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康望湖亭
苏轼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1)本诗首联有什么作用?
(2)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
(3)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5-12-29 04:54: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鬻狱,以公少年易之。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叩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覡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馀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馀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直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馀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馀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含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货而流之,尽以其馀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以徇,其馀悉遣赴役如初。未几,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恕,故严而不残。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殿侍雷甲以兵/百馀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
B.而殿侍雷甲以兵百馀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
C.而殿侍雷甲以兵百馀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益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
D.而殿侍雷甲以兵/百馀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
【小题2】下列对原文加点词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加在已故君主尊长的名字前,表示尊敬。我国古代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说法。
B.进士第,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是古代对科举会试及第者的称呼。
C.视事,官吏就职治事,例如《后汉书·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D.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去官职。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公弼敢于破除弊习。在雩都,他禁止百姓“春斋”祭祀,拆毁不合礼制的祠堂几百个,勒令巫师成为农民,成效显著。
B.陈公弼为官严而不残。在房州,雷甲管兵不力,士兵为非作歹,陈公弼仅仅处置了为暴者,而让雷甲“自赎”。
C.陈公弼办事公平有度。在淮南时,安抚和转运使都说寿春太守王正民不尽职,而陈公弼到任后,为其正名。
D.陈公弼待人仁厚宽容。在庐州,宽容了喝醉酒进入公府房屋将要做不利之事的人,只将其流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吏曾腆侮法鬻狱,以公少年易之。
(2)士皆直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论项羽范增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此服从,中道而轼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 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骸骨:请求恩赐保全尸骨。B.恨:怨恨
C.几:事物的征兆D.矫杀:假冒君命杀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增去善矣   卒以吾郡发愤一击
B.当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臣头今与璧俱碎柱矣
C.义帝之立   以其无礼于晋,贰于楚也
D.诸侯此服从    但刘日薄西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简要概述了范增令人唏嘘的结局,然后宕开一笔,横空提出疑问:范增离开项羽是正确的选择,但应该一早离开。
B.对于范增的离开时间,作者和所有人的意见一样,认为应该在项羽杀卿子冠军时,并通过引用《易经》和《诗经》上的话论证其正确性。
C.作者以陈胜、吴广短时间发展壮大和项羽叔侄的崛起为例,论证了道义的重要性,项羽矫诏杀死卿子冠军,是谋杀义帝的先兆,这和范增的想法相违背。
D.这篇文章虽然看似通篇讨论范增的去留,但范增的去留却处处要依据项羽的所作所为,所以看似论范增,实则论项羽。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
(2)中道而轼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