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力耕。岁,汝旁诸县多盗。怿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 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目:“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王生指某少年。怿呼壮丁守王生,又自驰取少年者,送县,皆伏法。

授郏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困不可也。”吏怒,匿其阀,与兵马监押。

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止。怿善剑及铁筒,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

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岁,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B.怿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答应。
D.夜人其家,探其,不使之知觉。 箧:小箱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退力耕 能知用其勇者少矣
B.粟尽知古之人有然焉
C.君致阁职 亦自修威仪
D.将舟载之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怿有武力有谋略,为保护乡里安全,他主动要求监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盗尸,他十分同情,在探明情况之后,次日即奋力抓获案犯。
B.桑怿两次举进士均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枢密吏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辞严地表示,即便有钱也绝不靠贿赂得官。
C.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的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
D.欧阳修高度评价了桑怿,认为他是少数几个懂得应当将勇力用于何处的人,值得广为传颂,并把他视同为司马迁笔下的伟烈奇节士。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
②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04 08:01: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玄佐,滑州匡城人。少倜荡,不自业,为县捕盗,犯法,吏笞辱几死,乃亡命从永平军,稍为牙将。大历中,李灵耀据汴州反,玄佐乘其无备,袭取宋州,有诏以州遂隶其军,节度使李勉即表署刺史。
德宗建中初,进兼御史中丞,充宋、亳、颍节度使。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迁检校兵部尚书,兼曹濮观察、淄青郓招讨使、汴滑都统副使。
李希烈之反,玄佐与李勉、陈少游、哥舒曜联兵屯淮、汝,数困贼。帝在奉天,垂意关东,乃诏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希烈攻陈州,玄佐救之,希烈走,遂进取汴州。诏加汴宋节度使、陈州诸军行营都统。玄佐本名洽,至是赐名以尊宠之。入朝,复兼北庭兵马副元帅、检校司徒。
性豪纵,轻财好厚赏,故下益困。汴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不能自还,至玄佐弥甚。其后杀帅长,大钞劫,狃于利而然也。玄佐贵,母尚在,贤妇人也。常月织纯一端,示不忘本。数教敕玄佐尽臣节。见县令走廷中白事,退,戒曰:“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居高当之,可安乎?”玄佐感悟,故待下益加礼。
汴有相国寺,或传佛躯汗流,玄佐自往大施金帛,于是将吏、商贾奔走输金钱,惟恐后。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初,李纳遣使至汴,玄佐盛饰女子进之,厚馈遗,皆得其阴谋,故纳最惮之。所宠吏张士南及假子乐士朝赀皆钜万;而士朝私玄佐嬖妾,惧事觉,酰玄佐,死,年五十八,赠太傅,谥曰壮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注】①狃,因袭,拘泥。②酰,同“耽”,沉溺,此处指毒酒。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B.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C.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D.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指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奏章;作为公文,它只能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
B.“汴州”是古地名,也称梁、汴,又称汴梁,简称汴,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为八朝古都,即 “直把杭州作汴州”中的“汴州”。
C.“端”是古代布帛的一种长度单位,二丈或六丈为“一端”;“端”在古代也指一种礼服,“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端”就指礼服。
D.“商贾”是商人的统称。古代有“行商坐贾”的说法,商是流动着贩卖商品的人,贾是开店铺卖东西的人,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玄佐倜傥不羁,性情豪纵。他少年时期行为放荡,不事产业;发达以后,轻财好赏,因此汴州士兵变得贪财而又骄横。
B.刘玄佐平叛立功,获得尊宠。他平定李纳有功,晋升检校兵部尚书等职,打败李希烈,加官汴宋节度使等职,并被皇帝赐名。
C.刘玄佐孝敬母亲,听从教诲。他母亲多次告诫他要恪守为臣之道,他忠于朝廷;他母亲劝告他礼待属下官员,他奉行唯谨。
D.刘玄佐驭下不严,结局可悲。他不严格管理军队,结果他的士兵常常犯法乱纪;他对干儿子过分宠信,结果被其用酒鸩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居高当之,可安乎?
(2)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谞,字士明,擢明经,调河南参军事。性通绰,举止不烦。累迁京兆仓曹参军。会史思明乱,逃山谷间。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谞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贼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又尝疏贼虚实于朝,事泄,思明恨骂,危死而免。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数燕见奏事。

代宗幸陕,谞徒步挟考功南曹印赴行在,帝曰:“疾风知劲草,果可信。”拜河东租庸、盐铁使。时关辅旱,谞入计,帝召至便殿,问榷酤①利岁出内几何,谞久不对。帝复问,曰:“臣有所思。”帝曰:“何邪?”谞曰:“臣自河东来,涉三百里,而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治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故未敢即对。”帝曰:“微公言,朕不闻此。”拜左司郎中,数访政事。元载忌之,出为虔州刺史,历饶、卢、亳三州,除右金吾将军。

