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秋 夜 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
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
征衣未寄莫飞霜。
【小题1】诗歌前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2】从全诗看,“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有哪些作用?
【小题3】诗的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中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7-14 06:31: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罴,熊罴,京兆霸城人。罴质直木强,处物平当,州闾敬惮之。魏太和中,除殿中将军,稍迁雍州别驾,清廉疾恶,励精公事。先是南岐、东益氐羌反叛,乃拜罴冠军将军,镇凉州,讨平诸贼。还,授西河内使,不拜。时人谓曰:“西河大邦,奉禄优厚,何为致辞?”罴曰:“京洛材木,尽出西河,朝贵营地并第宅者,皆有求假,如其私办,即力所不堪,若科发人间,又违宪法,以此致辞耳。”粱复遣曹义宗围荆州,堰水灌城,不没者数版。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乃遗罴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 城中粮尽,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每出战,常不擐甲胄,屡经战阵,亦不被伤。弥历三年,义宗方退,齐神武率军进潼关,人怀危惧,罴劝勱交士,众心乃安。尝修城未毕,梯在城外。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觉。比晓,轨众已乘梯人城。罴尚卧未起,闻阁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 出,谓曰:“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尝有台使至,罴为设食,使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又客与罴食瓜,客削瓜皮,侵肉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愧色。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 分给将士。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凡所经处,虽无当时功迹,咸去乃见思。罴安于贫素,不营生业,身死之日,家贫甚罄,当时伏其清洁。卒于官,赠太尉、都尉、相冀等十州刺史,曰忠。

   (节选自《北史·王罴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
B.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
C.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
D.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成人后则有字,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和“名”相表里,所以又叫“表字”。
B.拜,指古代高级官员在任命仪式上对君王的拜谢礼,后来演化成授予官职或接受官职。
C.铁券,特指封建时代皇帝赐给功臣、重臣的允其世代享有免死罪的证件,也叫免死券。
D.谥,即谥号,指古代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罴刚直倔强,做事平易恰当,他因公受赏,被授予西河内使,但他并没有满眼盯着优厚的俸禄,而是看到了上任后的左右为难。
B.王罴勇武过人,公平对待下属,荆州城被围缺粮,他和将士共同煮粥守城,他这种性格受人推崇,但有时也被人嘲笑。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其私办,即力所不堪,若科发人间,又违宪法,以此致辞耳。
(2)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凡所经处,虽无当时功迹,咸去乃见思。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晚登龙门驿楼

许浑

鱼龙多处凿门开,万古人知夏禹材。

青嶂远分从地断,洪流高泻自天来。

风云有路皆烧尾,波浪无程尽曝腮

心感膺门身过此,晚山秋树独徘徊。

(注释)①龙门,相传为夏禹治水时开凿。②据传,鲤鱼跃过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无法跃过者,则“曝鳃点额,血流此水。”③膺门,东汉李膺礼贤下士,后以“膺门”借指名高望重者的门下。
【小题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诗人晚登驿楼,由眼前龙门胜景,追忆大禹开山疏水之功。“万古人知”流露出对大禹千秋壮举的仰慕。
B.颔联写诗人站在楼上眺望,视线由远及近,青色的山岭从远处将大地一分为二,洪流从高处泻下,生动地展现出龙门一带的雄伟气势。
C.颈联诗人想象传说中的鲤鱼跃龙门的景象,其中“风云”“波浪”写的是龙门一带风云迭起、大浪滔天的自然景观。
D.“波浪无程尽曝腮”明写虽有滚滚波涛,但那些未能跳过龙门的鲤鱼全都“曝腮”无路可走,暗写自己仕途遭遇了重大挫折,从此没了前程。
E.全诗多处使用典故婉转抒怀,既凝练贴切,又和谐自然,深得用典如“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的高妙。
【小题2】面对眼前胜景,诗人为什么在晚山秋树之下“独徘徊”?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