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2】本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联系全诗加以分析。
老将行
王维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①!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路旁时卖故侯瓜②,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注:①肯数:岂可只推;“邺下黄须儿”指曹彰,曹操第二子,须黄色,性刚猛,曾亲征乌丸,颇为曹操爱重;邺下,曹操封魏王时,都邺。②故侯瓜:故候,召平,本秦东陵候,秦亡为平民,种瓜长安城东,瓜味甘美。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题中的“行”,即歌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在平仄、音韵、篇幅等方面都较为宽松。 |
B.诗中老将结局可谓悲惨:被“弃置”后衰朽无为,蹉跎到老,不得不以躬耕叫卖为业,生活凄苦。 |
C.“射杀山中白额虎”写老将至老还能引箭开弓,射杀山中白额猛虎,像飞将军李广那样智勇双全。 |
D.“寥落寒山对虚牖”写到老将寥落寒山空对窗牖的处境,令人不觉生出门前冷落,世态炎凉的感慨。 |
E.王维诗最主要的风格是恬静淡远,清新优美,禅理隐然,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诗亦然。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鸯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释】徂晖:落日余晖。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鸯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小题1】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鸯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释】徂晖:落日余晖。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鸯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小题1】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迥、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鸯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
A.表达诗人对权贵当道、才能之士被压抑现象的愤懑。 |
B.表达诗人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困惑。 |
C.表达诗人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隐忍。 |
D.表达诗人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登高》前两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试分析。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登高》前两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试分析。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亦称杜工部。他的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__________ ” 。他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也被后人尊称为“诗圣”。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代表作:三吏:《 》、《 》、《 》三别:《 》、《 》、《 》。
李白,字(______),号(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_)诗人,被称为“_________”。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二)阅读下列唐代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小题1】此诗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现了滕王阁什么特点?
【小题2】结合全诗内容,说说尾联的修辞手法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小题1】此诗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现了滕王阁什么特点?
【小题2】结合全诗内容,说说尾联的修辞手法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②。
②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③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④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①醮:jiào,再婚。 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
【小题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对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2)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3)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①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②。
②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③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④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①醮:jiào,再婚。 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
【小题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后刘终,服阕 服阕:服丧期满 | B.齐桓得管仲而霸 霸:称霸 |
C.而憎疾从事 疾:痛恨 | D.华善之 善:好,对 |
A.感恋弥至,遂以成疾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
B.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之二虫又何知 |
C.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
D.后卒于家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A.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为祖母端饭菜、端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
B.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学习,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认为他很有才华,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 |
C.李密认为孔明的教诲细碎具体,和舜、禹、皋陶的话语一样,都很简洁得当。 |
D.李密有才能,希望到朝廷内做官,却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对此心怀怨恨。后来,皇帝下诏让他赋诗,李密在诗中流露出了不满,并因此被免职。 |
A.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 |
B.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 |
