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小题1】从体裁来看,这首诗是 。【小题2】诗题为“商山早行”,诗中能表现“早”的地方有: 。
【小题3】请自选一个角度鉴赏颔联。
望蓟门
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一带。祖咏曾游宦范阳。②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燕台一去”就是“一去燕台”的倒装,这既是律诗音韵的要求,同时以“燕台”落笔,增加了诗歌的气势。 |
B.前两联用汉家大将营中喧声重叠的笳鼓声、严冬傍晚高悬的军旗来反衬军营中号令的严肃、军威的赫然。 |
C.颔联中反射着寒光的“万里”“积雪”,暗示了条件的艰苦,但读来并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反而显得异常壮伟。 |
D.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所见所闻,抒望中所感,格调髙昂,感奋人心,体现盛唐诗歌高昂雄浑、阔大恢弘的气象。 |
过贾谊旧居
戴叔伦
楚乡卑湿叹殊方,鵩赋①人非宅已荒。
谩有长书忧汉室,空将哀些吊沅湘。
雨馀古井生秋草,叶尽疏林见夕阳。
过客不须频太息,咸阳宫殿亦凄凉。
(注释)①鵩赋:贾谊谪居长沙时曾作《鵩鸟赋》。【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感叹楚乡低湿偏远,人去宅荒,表达了诗人对贾谊被贬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斯人已逝的追怀。 |
B.颔联既显示了贾谊的赤诚和才能,也突出了诗人对其才志不得伸的遗憾之情,“吊沅湘”是指贾谊曾写《吊屈原赋》来表达对屈原的凭吊。 |
C.颈联写景,在前文“宅已荒”的基础上进一步描写贾谊旧居的荒凉,感情蕴含其中。 |
D.全诗融写景、议论与抒情于一体,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对贾谊的悼念之情。 |
少年行
[唐]王昌龄
西陵①侠年少,送客短长亭。
青槐夹两路,白马如流星。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
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
(注)①西陵,因汉代帝王的陵墓多在长安西北,故有此称。相传其地多富贵游侠之徒。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古体诗“借汉写唐”,塑造了一位奔赴国难、不计功名的热血游侠少年的形象。 |
B.诗歌第一句开篇点题,“西陵”暗示少年的社会地位;“侠”表明少年具有侠义情怀。 |
C.“西陵”“单于”“井陉”“燕山”等词语的运用,使全诗呈现遒劲高古的风格特点。 |
D.第八句反用东汉窦宪追击匈奴单于到燕然山勒石记功的典故,翻出新意,饶有兴味。 |
竹林寺别友人
许浑
骚人吟罢起乡愁,暗觉年华似水流。
花满谢城伤共别,蝉鸣萧寺喜同游。
前山月落杉松晚,深夜风清枕簟秋。
明日分襟又何处,江南江北路悠悠。
【小题1】简析颔联的作用【小题2】请简要赏析颈联的写景艺术。
览卢子蒙侍御旧诗,多与微之①唱和。
感今伤昔,因赠子蒙,题于卷后
白居易
昔闻元九咏君诗,恨与卢君相识迟。
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
相看泪眼情难说,别有伤心事岂知?
