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①荐:频仍,屡次。②伊:语助词,无意。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  相:帮助
B.其占为有年 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
C.农夫相与于野   忭:欢乐
D.以客而告之     属:归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人之所罕至   用亡郑以陪邻
B.可胜道也哉     隐隐甸甸
C.甲子又雨,民为未足 吾名吾亭
D.丁卯大雨,三日止 度我至军中,公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B.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C.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D.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小题4】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褒禅山记》的选文部分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B.《游褒禅山记》选段中,作者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要有气力,还要有所凭借,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C.《喜雨亭记》第二段中所写的那场“三日乃止”的甘霖让当地官民兴奋异常,作者为此也特意建造了一个亭子,并命名为“喜雨亭”,体现了作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
D.《喜雨亭记》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结构谨严。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6 06:02: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尽,走到尽头
B.险以远,则至者少  远:偏远的地方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景象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相信,信任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古人之观于天地  当其欣于所遇
C.然力足以至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D.此余之所得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小题3】下列对选文第二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承上,“叹”启下,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B.“古人……无不在也”,意在颂古人博大精深,为下文立论提供依据。
C.“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事实推出结论,为下文“尽吾志”张本。
D.作者强调于险远处得“非常之观”要有五个条件:志、力、物、己不悔、人不讥。
【小题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小题5】读《吕氏春秋·察传》故事,请结合《游褒禅山记》,借助王安石的一个观点,来阐述故事道理。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 (感慨)
B.夫夷以近 (平坦)
C.无物以相之 (帮助)
D.何可胜道也哉 (胜利)
【小题2】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很惋惜。
D.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小题3】不属于“此余之所得也”的“得”这一项的是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C.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同类题5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看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情况
【小题2】下列各项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侣鱼虾而友糜鹿 / 樊哙起,立而饮之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托遗响于悲风
C.然力足以至焉/  于是余有叹焉D.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小题3】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向。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固执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