C.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 |
D.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 |
(1)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2)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3)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小题2】这首诗的颈联与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相比,在意境上有何不同?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区别?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的“霜空”“木叶稀”等词营造了寂寥、萧瑟的深秋氛围,为诗人“初行郊野”“独寻荒径”时内心的孤独失落做好铺垫。 |
B.颔联一个“频”字,意指频繁、多次。频忆故乡事,可见诗人奔波在外,心中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他乡游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
C.诗歌前两联写景叙事,通过写景营造深秋寂寥萧瑟的氛围以及叙述诗人行走在郊野荒径,引出后面羁旅之愁和思乡之情。 |
D.“娟娟唯有西林月”中,“唯有”一词道出诗人晚归山居,既无亲友相伴,又无诗酒声乐的冷清,“不惜清光”也看出月的大方爽朗。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公孙(复姓)景茂,字元蔚,河间阜城人也。容貌魁梧,少好学,博涉经史。在魏,察孝廉,射策甲科,为襄城王长史,兼行参军。迁太常博士,多所损益,时人称为书库。后历高唐令、大理正,俱有能名。及齐灭,周武帝闻而召见,与语器之,授济北太守。以母忧去职。开皇初,诏征入朝,访以政术,拜汝南太守。郡废,转曹州司马。在职数年,以老病乞骸骨,优诏不许。俄迁息州刺史,法令清静,德化大行。时属平陈之役,征人在路,有疾病者,景茂撤减俸禄,为饘粥汤药,分赈济之,赖全活者以千数。上闻而嘉之,诏宣告天下。十五年,上幸洛阳,景茂谒见,时年七十七。上命升殿坐,问其年几。景茂以实对。上哀其老,嗟叹久之。景茂再拜曰:“吕望八十而遇文王,臣逾七十而逢陛下。”上甚悦,赐物三百段。诏曰:“景茂修身洁己,耆宿不亏,作牧化人,声绩显著。年终考校,独为称首,宜升戎秩,兼进籓条。可上仪同三司,伊州刺史。”明年,以疾征,吏人号泣于道。及疾愈,复乞骸骨,又不许,转道州刺史。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好单骑巡人,家至户入,阅视百姓产业。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政事上优诏听之。仁寿中,上明公杨纪出使河北,见景茂神力不衰,还以状奏。于是就拜淄州刺史,赐以马舆,便道之官。前后历职,皆有德政,论者称为良牧。大业初卒官,年八十七。谥曰康。身死之日,诸州人吏赴丧者数千人,或不及葬,皆望坟恸哭,野祭而去。
《隋书 公孙景茂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茂修身洁己,耆宿不亏,作牧化人,声绩显著。年终考校,独为称首。
(2)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
公孙(复姓)景茂,字元蔚,河间阜城人也。容貌魁梧,少好学,博涉经史。在魏,察孝廉,射策甲科,为襄城王长史,兼行参军。迁太常博士,多所损益,时人称为书库。后历高唐令、大理正,俱有能名。及齐灭,周武帝闻而召见,与语器之,授济北太守。以母忧去职。开皇初,诏征入朝,访以政术,拜汝南太守。郡废,转曹州司马。在职数年,以老病乞骸骨,优诏不许。俄迁息州刺史,法令清静,德化大行。时属平陈之役,征人在路,有疾病者,景茂撤减俸禄,为饘粥汤药,分赈济之,赖全活者以千数。上闻而嘉之,诏宣告天下。十五年,上幸洛阳,景茂谒见,时年七十七。上命升殿坐,问其年几。景茂以实对。上哀其老,嗟叹久之。景茂再拜曰:“吕望八十而遇文王,臣逾七十而逢陛下。”上甚悦,赐物三百段。诏曰:“景茂修身洁己,耆宿不亏,作牧化人,声绩显著。年终考校,独为称首,宜升戎秩,兼进籓条。可上仪同三司,伊州刺史。”明年,以疾征,吏人号泣于道。及疾愈,复乞骸骨,又不许,转道州刺史。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好单骑巡人,家至户入,阅视百姓产业。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政事上优诏听之。仁寿中,上明公杨纪出使河北,见景茂神力不衰,还以状奏。于是就拜淄州刺史,赐以马舆,便道之官。前后历职,皆有德政,论者称为良牧。大业初卒官,年八十七。谥曰康。身死之日,诸州人吏赴丧者数千人,或不及葬,皆望坟恸哭,野祭而去。
《隋书 公孙景茂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政事/上优诏听之。 |
B.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政事上/优诏听之。 |
C.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政事/上优诏听之。 |
D.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政事上/优诏听之。 |
A.孝廉:魏晋时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孝,孝悌之人。廉,清廉之士。后合称“孝廉”。 |
B.周武帝:即北周第三个皇帝宇文邕,“武”是他的谥号,他的庙号为“高祖”,也称“高祖武皇帝”。 |
C.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常称“乞骸骨”,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与之相类似的还有致仕、请辞、告老、请归、乞归。 |
D.便道之官:被封官或受命后,不必入朝谢恩,直接赴任的官员。此处便是此意。 |
A.公孙景茂博览群书,颇有能名。他从小好学,广泛涉猎经史。在北魏时期,被举为孝廉,射策甲科,升任太常博士,对宗庙礼仪多有增加或减少,当时的人称他为“书库”,有能干的名声。 |
B.公孙景茂治州有方,德化大行。任息州刺史时,法令稳妥,德教广为推行;当时正值平定陈的战役,他拿出自己的俸禄,煮稀饭熬药剂救济遭受战乱的灾民,数以千计的灾民得以救活。 |
C.公孙景茂修身洁已、声绩显著。他七十七岁时,拜见皇上,感激皇上的知遇之恩,皇上赐给他物品三百段,并下诏褒扬他。他因为疾病征召入朝,等到病愈,又请求还乡,不被允许。 |
D.公孙景茂一生为官,皆有德政。他去世的那天,各个州郡赶来奔丧的有数千人,有的没赶上葬礼,都望坟痛哭,随地祭祀而去。 |
(1)景茂修身洁己,耆宿不亏,作牧化人,声绩显著。年终考校,独为称首。
(2)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凯歌六首(其五、其六)岑参
(其五)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其六)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小题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两首诗都突出了战争的情形,“暮雨旌旗湿未干”与“平明流血浸空城”,都以“湿”的场面,显示出战事刚刚结束,杀气尚未全消。
【小题2】这两首诗都描写战争,所用的艺术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凯歌六首(其五、其六)岑参
(其五)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其六)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小题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其五)一诗先写两军对垒的形势,次写蕃军的遍地哭声,最后交代战斗情形,诗人按照实况的顺序安排,突出了戍边战士的昂扬斗志,骁勇善战。 |
B.从“暮雨旌旗湿未干”一句,可知战事告捷有赖雨夜偷袭的成功。“满谷连山遍哭声”则是夜袭时的实况;蕃兵从睡梦中惊起,已是杀声震天,战场一片哭声。 |
C.“万箭千万一夜杀”,句中连用万、千、一三个数目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一夜”可见战斗持续时间长是一场恶战;但就整个战役而言又可谓速决。 |
D.两首诗都正面描写战争的场面,诗意明朗,节奏明快,突出战斗的紧张气氛,而“蕃军遥见汉家营”一首最具个性特色,是边塞诗中少有的慓悍之作。 |
【小题2】这两首诗都描写战争,所用的艺术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