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古诗《新晴》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A.“青苔”、“绿树”、“南风”等意象突出了秋日初晴之后的静谧与偷悦。
B.“无人”既写出了作者独享幽静的遗憾,结构上也为下联铺垫蓄势。
C.作品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巧得趣味盎然^
D.“偷”字,可以显示南风的诙谐,仿佛有意要和老朋友开个玩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0-04 01:05: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风雨中诵潘邠老
韩㴲
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①潘邠老:宋代诗人潘大临,字邠老,以“满城风雨近重阳”闻名遐迩。后世多有借此句续诗成篇者。②韩㴲:南宋诗人,曾短期出仕,被斥后家居二十年。③吴山:在浙江杭州。④行藏: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后多指出仕及归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在重阳节前登吴山,正逢风雨,前人的诗意与自己眼前的景象恰相吻合,于是即景生情,落笔成章,虽直引前人成句入诗,但别成佳作。
B.诗歌首联既说明了节令、天气和地点,更通过满城风雨的环境烘托和独上吴山远眺大江的行为表现,突出了诗人孤独黯然、满腔忧郁的形象特征。
C.第三句写自己的晚境,老眼昏花,既然健忘到记不清行路的地步,索性不再把远近放在心上,既有岁月催人、老之将至的悲慨,又有不戚戚于此的超然。
D.第四句紧承上句,直抒胸臆,说自己虽然年老体衰,但胸怀坦荡,壮心尚存,全句展现激扬的情绪,但“任”字也流露出不能自主决定命运的无奈。
E. 颈联写自然风光每每让人诗兴大发,而眼前这派秋景,却只带给诗人无尽的痛苦感伤。两句一放一收,延续颔联的跌宕之势,颇有杜诗顿挫之风。
【小题2】此诗尾联有“言已尽而意无穷”之妙,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平嵩阁右嵩亭作   文彦博
不较平嵩与右嵩,大都亭阁画穹崇。
太行太室当前后,俱是家山入望中。
【注】①文彦博(公元1006-1097年),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进士。历官殿中侍御史、转运副使等职,出将入相五十余年,为北宋名臣。谥忠烈。②平嵩阁、右嵩亭,均为嵩山上的建筑物。③太行:山名,绵延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界的大山脉。太室:即五岳之一的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县北。东称太室,西称少室。
【小题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的前两句是说,无需将“平嵩阁”与“右嵩亭”做什么比较,因为二者都是高高耸立、几近苍穹的亭阁。
B.三四句即言诗人登亭阁之所见。在这高亭之上远望,视野为之开阔;自然风景与人文建筑浑然一体,可谓壮丽。
C.诗人站在如此险峻的亭阁上观望,传达出如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样充满豪迈气概的哲理韵味。
D.此诗想象丰富,“画”字使亭阁与苍穹融为一体,“俱是家山入望中”则是“登山则情满于山”的具体写照。
E. 本诗以生动的语言咏嵩山亭阁,大笔挥洒,气象雄阔,将诗人所思、所感尽寓其中,带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小题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