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进 说
(宋)王安石
古之时,士之在下者无求于上,上之人日汲汲惟恐一士之失也。古者士之进,有以德,有以才,有以言,有以曲艺。今徒不然,自茂才等而下之至于明法,其进退之皆有法度。古之所谓德者才者,无以为也。古之所谓言者,又未必应今之法度也。诚有豪杰不世出之士,不自进乎此,上之人弗举也。诚进乎此,而不应今之法度,有司弗取也。夫自进乎此,皆所谓枉己者也。孟子曰:“未有枉己能正人者也。”然而今之士,不自进乎此者未见也。岂皆不如古之士自重以有耻乎?
古者井天下之地而授之氓。士之未命也,则授一廛而为氓。其父母妻子裕如也。自家达国,有塾、有序、有庠、有学,观游止处,师师友友,弦歌尧、舜之道自乐也。磨砻镌切,沉浸灌养,行完而才备,则曰:“上之人其舍我哉?”上之人其亦莫之能舍也。
今之地不井,国不学,党不庠,遂不序,家不塾。士之未命也,则或无以裕父母妻子,无以处。行完而才备,上之人亦莫之举也,士安得而不自进?呜呼!使今之士不若古,非人则然,势也。势之异,圣贤之所以不得同也。孟子不见王公,而孔子为季氏吏,夫不以势乎哉?士之进退不惟其德与才而惟今之法度而有司之好恶未必今之法度也是士之进不惟今之法度而几在有司之好恶耳。今之有司,非昔之有司也;后之有司,又非今之有司也。有司之好恶岂常哉?是士之进退,果卒无所必而已矣。噫!以言取人,未免失也,取焉而又不得其所谓言,是失之失也,况又重以有司好恶之不可常哉!古之道,其卒不可以见乎士也?有得已之势,其得不已乎?得已而不已,未见其为有道也。
杨叔明之兄弟,以父任皆京官,其势非吾所谓无以处,无以裕父母妻子,而有不得已焉者也。自枉而为进士,而又枉于有司,而又若不释然。二君固常自任以道,而且朋友我矣,惧其犹未寤也,为《进说》与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所谓枉己者也     枉:扭曲、委屈。
B.观游止处  处:处所。
C.有司之好恶岂常哉   常:固定不变的。
D.惧其犹未寤也 寤:觉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进退之皆有法度 其皆出于此乎
B.古者井天下之地而授之氓 拔剑撞而破之
C.士之未命也   苟以天下之大
D.二君固常自任以道 徒以吾两人在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讲述士人进用之道,详细分析了古代士人不需自举和当代士人不得不自举的原因,指出当代的官僚机构以个人好恶取士的弊病。
B.作者认为古代士人不需要自举,因为人才受到在位者的重视,即便没有为官,士人也会得到一些土地而让家人过上丰足的生活。
C.作者指出,即便是像孟子、孔子这样的圣贤,也会因形势的原因而不得进用,现在的士人进行自我推荐,是有不得已之处的。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引证、例证等多种手法,阐明自己对士人进用制度的一些看法,观点明晰,逻辑严密,体现了论说文特点。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士之进退不惟其德与才而惟今之法度而有司之好恶未必今之法度也是士之进不惟今之法度而几在有司之好恶耳。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诚有豪杰不世出之士,不自进乎此,上之人弗举也。
(2)取焉而又不得其所谓言,是失之失也,况又重以有司好恶之不可常哉!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
王安石
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
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
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
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
注:①张壤,字唐公,北宋嘉佑六年契丹国母生辰使,王安石友人。②蟠:环绕,盘伏。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此诗题为《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与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泊船瓜洲》一样,都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B.首联直抒胸臆,诗人奔波南北,韶华老去,身心俱疲,不想再为国征战攻伐;一个“愁”字突出了诗人的迷茫。
C.颔联写景,以夸张之手法写天地的阔大深沉,并为进一步抒怀做了铺垫:“蟠”“人”二字化静为动,颇见功底。
D.颈联情景合一,“心共远”表明自己心志高远,意欲九天“步月”却形单影只,可见诗人虽高处不胜寒却依然积极入世。
E. 王安石的诗歌“学杜得其瘦硬”,用字工稳,好发议论,多用典故,擅长于说理与修辞,风格遒劲;本诗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
【小题2】诗的尾联是怎样表现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焉  叹:感慨
B.夫以近 夷:平坦
C.无物以之    相:帮助
D.何可道也哉  胜:胜利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夷以,则游者众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可以无悔
【小题3】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遂与之俱出
D.此余之所得也
【小题4】不属于“此余之所得也”的“得”这一项的是(    )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C.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扰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晦川王某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的南面
B.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传:传说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①来而记之者已少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C.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②并自为其名
D.①于人为可讥   ②良日:“长于臣。 ”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
B.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C.余之力足以入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是王安石与他的两位朋友和两个胞弟同游褒禅
山后所写的一篇独具特色的游记。
B.文章裁剪有度,详略得当,作者浓墨重彩记叙其游览华山前后洞的经过,而对今人误读
“花山”之音则用简笔,惜墨如金。
C.作者指出只有“有志、有力”并持之以恒、有时还需借助外力的人,才能观赏到人生“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纵观全文,以记游为据,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表现形式与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小题5】请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 )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  )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  )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 , 余之力尚足以入 , 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慈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慈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慈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 可以无悔矣 , 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空格处的词语,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命盖尽且B.命乃尽或
