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 白居易(772-846)
- 《秦中吟》
- 《长恨歌》
- 《琵琶行》(并序)
- 《钱塘湖春行》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从下面选出一个从侧面描写琵琶弹奏精彩的句子。
A.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C.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D.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小题。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E. 两首词同一词调,但并非都是回忆江南春色之作,具体内容与情感不尽相同。
【小题2】刘禹锡词中“弱柳从风凝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白词开头两句直抒胸臆,接着以“忆”字统领后三句,结构井然,讲究章法。 |
B.“寻桂”“看潮”都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两句皆景中有人,情趣盎然。 |
C.刘词起笔便以春光的流逝渲染气氛,然后引出远行人感谢前来送别的人的无限深情。 |
D.刘词中独坐之愁人,与风中柳枝、带露兰草形成意境隽永的图画,构思新巧。 |
【小题2】刘禹锡词中“弱柳从风凝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小题2】“揭瓮偷尝新熟酒,开箱试着旧生衣”两句颇有生活情趣,请作简要赏析。
闲居春尽
白居易
闲泊池舟静掩扉,老身慵出客来稀,
愁因暮雨留教住,春被残莺唤遣归。
揭瓮偷尝新熟酒,开箱试着旧生衣。
冬裘夏葛相催促,垂老光阴速似飞。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闲”字,照应诗题,表现了诗人生活的恬静闲适。 |
B.“老身庸出客来稀”写诗人年事已高,没有客人来访,表现了诗人老年孤苦无依的情景。 |
C.领联中,“暮雨”一词营造出凄凉的气氛,“留教住”流露出诗人落寞、惆长的情绪。 |
D.尾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以“冬装”“夏葛”相催促写出时节更替,“似飞”则写出年老更觉光阴飞逝的心态。 |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小题2】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的一个精妙的缩本。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琶行》在写法上的不同。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月”照应了题目中的“夜”。 |
B.次句写弹筝。连用两个“自”字,写出了女子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也表现了她的处境孤单。 |
C.三、四两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含蓄蕴藉,给人以遐想。 |
D.这首诗在写景上与《琵琶行》相似,都写到了月亮,采用了“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借景物传达情思。 |
南宋的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认为《琵琶行并序》中的人物和故事全都是虚构的,白居易不过是借此来抒发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罢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下面描写乐曲演奏的语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意思是即使大弦小弦一起奏响,那听上去杂乱无章的乐音也如珠玉之声一样清脆悦耳。 |
B.“大弦”“小弦”两句既用“嘈嘈”“切切”这样的叠词摹声,又用“如急雨”“如私语”比喻,使乐曲旋律形象化。 |
C.“间关”之声,婉转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
D.“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写的是当乐曲短时休止时,另外传达出深藏心底的愁思,这无声时刻的感染力更胜过有声之乐。 |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诗中的作用是( )
A.以环境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
B.以听众的专注,衬托音乐演奏的成功。 |
C.以环境的静寂,表现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
D.渲染静寂的气氛,烘托听众凄切的情感。 |
一词多义
(1)言 ①感斯人言 ②凡六百一十六言 ③自言本是京城女
(2)为 ①因为长句 ②为君翻作《琵琶行》
(3)语 ①今夜闻君琵琶语 ②琵琶声停欲语迟
(4)命 ①遂命酒 ②命曰《琵琶行》
(5)是 ①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②自言本是京城女
(6)暂 ①凝绝不通声暂歇 ②如听仙乐耳暂明
(1)言 ①感斯人言 ②凡六百一十六言 ③自言本是京城女
(2)为 ①因为长句 ②为君翻作《琵琶行》
(3)语 ①今夜闻君琵琶语 ②琵琶声停欲语迟
(4)命 ①遂命酒 ②命曰《琵琶行》
(5)是 ①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②自言本是京城女
(6)暂 ①凝绝不通声暂歇 ②如听仙乐耳暂明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小题2】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相比,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异同?
夜闻歌者①
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注)①诗人当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当时的景色,用秋江月夜的环境来烘托故事的悲凉气氛。 |
B.三至十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了歌女悲哀的神情。她的歌唱和哭立令人伤感难受,她年轻美丽,又是那样悲哀,靠着帆樯站立,眼泪直往下掉。 |
C.最后四句,诗人想去探寻歌女悲哀的原因,可是这位年轻的歌女却守口如瓶,一言不发,让人猜疑,给人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 |
D.这首诗用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一位楚楚动人的歌女形象。诗人是冷静、纯客观地记叙,语言中没有融进多少个人的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