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 白居易(772-846)
- 《秦中吟》
- 《长恨歌》
- 《琵琶行》(并序)
- 《钱塘湖春行》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时间“八月十五日”和地点“湓亭”,点明了望月的特定环境。’ |
B.首联点题,写诗人往年八月十五日在曲江池畔参加朝廷盛会,举杯欢饮的场景。 |
C.颈联描绘了诗人多次望乡和望月的景象,使特定时间内诗人的思乡之情更为强烈。 |
D.尾句突出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人已不是昔日意气风发之人了。 |
寒食江畔
白居易
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
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闻莺树下沈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
注:白居易,太原下邽人,此时作于公元817年,诗人被贬任江州司马。【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虽题为《寒食江畔》,却没有写寒食,而是写春景中所勾起的思忆。 |
B.首联以乐景写哀请,在“草香沙暖水云晴”的大好春光里,忆起帝京之事。 |
C.颔联意思是说虽然春景依旧,景致不错,又逢节日,但是今日却没有好心情。 |
D.颈联写诗人在树下听到黄莺欢快的鸣叫,心情好转起来了,自由地在江头行走。 |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小题1】下列对两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均为七言绝句,诗歌内容都是写诗人夜宿他乡的情景,第一首诗写夜宿邯郸驿站,第二首诗写夜宿海边渔家。 |
B.“冬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代,这是一个重要节日,这样的节日而诗人白居易却羁旅在外,更显示出他对家人的思念。 |
C.第一首诗的后两句,从侧面来写“思家”,夜深时当诗人抱膝灯前,直接抒发了想到家里人应该同样还没有睡,在“说着远行人”的无限深情。至于“说”了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
D.第二首诗的首句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音节朴实流畅,形成朴实中见巧思的妙处;而“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小题1】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2】有人说,全诗“望”字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端居咏怀
白居易
贾生俟罪心相似,张翰思归事不如。斜日早知惊鵩鸟,秋风悔不忆鲈鱼。
胸襟曾贮匡时策,怀袖犹残谏猎书。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
(注)张翰:字季鹰。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遂辞官归隐。惊鵩鸟:贾谊曾作《鹏乌赋》,借与鹏鸟问答以抒发忧愤不平的情绪。 惊鹧乌指对命运的忧伤感慨。谏猎书:指汉天子迷恋游猎,司马相如劝谏狩猎的奏章。【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了贾谊和张翰的典故,与自己的境遇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的伤感之情。 |
B.颔联的“鹏鸟”“鲈鱼”两个意象分别对应了首联的前后句,续用典故,语意连贯。 |
C.颈联写诗人曾怀匡时之策,有谏君之章,欲建功立业,但实际却是待罪闲居之身。 |
D.本诗通篇重在抒情咏怀,陈述诗人自己过往的心路历程,并表达了对未来的意愿。 |
船夜援琴
[注]白居易
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
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注]援琴:弹琴。【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弹琴,诗人没有流露出自伤的情绪,而是在琴声中放飞自己的情绪。 |
B.首联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样,都善于用月光营造某种氛围。 |
C.全诗四六、八句押韵,颔联与颈联对仗工整,富有音乐美,与诗的内容和谐一致。 |
D.前四句描写场景,并反映出诗人的贫穷身世,后四句感事抒怀,升华了诗的主旨。 |
《长恨歌》
白居易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结合整首诗来看,下列解说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这一选段中,杨贵妃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其中有多处照应本选段之前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这就进一步深化和渲染了“长恨”的主题。 |
B.诗人用“揽衣推枕起徘徊”这一系列的动作,来烘托出杨贵妃乍一听到玄宗使者到来时的那种震惊、激动和惶惑的心情。 |
C.选段中“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与“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遥相呼应,直接体现了诗人对李、杨二人耽于享乐直至自尝苦果的强烈讽刺和批评。 |
D.“梨花一枝春带雨”一句用形象的比喻塑造出了杨贵妃在痛苦委屈、幽怨难抑、悲喜焦急之下泪流满面的凄美形象。 |
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军司马,以诗贺之
白居易
谁能淮上静风波,闻道河东应此科。
不独文词供奏记,定将谈笑解兵戈。
泥埋剑戟终难久,水借蛟龙可在多?
四十着绯①军司马,男儿官职未磋砣。
(注)①着绯:穿红色的官服,唐制: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门见山,交代写作缘起。“谁能”二字看似发问,实为肯定其卓越的才能。 |
B.颔联正面描写,赞美了李景俭具备“文可治世、武可定邦”的才华,充满敬佩之情。 |
C.尾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虽居低位、被贬江州,但仍思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
D.诗歌整体语言风格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真挚地表达了对友人升迁的欣喜之情。 |
A.歌咏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 |
B.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
C.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雨夜;荻花瑟瑟,魂消明月绕船时。 |
D.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