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 白居易(772-846)
- 《秦中吟》
- 《长恨歌》
- 《琵琶行》(并序)
- 《钱塘湖春行》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放言五首(其一)①
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②能诈圣,可知宁子③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①此诗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②臧生:指臧武仲。《论语·宪问》:“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防:武仲的封地。武仲凭借其封地来要挟鲁君。③宁子:指宁武子。《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首联以反问的句式明确有力地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
B.颔联使用典故,说明世人的可悲:他们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哪晓得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 |
C.颈联以萤火虫发光但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然呈球状但不是珍珠说明人们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
D.尾联紧承颈联,运用对比手法,将大火与萤火、明珠与露水进行对比,指出大火、明珠处境的悲哀。 |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的形象特征。
别州民
白居易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裳(注)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注)甘棠:《诗经·召南》有《甘棠》一诗赞美召伯。据说周朝召伯南巡时为了不惊扰百姓,在一甘棠树下办公。后以“甘棠”来称颂官吏的政绩。【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离任时,父老准备筵席,拦路相送。 |
B.诗歌前四句写出了百姓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诗人内心对杭州百姓的愧疚之情,可谓情真意切。 |
C.第三联描绘了因税重,贫穷的农户很多;又因干旱的田地多,农民遭遇饥荒的现实情况。 |
D.诗人临走时,还能给父老们留下在钱塘增筑的湖堤工程以救助当地的干旱灾荒,其自豪的心情表露无遗。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①。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②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霸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
B.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
C.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
D.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外面的世界再喧嚣,知心人不在,也如处于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贬官,降职) 年长色衰(姿色) |
B.予出官二年(从家里出来做官) 转徙于江湖间(辗转迁移) |
C.弦弦掩抑声声思(悲伤,哀愁) 如听仙乐耳哲明(忽然,一下子) |
D.却坐促弦弦转急(退回) 四弦一声如裂帛(同时) |
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
B.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我国中唐时期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
C.《长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两首著名长诗,在当时广为传诵,有诗为证:“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
D.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倡导“新乐府运动”,对后世影响较大。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小题2】下列对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3】对选段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文段开头对琵琶女出场前的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5】“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为什么琵琶女有如此表现?这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小题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在弹奏时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感觉 |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好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声暂歇”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
D.“曲终”“四弦”两句写音乐进入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
【小题5】“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为什么琵琶女有如此表现?这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