沉江而死,葬身于腥臊的鱼虾之中,通过比较来感叹屈原的迷魂不易招回。 |
D.尾联写只要楚人不灭绝,就会去祭祀屈原,即使用彩丝和棕叶包扎的食物被蛟龙吞食也在所不惜,情调一变,由前文的压抑悲伤转变为激越高昂。 |
【小题2】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秋 夜 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
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
征衣未寄莫飞霜。
【小题1】诗歌前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2】从全诗看,“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有哪些作用?
【小题3】诗的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中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秋 夜 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
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
征衣未寄莫飞霜。
【小题1】诗歌前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2】从全诗看,“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有哪些作用?
【小题3】诗的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中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小题。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语言平白如话。
【小题2】这首诗的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请结合诗意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小题。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表述了诗人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的情绪,晚年归隐于终南山边。 |
B.颔联表达了诗人经常独自游山赏景的情形。“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
C.颔联中“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但一个“空”字又透露出来诗人因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的消极、悲观、失望之情。 |
D.尾联写了诗人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 |
【小题2】这首诗的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请结合诗意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①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塞上听吹笛 -----高 適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 ①关山:系乐曲《关山月》。②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1)按内容分类,这两首诗属于 两首诗都写了 和 ,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
(2)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①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塞上听吹笛 -----高 適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 ①关山:系乐曲《关山月》。②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1)按内容分类,这两首诗属于 两首诗都写了 和 ,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
(2)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唐】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
(1)请赏析“江流曲似九回肠”的表现手法。
(2)有人说诗的颔联赋中有比,你是如何理解的?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首联和尾联分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唐】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
(1)请赏析“江流曲似九回肠”的表现手法。
(2)有人说诗的颔联赋中有比,你是如何理解的?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首联和尾联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边 词
张敬忠 ①
五原②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穷边词二首(其一)
姚 合
将军作镇古汧③州,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注]①张敬忠:唐监察御史,分管军事,写作此诗时在朔方军幕任职。②五原:现在内蒙古治
区的五原县。③汧(qian牵)州,今为陕西千县。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E. 两首诗都描写了边塞的景象,虽然感情基调不同,但无一例外,体现了鲜明的盛唐之音,表达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小题2】两诗都以“边词”入题,都写了边地之景,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边 词
张敬忠 ①
五原②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穷边词二首(其一)
姚 合
将军作镇古汧③州,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注]①张敬忠:唐监察御史,分管军事,写作此诗时在朔方军幕任职。②五原:现在内蒙古治
区的五原县。③汧(qian牵)州,今为陕西千县。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张诗前三句极力铺排边地的节气之迟,再以“正是长安花落时”对比,突出了边地之寒冷,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 |
B.姚诗前两句,“古”字突出了此地的历史久远,“腻”和“柔”突出了景色的迷人,用词古雅,刚柔相济 |
C.姚诗第三句“清夜满城丝管散”描绘入夜以后,丝管之声在大街小巷满城荡漾,写出边城独特的风情。 |
D.两首诗构思非常精巧,张诗把边地与长安作对照,而姚诗站在边地的角度,向行人介绍边地生活与景象,语含夸耀之意。 |
【小题2】两诗都以“边词”入题,都写了边地之景,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下面小题。
旅宿
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小题1】下列对于这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请从虚实的角度鉴赏这首诗的颈联。
旅宿
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小题1】下列对于这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塑造了一位独在异乡,没有知音,专注幽独,黯然伤神的诗人形象;全诗浓厚的思乡之情也油然而生。 |
