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 王安石(1021-1086)
- 《桂枝香》
- 《泊船瓜洲》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不属于“此余之所得也”的“得”这一项的是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 (感慨) |
B.夫夷以近 (平坦) |
C.无物以相之 (帮助) |
D.何可胜道也哉 (胜利) |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很惋惜。 |
D.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B.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
C.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怀古四首(其一)
王安石
霸祖孤身取二江①,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②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注)①二江:宋代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也是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②麦秀:即《麦秀歌》,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本诗体现了作者的学识,也包含着诗人的丰富感情和想象,还可见思想者的睿智和政治家匡时忧国的怀抱。
【小题2】后人评价王安石“冷峻严苛,诗如其人”,即其诗是冷峻严厉的,请结合本诗简要赏析。
金陵怀古四首(其一)
王安石
霸祖孤身取二江①,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②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注)①二江:宋代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也是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②麦秀:即《麦秀歌》,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以开创基业的历代君主与其子孙不同情况的对比,指出了建都金陵诸国兴亡盛衰相继的历史现象。 |
B.颔联承上议论,表达的意思与欧阳修《伶官传序》冲所说的“状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有相同之处。 |
C.“东府”是东晋时荒淫的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府第所在,颈联虚写,表达对荒淫逸乐以致亡国的无限感慨。 |
D.尾联用典,意思是作者对千百年来的兴亡更替无能为力,只得借酒浇态,表现了作者无尽的愤懑与悲慨。 |
【小题2】后人评价王安石“冷峻严苛,诗如其人”,即其诗是冷峻严厉的,请结合本诗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春风
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①,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②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③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①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②原:原野。③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全诗写景细腻,感情真挚,字字句句洋溢着对祖国由衷的热爱;经过作者的精心锤炼,立意新颖,对仗工稳,用字精确。
【小题2】尾联“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两句,平实的笔触中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春风
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①,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②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③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①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②原:原野。③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身在北首之燕地,心中的熟悉感和温暖感却不同以往,落入敌手的山川,春天正与国中无异,写活了志趣心境。 |
B.颔联写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 |
C.“浮”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动态的景象以静态的美感。阳“浮”与尘“涨”,正是南方人看北方景的不同之处。 |
D.颈联写柳色嫩黄,阳光染就,田间新绿,幻成雨水催成。语句生动警奇,以方块文字和音律,裁成一幅田园画图,奇丽壮阔。 |
【小题2】尾联“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两句,平实的笔触中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余观八司马比天下之奇材也,一为叔文所诱,遂陷于不义。至今士大夫欲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此八人者既困矣无所用于世往往能自强以求列于后世而其名卒不废焉。而所谓欲为君子者,吾多见其初而已,要其终,能毋与世府仰以自别于小人者少耳。复何议彼哉!
(王安石《读柳宗元传》)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每处1分)
【小题2】“八司马”是指______、______、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
【小题3】王安石是如何评价“八司马”的?
余观八司马比天下之奇材也,一为叔文所诱,遂陷于不义。至今士大夫欲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此八人者既困矣无所用于世往往能自强以求列于后世而其名卒不废焉。而所谓欲为君子者,吾多见其初而已,要其终,能毋与世府仰以自别于小人者少耳。复何议彼哉!
(王安石《读柳宗元传》)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每处1分)
【小题2】“八司马”是指______、______、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
【小题3】王安石是如何评价“八司马”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午枕①
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②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③宛转愁。
(注)①本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王安石变法失败,辞职退居江宁(今南京)。②簞(diān):竹席。③供(gōng):引起。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全诗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用语生动形象,文笔清新自然,言简而意丰,令人回味无穷。
【小题2】“隔水山供宛转愁”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异曲同工。请比较二者在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上的异同。
午枕①
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②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③宛转愁。
(注)①本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王安石变法失败,辞职退居江宁(今南京)。②簞(diān):竹席。③供(gōng):引起。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写诗人午睡时将睡未睡的感觉,“花前”暗示夏天时节,又照应下句的“红影”。 |
