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尽,走到尽头
B.险以远,则至者少  远:偏远的地方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景象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相信,信任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古人之观于天地  当其欣于所遇
C.然力足以至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D.此余之所得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小题3】下列对选文第二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承上,“叹”启下,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B.“古人……无不在也”,意在颂古人博大精深,为下文立论提供依据。
C.“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事实推出结论,为下文“尽吾志”张本。
D.作者强调于险远处得“非常之观”要有五个条件:志、力、物、己不悔、人不讥。
【小题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小题5】读《吕氏春秋·察传》故事,请结合《游褒禅山记》,借助王安石的一个观点,来阐述故事道理。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州桥
王安石
州桥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觉遥。
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
[注]①州桥:在汴京。这首诗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回想在汴京州桥游赏所作。②山椒:山顶。这里指离王安石在金陵的住宅不远的钟山。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起句扣题,第二句进一步阐释。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当年在州桥赏月,想起金陵离家不远的钟山,山中流水声似乎近在耳畔。
B.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在金陵,听着流水呜咽,看着明月,又想起在州桥赏月的那晚。
C.前两句实写州桥和流水,后两句虚写州桥,实写流水。时空不同,虚实也不同。
D.本诗写明丽动人的月色,以乐景写哀情,通过人事的变迁,表现诗人复杂的情感。
E. 本诗通过时空的切换,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情怀。
【小题2】读这首诗,很容易使人想起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请从内容和感情基调方面,简要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三、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乙】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节选)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   称;称赞
B.而卒赖其力   卒:最终
C.擅齐之强   擅:擅长
D.而又不随以怠   息:懈怠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古人之观于天地
B.以脱于虎豹之秦   于是余有叹焉
C.士以故归之   不随以止也
D.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此余之所得也
【小题3】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虽短,却是古代驳论文的杰作,指出了孟尝君不能得士的原因,观点独树一帜。
B.乙文是我国古代游记散文中的精品,作者在游览之中求思至深,其心得也与众不同。
C.甲文先提出世人的观点,再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提供各自立论的依据,思路清晰。
D.乙文讨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层层深入地写出了“余之所得”:尽志无悔。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盂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王安石之父曾为江宁通判,卒于官,葬于江宁。皇佑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下此诗。②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③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③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指代官位爵禄。
【小题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写柳条抽枝展叶,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作者用了一个“倾”字,形容泪流,而流出的泪又能使“冶城潮”涨起,以夸张手法表现作者悲痛之重。
C.颈联运用了对比手法,“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作者以“雪”与”朱”相对,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对比。
D.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在青山绿水中打渔砍柴的遗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楚。
E. 此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近体诗中的律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而古体诗对对仗没有严格要求。
【小题2】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①,行人相对马萧萧②。
十年长自青衿③识,千里来非白璧招。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④。
【注】①泥滑滑:山鸟鸣声。②马萧萧:源自杜甫《兵车行》中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的诗句。③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④鸡翘:鸾旗车的俗称.这种车上的旗竿插有彩色羽毛。
【小题1】【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首联写所见景物,点明送别地点是江畔渡口,时间是深秋过午后。
B.第五句用典故,写与项判官相识时都未有官职,相识十年且亲如兄弟。
C.项判官为官清廉,千里迢迢来此,不是受白壁招聘,不贪图荣华富贵。
D.诗歌尾联写临别赠言,作者希望项判官保重身体,将来一定前途无量。
E. 诗歌虚实结合,既有别时场景的描述,又有离别后的思念,情感真挚。
【小题3】【小题4】本诗的颔联命意造境别开生面,语言精湛圆熟,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关键环节考核题组)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③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王安石之父曾为江宁通判,卒于官,葬于江宁。皇佑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下此诗。②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③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③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指代官位爵禄。
(1)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很复杂的,请仔细赏析,指出都表达了哪些情感?
(2)本诗在抒发情感的时候,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和张仲通忆钟陵绝句其四
王安石
汀沙雪漫水溶溶,睡鸭残芦晻霭中。
归去北人多忆此,每家图画有屏风。
【小题1】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象?有何作用?
【小题2】简要赏析三、四两句的表达效果。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偶书①

王安石

需然②甘泽洗尘襄,南亩东郊共慰颜。地望岁功③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罩④闲。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震雨便归山。

(注释)①熙宁七年(1074年),大旱。此时新法功效业已呈现,王安石仍六次上书,自请罢相,以礼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进京为相。本篇系他回到江宁后得雨而作。②常然:雨量充足貌。③岁功:一年的收成。④:竹席。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甘”“洗”“共”三字生动地写出雨降临及时,雨势酣畅,人们欢欣鼓舞的反应。
B.颔联写出了这场雨带来的好处:不仅使得农业丰收指日可待,也促进了商业生意的繁荣。
C.第五句“分”字准确写出雨后云雾散去,星斗渐现,且以“风雷静”突出了雨后的宁静。
D.第六句写出雨后凉意怡人,而室内枕簟却被闲置一边,诗人借此表现了自己心境的落寞。
E.这首诗,诗人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摹雨态、雨势及其影响,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小题2】诗的尾联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①荐:频仍,屡次。②伊:语助词,无意。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  相:帮助
B.其占为有年 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
C.农夫相与于野   忭:欢乐
D.以客而告之     属:归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人之所罕至   用亡郑以陪邻
B.可胜道也哉     隐隐甸甸
C.甲子又雨,民为未足 吾名吾亭
D.丁卯大雨,三日止 度我至军中,公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B.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C.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D.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小题4】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褒禅山记》的选文部分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B.《游褒禅山记》选段中,作者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要有气力,还要有所凭借,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C.《喜雨亭记》第二段中所写的那场“三日乃止”的甘霖让当地官民兴奋异常,作者为此也特意建造了一个亭子,并命名为“喜雨亭”,体现了作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
D.《喜雨亭记》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结构谨严。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迢嶢②。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③低心事折腰。
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这一年作者3l岁,任舒州通判。昌叔:王安石妹夫。②迢嶢:高山。③分:甘愿。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B.颔联写作者独自登高赏菊,“红”对“绿”,“紫”对“黄”,色彩斑斓,场面欢乐。
C.颈联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山水秋景,气韵生动,表现作者对美丽景色的喜爱。
D.第六句“乱”字,既写出了群山连绵起伏之状,也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纷乱不定。
E. 本诗既有东山所见实景,也有展开的联想,虚实结合,寄托情思,表达心志。
【小题2】这首诗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沁园春-雪》中都提到了“折腰”,各自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