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 北宋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始舍于其址/徘徊于斗牛之间 |
B.盖音谬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C.来而记之者已少/及其所之既倦 |
D.余之力尚足以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A.选文首段紧扣作品题目,说明了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考证山名为核心,环环相扣。 |
B.选文首段以记叙、描写为主,第二段则记叙、议论相结合,着力展现作者的 懊悔之情。 |
C.作者在记述游览华山洞的过程中,前洞是宾,后洞是主,重点在主,记述仔 细,详略有别。 |
D.走的越深入,行进越艰难,景物越来越美妙,这说明没有大志、畏于艰险的人难以窥探异景。 |
南康望湖亭①
苏轼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②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1)本诗首联有什么作用?
(2)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
(3)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
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A.“青苔”、“绿树”、“南风”等意象突出了秋日初晴之后的静谧与偷悦。 |
B.“无人”既写出了作者独享幽静的遗憾,结构上也为下联铺垫蓄势。 |
C.作品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巧得趣味盎然^ |
D.“偷”字,可以显示南风的诙谐,仿佛有意要和老朋友开个玩笑。 |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 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目:“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王生指某少年。怿呼壮丁守王生,又自驰取少年者,送县,皆伏法。
授郏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困不可也。”吏怒,匿其阀,与兵马监押。
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筒,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
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 |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诺:答应。 |
D.夜人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箧:小箱子。 |
A.退而力耕 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 |
B.粟尽乃止 乃知古之人有然焉 |
C.为君致阁职 亦自修为威仪 |
D.将以舟载之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A.桑怿有武力有谋略,为保护乡里安全,他主动要求监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盗尸,他十分同情,在探明情况之后,次日即奋力抓获案犯。 |
B.桑怿两次举进士均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枢密吏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辞严地表示,即便有钱也绝不靠贿赂得官。 |
C.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的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 |
D.欧阳修高度评价了桑怿,认为他是少数几个懂得应当将勇力用于何处的人,值得广为传颂,并把他视同为司马迁笔下的伟烈奇节士。 |
①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
②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
①李适之,恒山愍王孙也,始名昌。神龙初,擢左卫郎将。开元中,迁累通州刺史,以办治闻。按察使韩朝宗言诸朝,擢秦州都督。徙陕州刺史、河南尹。其政不苛细,为下所便。玄宗患谷、洛岁暴耗徭力,诏适之以禁钱作三大防,曰上阳、积翠、月陂,自是水不能患。刻石著功,诏永王璘书,皇太子瑛署额。进御史大夫。
②二十七年,兼幽州长史,知节度事。适之以祖被废,而父象见逐武后时,葬有阙,至是丐陪瘗①昭陵阙中,诏可。褒册典物,焜照都邑,行道为咨叹。迁刑部尚书。适之喜宾客,饮酒至斗余不乱。夜宴娱,画决事,案无留辞。
③天宝元年,代牛仙客为左相,累封清和县公。尝与李林甫争权不协,林甫阴贼,即好谓适之曰:“华山生金,采之可以富国,顾上未之知。”适之性疏,信其言,他日从容为帝道之,帝喜以问林甫,对曰:“臣知之旧矣。顾华山陛下本命,王气之舍,不可以穿治,故不敢闻。”帝以林甫为爱己,而薄适之不亲。于是,韦坚、裴宽、韩朝宗皆适之厚善,悉为林甫所构得罪。适之惧不自安,乃上宰政求散职,以太子少保罢,欣然自以为免祸。俄坐韦坚累,贬宜春太守。会御史罗希奭阴被诏杀坚等贬所,州县震恐,及过宜春,适之惧,仰药自杀。
《新唐书·李适之传》
[注]:①瘗(yì)埋葬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擢左卫郎将(______) (2)顾上未之知矣(______)
(3)故不敢闻 (______) (4)俄坐韦坚累 (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而父象见逐武后时 诚恐见欺 |
B.帝喜以问林甫 思试之斗以觇之 |
C.顾上未之知 儿之成,则可待乎 |
D.上以林甫为爱己而薄适之 徐而察之 |
玄宗患谷、洛岁暴耗徭力,诏适之以禁钱作三大防,曰上阳、积翠、月陂,自是水不能患。
【小题4】皇帝“薄适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依据全文,简析李适之的性格特点。
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现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小题1】下列对本首作品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前三句缘情造景,表现词人苦寻理想境界而不得的失落怅惘之情。 |
B.上阕后两句寓情于景,从触觉、听觉、视觉多角度表现清冷孤寂之感。 |
C.下阕前三句两个典故,表现词人向友人寄出问候却无回应的孤独苦闷。 |
D.作者结尾以郴江自比,表现自己被排挤无法报效朝廷的怀才不遇之叹。 |
浣溪沙
王安石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注:王安石二度受挫后归隐钟山,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这首诗创作于这一时期。百亩概数,形容庭园极大。【小题1】这里的“浣溪沙”是_______。
【小题2】下列对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写作者的庭院因无心打扫和少人走动而长满青苔。 |
B.次句写门前小道寂静无声,蜿蜒的小溪静静地流淌着。 |
C.“小院”句的“寂寂”既写环境寂静,有些内心的寂寞。 |
D.纵观全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乐观旷达的情感。 |
训俭示康①(节选)
(宋)司马光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酸、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昔正考父餿粥②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菜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基金以俭立名以修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这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注)①康:指司马康,司马光的儿子。②正考父饘粥:正考父,春秋时期来国的大夫,孔子的远祖。髓,稠粥。粥,稀粥。【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同年:年龄相同的人 |
B.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 干:求取 |
C.走卒类士服 类:像 |
D.子孙习其家风 习:习染 |
A.世以清白相承 臣以供养无主 |
B.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 均之二策 |
C.会数而礼勤 到则披草而坐 |
D.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 吾其还也 |
A.作者先交代了自己的家世,表明勤俭持家是他们家一贯的作风,为结尾告诫儿孙应当厉行节约以保持优良家风作铺垫。 |
B.第二段写近年来士大夫家宴客追求奢靡,物品精致重情义,如果不是这样,人们就会认为他鄙陋吝啬,所以不跟着习俗随风倒的人就没有了。 |
C.最后一段连举古人与今人多个事例,通过正反对比论证,阐明行俭和行侈其结果迥异的道理,最后以训词收束全篇。 |
D.本文虽是告诫儿子,却不一味板着严肃面孔正面训诚,而是以翔实而鲜明的事例来说理,层层推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
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2)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方其破荆州(当) 东望武昌(向东,朝东) |
B.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 举匏樽以相属(葫芦) |
C.寄蜉蝣于天地(一种小飞虫,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知不可乎骤得(数得,即多有所得) |
D.驾一叶之扁舟(形容船小) 下江陵(向下) |
A.托遗响于悲风 |
B.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
C.而今安在哉 |
D.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
A.这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
B.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
C.客人从跟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消云散。 |
D.这段文字写曹操击走刘备,攻破荆州,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赞扬曹操。 |
(1)困于周郎者乎?
(2)侣鱼虾而友麋鹿
(3)固一世之雄也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 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 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 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 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赤壁赋》)
【小题1】解释文中的词(1)和 :____;(2)危:_____;(3)侣:____________
【小题2】与“顺流而东也”一句中的“东”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A.击空明兮溯流光 | B.东望武昌 | C.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 D.骊山北构而西折 |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