B.次句写睡醒,“催”字表达出惊讶时光过得飞快的心理感觉,又从侧面形容梦之酣畅。 |
C.“悠扬梦”给人美的朦胧感,“隔水山”展示了美的距离感,诗人借以叹赏隐居生活。 |
D.看到“山”,诗人恍然意识到令人迷恋的美梦已然远逝,思绪猛然回到眼前的现实中来。 |
【小题2】“隔水山供宛转愁”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异曲同工。请比较二者在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逐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加点的“于”字,意思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
【小题3】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逐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景象 |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名称 |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
A.于是余有叹焉 | B.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D.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之地,所以人们根本无法到达。 |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
D.作者因事说理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是需要有坚定志向的道理。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杏花
王安石
石梁①度空旷,茅屋临清炯。
俯窥娇饶杏,未觉身胜影。
嫣如景阳妃②,含笑堕宫井。
怊怅有微波,残妆坏难整。
[注]①石梁:石桥。②景阳妃:指南朝陈后主的嫔妃张丽华、孔贵嫔等。隋军攻破台城时,后主与张、孔二人藏身于景阳宫井中。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诗咏临水之花,不着“花”“水”二字,而花的风姿神韵呈现含蓄深邃的美感。
【小题2】诗的颈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杏花
王安石
石梁①度空旷,茅屋临清炯。
俯窥娇饶杏,未觉身胜影。
嫣如景阳妃②,含笑堕宫井。
怊怅有微波,残妆坏难整。
[注]①石梁:石桥。②景阳妃:指南朝陈后主的嫔妃张丽华、孔贵嫔等。隋军攻破台城时,后主与张、孔二人藏身于景阳宫井中。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开头二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两个形容词“空旷”“清迥”都形容水面。 |
B.从石桥和茅屋写起,并着意于如镜的水面,为下文写倒影的妩媚作了铺垫。 |
C.诗人爱看水中之影,俯瞰娇美的杏花,似乎并未觉得杏花比水中倒影更美。 |
D.尾联承接上联而来,“残妆坏难整”写花影凌乱,形象生动而富有静态的美。 |
【小题2】诗的颈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风
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①,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②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①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②辛夷:香木名,开白花者名玉兰,又称望春、迎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作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风格含蓄凝练,本诗经作者精心锤炼,构思新奇,感情深沉。
【小题2】请结合全诗,从内容、结构、情感、语言等方面,对尾联进行赏析。
春风
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①,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②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①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②辛夷:香木名,开白花者名玉兰,又称望春、迎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身在北首之燕地,春天与旧日国中无异,但心中的熟悉感和温暖感却不同于以前。 |
B.颔联着一“浮”字,写出了春风、江水、树木、阳光的融合,赋予动态景象以静态美感。 |
C.颈联写柳色嫩黄,阳光染就,田间新绿,雨水催成,生动地裁就一幅田园图画,奇丽壮阔。 |
D.全诗描写了北国风光和作者感触,写景细腻,感情真挚,字字句句洋溢着对祖国的热爱。 |
【小题2】请结合全诗,从内容、结构、情感、语言等方面,对尾联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杏花①
王安石
石梁度空旷,茅屋临清炯②。
俯窥娇饶杏,未觉身胜影。
嫣如景阳妃③,含笑堕宫井。
怊怅有微波,残妆坏难整。
(注)①这首诗作于作者变法失败,被贬江宁之后。②“空旷”“清炯”都借代水面。③景阳妃:指南朝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孔贵嫔。隋军攻破合城,陈后主与张、孔二人藏身于景阳宫井中。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残妆坏难整”的原因是什么?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请简要说明。
杏花①
王安石
石梁度空旷,茅屋临清炯②。
俯窥娇饶杏,未觉身胜影。
嫣如景阳妃③,含笑堕宫井。
怊怅有微波,残妆坏难整。
(注)①这首诗作于作者变法失败,被贬江宁之后。②“空旷”“清炯”都借代水面。③景阳妃:指南朝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孔贵嫔。隋军攻破合城,陈后主与张、孔二人藏身于景阳宫井中。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石梁横架河上,茅屋临近水边的诗意画面,实际上是写杏花的生存环境。 |
B.颔联的意思是,岸上杏花娇艳美丽,但与水中杏花之倒影相比,并没有更加美丽。 |
C.杏花倒映于水中,仿佛景阳妃藏在宫井那样笑意嫣然。以美女比喻花,形象生动。 |
D.诗歌通过杏花形象的正面描绘,并以景阳妃的笑为喻,细腻地写出了杏花之美。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除夕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屠苏:药酒名。
【小题1】下列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E. 王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小题2】“又将憔悴见春风”和“春风送暖入屠苏”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除夕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屠苏:药酒名。
【小题1】下列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A.两首诗都以中国的传统节日为题,但抒发感情不同,来诗表达的是虚度年华的悔恨和远离故土的思念之情;王诗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乐观自信的心态和喜悦的心情。 |
B.“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是指最让人哀愁的是伴着阵阵报晓的鸡鸣,憔悴的人儿又迎来了春风。“又”字表达诗人漂泊他乡的时间之长。 |
C.王诗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金鸡报晓,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春节的欢乐气氛。 |
D.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
【小题2】“又将憔悴见春风”和“春风送暖入屠苏”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