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俭示康①(节选)
(宋)司马光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酸、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昔正考父餿粥②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菜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基金以俭立名以修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这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注)①康:指司马康,司马光的儿子。②正考父饘粥:正考父,春秋时期来国的大夫,孔子的远祖。髓,稠粥。粥,稀粥。A.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同年:年龄相同的人 |
B.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 干:求取 |
C.走卒类士服 类:像 |
D.子孙习其家风 习:习染 |
A.世以清白相承 臣以供养无主 |
B.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 均之二策 |
C.会数而礼勤 到则披草而坐 |
D.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 吾其还也 |
A.作者先交代了自己的家世,表明勤俭持家是他们家一贯的作风,为结尾告诫儿孙应当厉行节约以保持优良家风作铺垫。 |
B.第二段写近年来士大夫家宴客追求奢靡,物品精致重情义,如果不是这样,人们就会认为他鄙陋吝啬,所以不跟着习俗随风倒的人就没有了。 |
C.最后一段连举古人与今人多个事例,通过正反对比论证,阐明行俭和行侈其结果迥异的道理,最后以训词收束全篇。 |
D.本文虽是告诫儿子,却不一味板着严肃面孔正面训诚,而是以翔实而鲜明的事例来说理,层层推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