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州桥
王安石
州桥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觉遥。
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
[注]①州桥:在汴京。这首诗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回想在汴京州桥游赏所作。②山椒:山顶。这里指离王安石在金陵的住宅不远的钟山。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起句扣题,第二句进一步阐释。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当年在州桥赏月,想起金陵离家不远的钟山,山中流水声似乎近在耳畔。
B.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在金陵,听着流水呜咽,看着明月,又想起在州桥赏月的那晚。
C.前两句实写州桥和流水,后两句虚写州桥,实写流水。时空不同,虚实也不同。
D.本诗写明丽动人的月色,以乐景写哀情,通过人事的变迁,表现诗人复杂的情感。
E. 本诗通过时空的切换,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情怀。
【小题2】读这首诗,很容易使人想起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请从内容和感情基调方面,简要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9-14 12:32: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太史公曰: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乙:太史公叙帝王则曰“本纪”,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公卿特起则曰“列传”,此其例也。其列孔子为世家,奚其进退无所据耶?孔子,旅人也,栖栖衰季之世,无尺土之柄,此列之传宜矣,曷为世家哉?岂以仲尼躬将圣人之资,其教化之盛,舄奕万世,故为之世家以抗之?又大非极挚之论也。

夫仲尼之才,帝王可也,何特公侯哉?仲尼之道,世天下可也,何特世其家哉?处之世家,仲尼之道不从而大;置之列传,仲尼之道不从而小。而迁也自乱其例,所谓多所抵牾者也。

(——选自王安石《孔子世家议》)

【小题1】乙文中谈到的“列传”是《史记》写作体例之一,写出高中课本中选自《史记》,并属于这个体例的一个篇名______
【小题2】甲文划线句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乙文中,王安石推测司马迁把孔子列入世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小题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段将君王贤人与孔子的作对比,突出孔子的至圣至贤。
B.甲段认为孔子的见解是中原讲习六经的标准,孔子堪称至高无上的圣人。
C.乙段认为在《史记》中孔子应当被列在“列传”之中,而列在“世家”之中反而不利于光大他的思想。
D.乙段的第二自然段,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对孔子的才能和思想大加褒扬。
【小题5】《史记》将孔子列在“世家”中,甲文司马迁对此作了一定的阐释,乙文王安石对此大加辩驳,你倾向哪一方的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③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⑤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其出,则或其欲出者   咎:责怪
B.而不得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
C.而无物以之     相:帮助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   名:留有名声,出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彼能是,而我不能是
B.不出,火尽   其意不在书
C.险远,则至者少 轻约,故人乐为善
D.而余亦悔随之 尔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2)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原毁》)
(3)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祭十二郎文》)
(4)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进学解》)
【小题4】根据文章第③段,概括作者认为“于险远”得“非常之观”需具备的条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下面小题。

详定试卷(其二)

王安石

童子常夸作赋工,暮年羞悔有扬雄

当时赐帛倡优等,今日论才将相中

细甚客卿因笔墨,卑于《尔雅》注鱼虫

汉家故事真当改,新咏知君胜弱翁

注:①宋嘉佑六年(1061)朝廷春试,王安石与杨畋同任详定官,读其诗,因答之。②扬雄:西汉辞赋家,著有《甘泉赋》《长杨赋》等名作。晚年曾对此颇后悔。颈联“客卿因笔墨”即指扬雄写的《长杨赋》。③王褒因善作赋而蒙汉宣帝赐帛。枚皋曾发牢骚说:“为赋乃俳,见视如倡。”④唐人重进士试,宰相等高官多出自此,北宋亦相似。 ⑤《尔雅》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解释字词的训诂书。韩愈曾说:“《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⑥魏相,字弱翁,汉宣帝时丞相,主张“方今务在奉行故事而已”。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的学子们常炫耀自己辞赋写得好,却不知当年西汉的辞赋名家扬雄曾在晚年对自己作赋的经历深感后悔。
B.“倡优等”三字表明,当年因辞赋出众而受赏的王褒和抱怨自己辞赋出众而不受重用的枚皋,地位都不高。
C.宋朝与唐朝相似,也采用科考取士,工于辞赋者不仅可以入朝为官,甚至可以位至宰相,与汉朝差别极大。
D.诗人认为汉朝辞赋家地位低下的情况确实应该改变,本朝不该出现这种情况。杨畋也是认同这种看法的。
【小题2】本诗表达了哪些情感态度?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