德宗新即位,以刑名治天下,百吏震服。时大行将蒇陵事②,禁屠杀,尚父郭子仪家奴宰羊,谞列奏,帝谓不畏强御,善之。或曰:“尚父有社稷功,岂不为庇之?”谞笑曰:“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时朝堂别置三司决庶狱,辨争者辄击登闻鼓。谞上疏曰:“谏鼓、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今诡猾之人,轻动天听,争纤微,若然者,安用吏冶乎?”帝然之,于是悉归有司。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五》)

(注)①榷酤(què gū):制酒业。②大行将蒇陵事:大行,刚去世的皇帝;蒇(chǎn),完成。此句意为唐代宗的丧事行将结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B.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C.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D.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C.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考察民情。
D.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负责祭祖祭天、科举考试、礼仪制定、迎接外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谞沉稳不躁,忠于朝廷。安史之乱时被史思明抓获,迫受伪职。但他能暗中保护唐宗室并向朝廷汇报叛贼虚实,事情泄露,险些被杀。
B.裴谞务实为民,深得信任。关中大旱,唐代宗一见面就问他制酒业全年的收支情况,裴谞没有马上回答,并不表示他答不上來,而是心系民生,代宗深为感动。
C.裴谞机警敏悟,智保同僚。在代宗丧事禁屠期间,裴谞向德宗举报尚父郭子仪的家奴在家宰羊。有人责怪他为小事而弹劾功臣,裴谞解释了其中良苦用心。
D.裴谞审察形势,分明职权。他认为谏鼓、谤木之类的设置本就没有什么益处,只会被—些狡猾之徒利用,建议发挥各级官吏的作用,民间诉讼交由各有关部门处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谞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
(2)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稹,字微之,河南人。后魏昭成皇帝,稹十代祖也。父宽,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稹八岁丧父,其母郑夫人,贤明妇人也。家贫,为稹自授书,教之书学。稹九岁能属文,二十八应制举,登第者十八人,稹为第一。制下,除右拾遗。

稹既居谏垣,不欲碌碌自滞,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又以前时王叔文、王伾以猥亵待诏,蒙幸太子,永贞之际,大挠朝政。是以训导太子宫官,宜选正人。乃献《教本书》,宪宗览之甚悦。又论西北边事,皆朝政之大者。完宗召对,问方略。为执政所忌,出为河南县尉。丁母忧,服除,拜监察御史。

四年,奉使东蜀,劾奏故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违制擅赋,又籍没涂山甫等吏民八十八户、田宅一百一十一亩、奴婢二十七人、草千五百束、钱七千贯。时砺已死,七州刺史皆责罚。稹虽举职,而执政有与砺厚者恶之。使还,令分务东台。浙西观察使韩皋杖决湖州安吉令孙澥,四日内死。徐州监军使孟升卒节度使王绍传送升丧柩还京给券乘驿仍于邮舍安丧柩稹并劾奏以法河南尹房式为不法事稹欲追摄擅令停务。既飞闻奏,罚式一月俸,仍召稹还京。

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宰相令狐楚一代文宗,雅知稹之辞学,谓稹曰:“尝览足下制作,所恨不多,迟之久矣。请出其所有,以豁予情。”稹因献其文,楚深称赏,以为今代之鲍、谢也。

太和初,就加检校礼部尚书。三年九月,入为尚书左丞。振举纪纲,出郎官颇乖公议者七人。四年正月,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军节度使。五年卒于镇,时年五十三,赠尚书右仆射。