B.颔联描绘出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寒夜孤灯,诗人思念故乡旧年往事;窗外孤雁鸣叫,屋里诗人深愁难眠。 |
C.尾联勾勒出一幅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回乡后面对家乡美景的喜悦之情。 |
D.全诗情感至深,含蓄蕴藉,既抒发了诗人在外旅况的落寞、凄凉的内心情愫,也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霍彦威,字子重,洺州曲周人也。少遭兵乱,梁将霍存掠得之,养以为子。后事粱太祖,太祖亦爱之,迁邠宁节度使。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徙天平,与晋军相持河上。庄宗灭梁,彦威自陕来朝,庄宗置酒,赐姓名曰李绍真。明年,徙镇武宁,从明宗击契丹,明宗爱其为人,甚亲厚之。其后赵在礼反,彦威别讨赵太于邢州,破之,还以兵属明宗讨在礼。明宗军变,纵火焚营噪呼:“城中之人何罪,戍卒思归而不得耳!天子不垂原宥,志在剿除。今宜与城中合势,击退诸镇之兵。”彦威与安重诲劝明宗许之,乃拥兵入城,彦威独不入。部兵在外者皆溃去,独彦威所将五千人营城西北隅不动。居二日,明宗复出,得彦威兵,乃之魏县。庄宗崩,彦威从明宗入洛阳,首率群臣劝进,内外机事,皆决彦威。彦威素与段凝、温韬有隙,因擅捕凝、韬下狱,将杀之,安重诲曰:“主上方平内难,以恩信示人,岂公报仇之时?”彦威乃止。彦威徙镇平卢。朱守殷反,伏诛,彦威遣使者驰骑献两箭为贺,明宗赐两箭以报之。夷狄之法,起兵令众,以传箭为号令,然非下得施于上也。明宗本出夷狄,而彦威武人,君臣皆不知礼,动多此类。然彦威客有淳于晏者,少举明经及第,遭世乱,依彦威。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剑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彦威以故得少过失。天成三年冬,彦威卒于镇。赠彦威太师,谥曰忠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重诲曰:“主上方平内难,以恩信示人,岂公报仇之时?”彦威乃止。
(2)彦威高其义,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彦威以故得少过失。
霍彦威,字子重,洺州曲周人也。少遭兵乱,梁将霍存掠得之,养以为子。后事粱太祖,太祖亦爱之,迁邠宁节度使。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徙天平,与晋军相持河上。庄宗灭梁,彦威自陕来朝,庄宗置酒,赐姓名曰李绍真。明年,徙镇武宁,从明宗击契丹,明宗爱其为人,甚亲厚之。其后赵在礼反,彦威别讨赵太于邢州,破之,还以兵属明宗讨在礼。明宗军变,纵火焚营噪呼:“城中之人何罪,戍卒思归而不得耳!天子不垂原宥,志在剿除。今宜与城中合势,击退诸镇之兵。”彦威与安重诲劝明宗许之,乃拥兵入城,彦威独不入。部兵在外者皆溃去,独彦威所将五千人营城西北隅不动。居二日,明宗复出,得彦威兵,乃之魏县。庄宗崩,彦威从明宗入洛阳,首率群臣劝进,内外机事,皆决彦威。彦威素与段凝、温韬有隙,因擅捕凝、韬下狱,将杀之,安重诲曰:“主上方平内难,以恩信示人,岂公报仇之时?”彦威乃止。彦威徙镇平卢。朱守殷反,伏诛,彦威遣使者驰骑献两箭为贺,明宗赐两箭以报之。夷狄之法,起兵令众,以传箭为号令,然非下得施于上也。明宗本出夷狄,而彦威武人,君臣皆不知礼,动多此类。然彦威客有淳于晏者,少举明经及第,遭世乱,依彦威。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剑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彦威以故得少过失。天成三年冬,彦威卒于镇。赠彦威太师,谥曰忠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徙镇武宁 徙:调任 |
B.还以兵属明宗讨在礼 属:嘱咐 |
C.天子不垂原宥 宥:宽恕 |
D.明宗赐两箭以报之 报:回报 |
A.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 |
B.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 |
C.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 |
D.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 |
A.赐姓名,一般可分为赐姓、赐名,或两者兼有,是君主对臣下的奖励行为。 |
B.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南方部族为狄。也泛称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
C.举明经,是参加明经科考试,明经科也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个科目。 |
D.太师,官名。西周始设,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 |
A.霍彦威德才兼备,作战能攻能守。他前有放回抓获的俘虏,感动敌将刘知俊,从而守住邠州的事迹,后有攻破邢州打败赵太的战功。 |
B.霍彦威善于纳谏,故而少犯错误。他接受了安重诲的建议,避免落下个借机报私仇的恶名;他倚重淳于晏,逐渐习得了君臣之礼。 |
C.霍彦威出谋划策,帮助明宗脱身。军变之时,他劝明宗暂时答应哗变军人的要求,率兵入城,自己带兵守在城外,以为接应之力。 |
D.霍彦威一心事主,死后谥为忠武。他年少时于乱军之中被人收养,后来无论是跟随梁太祖东征西讨,还是侍奉后唐二主,都能尽心尽力。 |
(1)安重诲曰:“主上方平内难,以恩信示人,岂公报仇之时?”彦威乃止。
(2)彦威高其义,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彦威以故得少过失。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朱湾
寻得仙源访隐沦①,渐来深处渐无尘。
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
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②。
注释:①隐沦:泛指神仙。②如今不是秦: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1】下列对于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朱湾
寻得仙源访隐沦①,渐来深处渐无尘。
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
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②。
注释:①隐沦:泛指神仙。②如今不是秦: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1】下列对于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无尘”二字写出了诗人对于幽静安宁的山林的欣赏,也透露出作者对污浊尘世的厌弃。 |
B.颔联“唯通马”足见深山之僻野幽邃,“始见人”表现了曲径通幽的意境,紧扣诗题中的“隐”。 |
C.颈联描写了一个寥阔寂静、远离尘俗的美好境地,表现作者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 |
D.尾联运用典故,直接表现出作者对韦九山人隐逸山林天性使然的崇敬之情,以议论结尾进行抒情。 |
A.首联紧承题意,点名入山寻访隐者。诗人将“隐者”与“隐沦”作对比,把隐者隐居的东溪形容为仙源,流露出他对韦九山人的崇敬之情。 |
B.颔联“唯”“始”两个副词用得贴切,既表明诗人一路前行的状态,更惟妙惟肖地传达了那种乍惊还喜的心情。从章法上看,此联照应了上联中的“仙源”一词。 |
C.“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巧用设问,一问一答,紧密呼应。“人”的出现给山色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气。 |
D.尾联以议论作结,标举承平而隐的风尚。“朝市”泛指尘世。韦九山人为了逃避世俗烦恼以及无法入世的困惑,隐逸山林,实为避祸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