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关键环节考核题组)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③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王安石之父曾为江宁通判,卒于官,葬于江宁。皇佑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下此诗。②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③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③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指代官位爵禄。
(1)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很复杂的,请仔细赏析,指出都表达了哪些情感?
(2)本诗在抒发情感的时候,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4-18 06:05: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门亭

王安石

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安石,使记其作亭之意。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耄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民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
B.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
C.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
D.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1汉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
【小题2】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是古文中运用广泛的一种文体。
B.“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而“王安石”是北宋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C.耄耊是指100岁的人。耄耋之年则形容一个人年纪十分大的时候。
D.“朔日”的“朔”指农历的每月初一,“晦”则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望日”的“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既望”则是农历每月的十六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的缘起.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B.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都是“仁”的体现。
C.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与本文中的“而优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
D.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回答,每点都归之于“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游刃有余,令人叹服。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以及所选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而卒葬之 最终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尽,走尽
C.而余亦悔其随之   自己D.则或咎其欲出者 责怪
【小题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小题3】选出对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图,梵语(古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庐冢,也叫做“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古时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学者:此文“学者”与《师说》中古之“学者”的意义相同,同现代汉语中的“学者”也相同。
【小题4】下列语句对课文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A.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B.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C.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D.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的人才能到达。
【小题5】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加点词。
(1)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报任安书》
(2)而听细说 《鸿门宴》
(3)而刘夙婴疾病     《陈情表》
(4)及是,愈以为诚有 《小石城山记》
(5)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黄州快哉亭记》
【小题6】把下列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打点处为采分点)。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节选自《小石城山记》)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节选自《黄州快哉亭记》)
(1)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2)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