(节选自《旧唐书·元稹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徐州监军使孟升卒/节度使王绍传送升丧柩还京/给券乘驿/仍于邮舍安丧柩/稹并劾奏以法河南/尹房式为不法事/稹欲追摄/擅令停务/
B.徐州监军使孟升卒/节度使王绍传送升丧柩/还京给券乘驿/仍于邮舍安丧柩/稹并劾奏以法/河南尹房式为不法事/稹欲追摄/擅令停务/
C.徐州监军使孟升卒/节度使王绍传送升丧柩还京给券乘驿/仍于邮舍安丧柩/稹并劾奏以法河南/尹房式式为不法事/稹欲追摄/擅令停务/
D.徐州监军使孟升卒/节度使王绍传送升丧柩还京/给券乘驿/仍于邮舍安丧柩/稹并劾奏以法/河南尹房式为不法事/稹欲追摄/擅令停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始于战国,即帝王侍从官。隋唐时各部皆设郎中分掌各司事务,为尚书侍郎之下的高级官员。
B.待诏,唐初置翰林院,凡有专长者,均待诏值日于翰林院,使待诏命,唐玄宗时遂为官名,称翰林待诏。
C.表,就是奏章,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用来谢恩的文体,如《陈情表》,与“疏”相同。
D.刺史,汉文帝始设,以巡行郡县监察各地,后来职权进一步扩大唐代刺史就是地方的军事行政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稹家世显赫,少年丧父,后来家境贫穷,其母郑夫人的亲自教育下,最终学有所成,参加科举考试而高中状元,被授予右拾遗的官职。
B.元稹担任谏官后,事无不言,鉴于前有下流品行的人担任要职而扰乱朝政,于是主张选用正直有品行之士任宫官,并呈献《教本书》给皇上。
C.元稹奉旨出使东蜀,上奏弹劾东川节度使严砺违规征收赋税,东川所辖七州的刺史都因此遭受责罚,也引起与严砺关系深厚的人对他的嫉恨。
D.元稹与白居易齐名,被时人并称为元白。诗作引起当朝宰相令狐楚的欣赏,令狐楚读了元稹的诗作后认为他就是当时的鲍照、谢灵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宪宗召对,问方略。为执政所忌,出为河南县尉。
(2)尝览足下制作,所恨不多,迟之久矣。请出其所有,以豁予情。
【小题5】元稹身上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栖筠,字贞一,世为赵人。幼。有远度,庄重寡言,体貌轩特。喜书,多所能晓,为文章,劲迅有体要。不妄交游。族子每称有王佐才,士多慕向。
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魁然有宰相望。元载忌之,为常州刺史。岁旱,民多死徙。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宿贼张度踞阳羡西山,累年吏讨不克。至是发卒捕斩,支党皆尽,里无吠狗。乃大起学校,堂上画《孝友传》示诸生,人人知劝。以治行进光禄大夫。人为刻石颂德。
苏州方清因岁凶,诱饥民为盗,积数万,阻山自防,东南厌苦。诏李光弼分兵讨之。会平卢行军司马许杲恃功,擅留上元,有窥江、吴意。朝廷以创残重起兵,即拜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使图之。栖筠至,张设武备,遣辩士厚赍金币抵杲军赏劳,使士歆爱,夺其谋。杲惧,悉众度江,掠楚、泗而溃。以功进御史大夫。则又增学庐,表宿儒河南褚冲、吴何员等,拜为师,身执经问义。远迩趋慕,至徒数百人。
元载当国久,益恣横;栖筠素方挺,无所屈。时华原尉侯莫陈怤以优补长安尉,当参台。栖筠询其劳,怤色动,不能对,乃自言为徐浩、杜济、薛邕所引,非真优也。
始,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瑰宝数十万饷载,而济方为京兆,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栖筠见帝猗违不断,亦内忧愤。卒,年五十八,自为墓志。吏部尚书,谥曰文献。
《新唐书列传》
注:①侯莫陈,三字复姓。②台,御史台,御史大夫官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B.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C.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D.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孤,文中指幼年丧父。“鳏寡孤独”中的“孤”也是这个意思。“孤”还可以作为古代帝王的自称,如“孤家”“孤王”。
B.“出”,指京官外调。文中指把李栖筠调到常州任刺史。《张衡传》中“出为河间相”与《琵琶行》中的“出官二年”中的“出”均为此意。
C.诸生,文中指的是在州府学习的学生。诸生本指有知识学问之士或在读学生,明清时指经科考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D.赠,赠官。古代朝廷对没有及时封赐或死后的功臣追赠官职,一般是在其生前官职基础上加赠一级官阶以表示褒奖肯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栖筠心系百姓,不畏豪族。豪门大族拦截郑国渠上游的水修建水碓,大量占有农业用水,李栖筠请求朝廷拆毁这些水碓,为老百姓谋取福利。
B.李栖筠重视教育,关心后学。在任职期间,他曾大力修建学校,鼓励学生,虚心拜有学问的人为师,这就吸引了远近不同地方的读书人来求学。
C.李栖筠文武兼通,治政有方。他为百姓修整水利,从而战胜了旱灾饥荒;在对付许杲时,既加强军备,又连施妙计,使得许部后来不战而溃散。
D.李栖筠方正刚直,处事公正。在任御史大夫的时候,虽然此时元载把持了国政,栖筠仍严查并重罚了买官卖官的徐浩、杜济、薛邕、元载等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州方清因岁凶,诱饥民为盗,积数万,阻山自防,东南厌苦。
(2)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