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 王维(701-761)
- 《鸟鸣涧》
- 《送元二使西安》
- 《观猎》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秋山中作
【唐】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蛩,蟋蟀。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E. 全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写景物和传情达意,如反语,用典,以动衬静,渲染,比喻等。
早秋山中作
【唐】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蛩,蟋蟀。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中“无才不敢累明时”写出诗人认为自己没有才华,就不再去拖累政治清明的时代。 |
B.颔联中作者运用“岂厌”和“却嫌”强烈地表达出不以家事自累,马上辞官归隐的愿望。 |
C.颈联描写出山野林间昆虫的声音,蟋蟀和秋蝉的凄苦音响,给人以一种空寂萧瑟的感受。 |
D.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呈现出诗人生活的山林环境。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 中
王 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 中
王 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小题1】王维《山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小题2】两首诗都写到了“叶”这一意象,试分析二者有何异同。
山 中
王 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 中
王 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小题1】王维《山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小题2】两首诗都写到了“叶”这一意象,试分析二者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泰山月夜无人声的幽寂。 |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泰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恨然吟式微②。
【注】①雉雊(gòu):野鸡鸣叫。②《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
【小题1】【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这是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偶句押韵,所押的韵是“归、扉、稀、依、微”。
【小题3】【小题4】请结合全诗赏析“即此羡闲逸,恨然吟式微”的精妙之处。
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恨然吟式微②。
【注】①雉雊(gòu):野鸡鸣叫。②《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
【小题1】【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气氛,作为全诗总背景。 |
B.第二句描绘穷巷牛羊暮归图,“穷巷”即“深巷”,“穷”字也透着宁静粗朴的况味。 |
C.三、四句写人,野老拄着拐杖倚着柴门,急切地喊着牧童的名字,以声衬寂。 |
D.五、六句视听结合,野鸡欢叫、麦苗青青、蚕眠叶稀,宁静里透着祥和,悠然中透着满足。 |
【小题3】【小题4】请结合全诗赏析“即此羡闲逸,恨然吟式微”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小题2】这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笔端下景色的移换,作者感情也随之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归嵩山作
唐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此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狭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归去的车马缓缓前进。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 |
B.颔联移情及物,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仿佛“流水”和“暮禽”也富有人的感情。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 |
C.颈联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写了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四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图画,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心境。 |
D.“迢递嵩高下”这句中“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这里运用铺陈的手法,对嵩山山势作了具体而又形象的描写,写出嵩山之巍峨。 |
E.“嵩高”,即嵩山。交待归隐的地点。“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呼应题目中的“归”字。“闭关”指闭门隐居。 |
(二)古代诗歌阅读
②野老:村野老人,此指作者自己。争席罢:指自己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争席:典出《庄子·杂篇·寓言》: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
③“海鸥”句:典出《列子·黄帝篇》: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这里借海鸥喻人事。何事:一作“何处”。
【小题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
【小题2】这首诗的颔联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赏析这一联的妙处。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①。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②,海鸥何事更相疑③。
①藜(lí):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黍(shǔ):谷物名,古时为主食。饷东菑(zī):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饷:送饭食到田头。菑: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地,此泛指农田。②野老:村野老人,此指作者自己。争席罢:指自己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争席:典出《庄子·杂篇·寓言》: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
③“海鸥”句:典出《列子·黄帝篇》: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这里借海鸥喻人事。何事:一作“何处”。
【小题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写田家生活,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特点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 |