C.名盖穷且D.名乃穷或
【小题2】下列四组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相如广成传
B.以其乃华山之阳之也 甚善。我固当
C.火尚足以道德之广崇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  微风鼓浪,水石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图,又作“浮屠”“佛图”,是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文中的“浮图”专指和尚,“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浮屠”指佛塔。
B.古人注重孝道,父母去世后,儿子需在家守孝,期间不得婚嫁、应考、上任,守孝期间于父母坟墓旁搭建的守护屋舍,叫做““冢”。亦作“庐墓”。
C.“阴阳”古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在地理上就得出“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华山之阳”,就是指华山的南面。
D.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名和字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如文中“萧君圭君玉”,姓 “萧”,名“君玉”,字“君圭”。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游记,以记游为辅,以议论为主。记游详略得当,议论独到深刻,记游为议论提供了条件,而议论则是记游的必然发展。
B.第一段中的“其文漫灭”对应第四段中的“古书之不存”,第一段中的“华"字读音的错误对应第四段中的“后世之谬其传”,使文章前呼后应,结为一体。
C.作者退出后洞之后,从“志、力、物、恒”四个角度论述达到成功的条件,结合自己盲目跟随别人的做法,作者特别强调了恒心对于成功的重要意义。
D.文章善用对比手法,用前洞的平旷对比后洞的“窈然”,以前洞的“记游者甚众”对比后洞的“来而记之者”少,以“欲出者”的懈怠对比“我”的“有志与力”,使文章的主旨在对比中凸显出来。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谒金门
王安石
春又老。南陌酒香梅小。遍地落花浑不扫。梦回情意悄。
红笺寄与添烦恼。细写相思多少。醉后几行书字小。泪痕都揾了。
【注】南陌:城南的道路,行人聚集之处,也是离别之所。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句点明时在暮春,一个“又”字,写出时光流逝之快,并暗含主人公深深叹惋之情。
B.又是梅小之时,回想起当年在城外“南陌”离別的情景,思念感慨之情油然而生。
C.三句与温庭筠《春晓曲》中“帘外落花闲不扫”一样写出了日常生活的闲适安逸。
D.四句将笔触拉至梦境,“悄”字写出沉浸回忆而浑然不觉,情意之深厚可见一斑。
E. 上片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既有眼前实写之景,也有虚写之景,二者彼此呼应。
【小题2】简要分析词的下片是如何层层深入表达烦恼之情的。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而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云者,徒谓“辞之不可以已也”,非圣人作文之本意也。退之、子厚徒语人以其辞耳,作文之本意,不如是其已也。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选自王安石《上人书》,有改动)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4处)
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
【小题2】退之、子厚分别是指韩愈和_______,他们同为中唐_______的倡导者。
【小题3】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材料的主要内容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千秋岁引
宋•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 如昨。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耽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 酒醒后,思量着。
【注】①楚台风:宋玉《风赋》中说,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②庾楼月:《世说新语》中说,庾亮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楼赏月,据胡床咏谑。③华表语:《搜神后记》中载,辽东人丁令威学仙得道,化鹤归来,落在城门华表柱上,心生感慨,即兴吟诗。
【小题1】这首词在抒情方式上很有特色:除了多处运用典故之外,上阕运用了______手法,下阕则运用了________手法。
【小题2】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下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往往有得   得:收获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错误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至于颠覆,理固亦然
B.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且君尝为晋君赐
C.不出,火且尽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独其为文犹可识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小题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庐陵萧君圭君玉”一句中,“君圭”是名,“君玉”是字。
B.“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一句中,“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记年的。
C.“临川王某记”一句中,“临川”是王安石的籍贯,“某”代王安石。
D.“长乐王回深父”一句中,“父”是对人的尊称。
【小题4】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平坦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
王安石
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
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
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
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
注:①张壤,字唐公,北宋嘉祐六年契丹国母生辰使,王安石友人。②《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阳,因见秋风,于是想起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当日辞官归乡。
【小题1】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此诗题为《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与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泊船瓜洲》一样,都表现了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B.首联直抒胸臆,诗人奔波南北,韶华老去,身心俱疲,不想再为国征战攻伐;一个“愁”字突出了诗人的迷茫。
C.颔联写景,以夸张之手法写天地的阔大深沉,并为进一步抒怀做了铺垫:“蟠”“入”二字化静为动,颇见功底。
D.颈联情景合一,“心共远”表明自己心志高远,“影同孤”表明形单影只,诗人虽志向远大却不免有孤寂之感。
E. 王安石的诗歌,用字工稳,好发议论,多用典故,擅长说理与修辞,风格遒劲;本诗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
【小题2】诗的尾联是怎样表现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