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 王安石(1021-1086)
- 《桂枝香》
- 《泊船瓜洲》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歌元丰五首(其五)①
王安石
豚栅鸡埘②晻霭间,暮林摇落献南山③。
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
(注)①神宗元丰初,王安石退居江宁,于元丰二年写下一组《歌元丰》诗,这是其中的第五首。②埘:古代称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③南山:钟山的南面。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暮林摇落献南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它和陶渊明的诗句“悠然见南山”在意境上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歌元丰五首(其五)①
王安石
豚栅鸡埘②晻霭间,暮林摇落献南山③。
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
(注)①神宗元丰初,王安石退居江宁,于元丰二年写下一组《歌元丰》诗,这是其中的第五首。②埘:古代称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③南山:钟山的南面。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的是傍晚的景色,是说农家的猪圈和鸡窝都渐渐没入苍茫的暮色之中。 |
B.“丰年处处人家好”表达了诗人对元丰初年社会安定、农业丰收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
C.“随意”“飘然”表现了诗人的自在,“得往还”反衬出其对官场束缚人身自由的厌恶。 |
D.诗歌最后用“往还”二字结束全诗,其中“往”指前面的所见,“还”指此时的心境。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幕次忆汉上旧居
王安石
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
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注]心。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
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
[注]据《三国志》记载,许汜曾向刘备抱怨元龙让自己睡下床。刘备对许汜说: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忧国忘家,反而求田问舍,如果是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让你睡地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
幕次忆汉上旧居
王安石
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
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注]心。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
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
[注]据《三国志》记载,许汜曾向刘备抱怨元龙让自己睡下床。刘备对许汜说: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忧国忘家,反而求田问舍,如果是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让你睡地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汉上旧居周围的环境,山水相依,远离喧嚣尘世。 |
B.颈联写诗人沉醉于扑面而来的美景,文思泉涌,立马提笔写诗作文。 |
C.本诗两处涉及求田典故,第一处侧重于借许汜暗示自己有归隐之意。 |
D.汉上旧居为回忆之景,诗人由此生发自己对仕途和人生的感慨。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小题4】下列加点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小题5】下列关于古代文学常识的表述,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6】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碑仆道 仆:倒 |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持、拿 |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 观察、看 |
A.独其为文犹可识 |
B.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
C.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
D.其文漫灭 |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B.常在于险远 |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C.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D.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A.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
B.阳:山的北面。古代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阴”。 |
C.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 |
D.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
A.第一段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主要说明褒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辨识“华实”之“华”应为误读。 |
B.第二段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文章重在记游,并且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
C.第三段承接第二段,写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
D.第四段中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岧峣②。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③低心事折腰。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这一年作者31岁,任舒州通判。昌叔:王安石妹夫。②岧峣:高山。③分:甘愿。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本诗既有东山所见实景,也有展开的联想,虚实结合,寄托情思,表达心志。
【小题2】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岧峣②。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③低心事折腰。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这一年作者31岁,任舒州通判。昌叔:王安石妹夫。②岧峣:高山。③分:甘愿。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
B.颔联写作者登高赏菊,“红”对“绿”,“紫”对“黄”,色彩斑斓,场面欢乐。 |
C.第五句诗中有画,流云将“落木” “渡口”连成一片,画面开阔,气韵生动。 |
D.第六句“乱”字,既写出了群山连绵起伏之状,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纷乱不定、犹豫彷徨之情。 |
【小题2】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诗人笔下“半山春晚”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①每小息,杖屦②或幽寻。
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床敷:安置卧具。②杖屦:扶杖漫步。【小题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诗人笔下“半山春晚”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书湖阴先生①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注】①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②排闼(tá):推门,撞开门。闼,小门。
【小题1】下面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小题2】诗的后两句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书湖阴先生①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注】①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②排闼(tá):推门,撞开门。闼,小门。
【小题1】下面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
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渴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
D.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
【小题2】诗的后两句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歌元丰五首(其五)
王安石
豚栅鸡埘②晻霭间,暮林摇落献南山③。
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
(注)①神宗元丰初,神宗没有因王安石辞去相位而废止新法,王安石退居江宁多时,却仍关注着朝廷对施行新法的态度,于元丰二年写下一组《歌元丰》诗。②埘: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③南山:钟山南面。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全诗格调明快,虽然不在官,但自己的新政依然在造福于民,诗人带着欢快的心情结束行程,余味悠扬,兴致不尽。
歌元丰五首(其五)
王安石
豚栅鸡埘②晻霭间,暮林摇落献南山③。
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
(注)①神宗元丰初,神宗没有因王安石辞去相位而废止新法,王安石退居江宁多时,却仍关注着朝廷对施行新法的态度,于元丰二年写下一组《歌元丰》诗。②埘: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③南山:钟山南面。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首句写的是傍晚的景色,是说农家的猪圈和鸡窝都渐渐没入苍茫的暮色之中。 |
B.诗歌前两句使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出了诗人跟随农人从田里归家时所见之景。 |
C.“丰年处处人家好”表达了诗人对元丰初年社会安定、农业丰收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
D.“往还”二字结束全诗,“往”指前面所见,“还”指此时的心境,委婉地表达出其对官场束缚人身自由的厌倦。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金陵怀古(其一)
王安石
霸主①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
(注)①霸主:指在金陵开创基业、取得霸权的历朝开国君主。②麦秀:即《麦秀歌》,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
【小题1】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小题2】后人评价王安石“冷峻严苛,诗如其人”,即他的诗歌是冷静严肃的,请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金陵怀古(其一)
王安石
霸主①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
(注)①霸主:指在金陵开创基业、取得霸权的历朝开国君主。②麦秀:即《麦秀歌》,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
【小题1】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小题2】后人评价王安石“冷峻严苛,诗如其人”,即他的诗歌是冷静严肃的,请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伤春怨
王安石
雨打江南树,一夜花开无数。绿叶渐成阴,下有游人归路。
与君相逢处,不道春将暮。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
(注) 恁(nèn): 如此。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词的下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用了怎样的手法? 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赏析。
伤春怨
王安石
雨打江南树,一夜花开无数。绿叶渐成阴,下有游人归路。
与君相逢处,不道春将暮。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
(注) 恁(nèn): 如此。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描写江南春雨;一个“打”字极富动感和力度,突出了狂风骤雨之残暴。 |
B.三四句进一步描写暮春景色:花期已过,绿叶成阴,树下有游人踏出的归路。 |
C.上阕描写江南春景,语言精练,形象鲜明,寥寥二十余字,便从初春写到暮春。 |
D.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转入抒情,虽仅为一支小令,然章法谨严,结构精工。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定 林①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释)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颈联“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联的妙处。
定 林①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释)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以主观感受开篇,他用甘冽的泉水漱口,口齿生凉,周遭幽寂、空旷,烦躁的心情顿时宁静下来。 |
B.颔联通过描写“脱屦”“敷衾”两个细节,尽显闲适自得之状,也透露出诗人微妙难言的衷曲和守正自信的品格。 |
C.尾联突出表现了诗人渴望求得“真乐”的迫切心情。诗人认为如能做到超凡尘世,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
D.本诗为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在定林寺游玩休憩的即兴即事之作,前三联展现了自然之美,尾联极富理趣,是难得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