B.前两联中,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色都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模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 |
C.颈联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写出了诗人隐逸生活的清苦孤寂,为结尾的抒情奠定了基础。 |
D.尾联用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尚未能去心机绝俗念,仍在担心被人猜忌,在享受山林之乐的同时,却也难以免除尘世的烦恼。 |
E.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深深眷爱。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①
王维
渭水自萦秦寒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②玩物华。
【注】①圣制:皇帝自己写的诗。蓬莱:即唐大明宫;兴庆:兴庆宫,唐玄宗为诸王时以旧宅 改建。阁道:这里指大明宫入曲江芙蓉因的复道。②宸游:指皇帝出游。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全诗紧扣“望”字写长安春景,取景布局阔大美好,生动展现长安兴盛时期的神采,也为繁盛时的唐朝谱写了一曲颂歌。
【小题2】本诗颈联历来为人称颂,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①
王维
渭水自萦秦寒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②玩物华。
【注】①圣制:皇帝自己写的诗。蓬莱:即唐大明宫;兴庆:兴庆宫,唐玄宗为诸王时以旧宅 改建。阁道:这里指大明宫入曲江芙蓉因的复道。②宸游:指皇帝出游。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的创作,缘于唐玄宗由阁道出游时在雨中春望赋诗,王维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欣然提笔写下此诗应和皇帝。 |
B.首联中的渭水、黄山、秦塞、汉宫,作为长安的陪衬和背景出现,意境开阔,历史色彩浓厚,时空感均因之而增强。 |
C.颔联写皇辇在架设于半空的阁道上行驶时,回看上苑春色。“花”、“柳”点出春天,但“柳"字也流露出些许不舍之情。 |
D.尾联写天子出游是趁着明媚春光来行迎春之礼,并非赏玩景物,这就把帝王的春游夸饰成顺天道之举,是歌功颂德之词。 |
【小题2】本诗颈联历来为人称颂,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①
王 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②旧绕汉宫③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注】①王维的这首七律,就是唐玄宗由阁道出游时在雨中春望赋诗的一首和作。所谓“应制”,指应皇帝之命而作。②黄山:黄麓山,在今陕西省。③汉宫即汉代黄山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此诗紧扣题目中的“春雨”二字去写,并善于取景布局,巧妙描绘,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春游图景。
【小题2】王维诗白古被人称赞为“诗中有画”,此诗描绘了几幅画面,请简要分析。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①
王 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②旧绕汉宫③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注】①王维的这首七律,就是唐玄宗由阁道出游时在雨中春望赋诗的一首和作。所谓“应制”,指应皇帝之命而作。②黄山:黄麓山,在今陕西省。③汉宫即汉代黄山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一开头就将由阁道眺望所见的形胜尽收眼底,“秦”“汉”二字使其具有浓厚的历史色彩。 |
B.第二联“千门柳”“上苑花”点明了诗歌写作的内容,也照应了标题中的“春”。 |
C.颈联虚实相生,既有所望之人间美景,也有想象中凌空飞起的宫阙,给人一种高峰突起、耳目一新之感。 |
D.尾联赞颂皇帝出行不是为了赏玩,而是顺节气行时令,关心百姓耕作,符合应制诗的特点。 |
【小题2】王维诗白古被人称赞为“诗中有画”,此诗描绘了几幅画面,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对以下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小题2】该诗首联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小题3】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表达的情感与本诗尾联表现的情感有何不同?试作比较分析。
送梓州①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
文翁③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李使君将要赴任之地,是四川少数民族聚居之地。②橦(tóng)布:橦木花织成的布, 为梓州特产。③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小题1】对以下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的一、二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如同展开一卷气势磅礴的山水画,令人为之一振,亦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 |
B.颔联两句扣紧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运用绘画入诗,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使画面富于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 |
C.第三联有极强的概括力,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诗中所写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均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 |
D.最后两句,诗人反用文翁治蜀的典故,委婉而得体,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诗歌切实而不空洞。 |
【小题3】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表达的情感与本诗尾联表现的情感有何不同?试作比较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野老歌
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两诗都写了田家生活,《渭川田家》比《野老歌》描写得更加详细,也更加真实,也更符合田园诗的特点。
【小题2】两首诗都写到了“野老”,他们的生活状态有何不同?作者想通过他们,分别传递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野老歌
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野老歌》和《渭川田家》的首联分别用“贫”“穷"字,非常精炼、准确概括当时多村贫穷的境况。 |
B.《野老歌》中谈到老农虽然在山中耕种三四亩地,但依旧生活贫困,不得不叫儿子登山采橡实充饥。 |
C.《渭川田家》围绕“归”字描绘了傍晚“牛羊归巷”“野老拄杖等候牧童”“农夫们下地归来”三幅画面。 |
D.从艺术手法上看,《野老歌》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而《渭川田家》主要是运用了白描的艺术技巧。 |
【小题2】两首诗都写到了“野老”,他们的生活状态有何不同?作者想通过他们,分别传递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