闻道咸阳坟上树,已抽三丈白杨枝。
注:①微之,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元九)的字。白居易写此诗时,元稹已去世十年了。【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翻阅卢子蒙的诗集,发现不少卢与元的唱和诗作,不禁悲从中来,写下此诗。 |
B.首联叙写了多年前元稹与卢子蒙一起论诗衡文,相识恨晚的情景,其景如在昨日。 |
C.颔联写诗人此时与卢君聚首,披阅诗卷,发现很多赠元稹的诗,为下文做了铺垫。 |
D.尾联为虚写,写听说元稹坟上的白杨枝已三丈长了,宕开了诗境,与上文虚实相生。 |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这是杜甫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上元元年(760)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数量词强化了之一主旨。 |
B.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飘零憔悴。 |
C.颈联通过月夜思而不寐,白昼倦极而眠的反常生活细节描写,直接吐露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思家”与“忆弟”互文。 |
D.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来写,饱和着浓郁的诗情。 |
刘行本,沛人也。每以诵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进攻怀州。行本率吏民拒之,拜仪同,赐爵文安县子。及践祚,征拜谏议大夫。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陛下少宽假之。”上不顾。行本于是正当上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以明国法,岂得轻臣而不顾也!臣所言非私。”因置笏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雍州别驾元肇言于上曰:“有一州吏,受人馈钱三百文,依律合杖一百。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此吏故违,请加徒一年。”行本驳之曰:“律令之行,并发明诏,与民约束。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上嘉之赐绢百匹
在职数年,拜太子左庶子。时左卫率长史夏侯福为太子所昵,尝于阁内与太子戏,福大笑,声闻于外。行本时在阁下闻之,待其出,行本数之曰:“殿下宽容,赐汝颜色。汝何物小人,敢为亵慢!”因付执法者治之。数日,太子为福致请,乃释之。太子尝得良马,令福乘而观之,太子甚悦,因欲令行本复乘之。行本不从,正色而进曰:“至尊置臣于庶子之位者,欲令辅导殿下以正道,非为殿下作弄臣也。”太子惭而止。复以本官领大兴令,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由是请托路绝,法令清简,吏民怀之。未几,卒官,上甚伤惜之。及太子废,上曰:“嗟乎!若使刘行本在,勇当不及于此。”
(选自《隋书》卷六二,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上/嘉之赐绢百匹 |
B.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上嘉之/赐绢百匹 |
C.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上/嘉之赐绢百匹 |
D.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上/嘉之赐绢百匹 |
A.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后为臣子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谦辞。 |
B.不肖,可以指不才,不贤;品行不好,没有出息。后来常用此词来表示自谦。 |
C.下车,古代可以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来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
D.弄臣,中国古代称“优”,是指古代宫廷中以插科打诨来为国君消烦解闷的人。 |
A.刘行本性情刚烈,心中永记正道。夏侯福与太子在阁内嬉戏,被刘行本听到,刘行本将他交付执法者处置,因太子求情才释放。 |
B.刘行本正直敢言,遇事坚持正见。在处理一个犯错的郎中时,与国君发生龃龉,他劝之以理,谏之以行,终使皇帝改变主意。 |
C.刘行本读书刻苦,治学十分勤奋。背诵读书,聚精会神、不知疲倦,即使穿衣吃饭都缺乏的时候,也能像以往一样宴请宾朋。 |
D.刘行本深得器重,皇帝感怀不忘。后来当太子杨勇被废弃时,高祖认为如果刘行本还在人世的话,太子就不会落到如此地步。 |
(1)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陛下少宽假之。
(2)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由是请托路绝,法令清简,吏民怀之。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注:香兼,即香蒹,有淡淡清香的芦苇。【小题1】这首七言律诗对仗的共有( )。
A.一联 | B.两联 | C.三联 | D.四联 |
A.首联用高树蝉声意象,以动衬静,凸显出李将军书斋的清净和不流于俗。 |
B.“朱门”点出了李将军地位,“闲居”却写出李将军趣味与一般官宦不同。 |
C.颈联运用对比,借侍儿的拘礼和野客的不拘礼,表现出李将军的宽宏大量。 |
D.尾联直抒胸臆,读英雄传写出了李将军的英雄豪气与建功立业的决心抱负。 |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①
柳宗元
①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凌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②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使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②。既焚既酾③,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馀。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④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外。
③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⑤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④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屋漏⑥,以为二千石楷法。
注释:①韦中丞出任永州刺史,到任月余即营造新堂。落成时设宴招待官绅。时柳宗元任永州司马。韦素知柳善文,便请他为新堂作记。②蠲之浏如:蠲通涓,清洁,谓洁其浊水,使之清澈。浏如,水清澈的样子。③酾:疏导。④间厕:参加,这里是交错的意思。⑤择:应作“释”,舍弃。⑥屋漏:室内西北角地方。【小题1】本文为作者为韦使君“新堂”所作之“记”,却以议论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第③段中“见公之作,知公之志”的“志”可以简要概括为□□□□方面(四字以内)
【小题3】以下两小题,任选其一,答题时标明序号
(1)从句式的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直线句的表达效果。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②段画波浪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使君”是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文末的“二千石”本指刺史的薪俸,后用以代称刺史一级的官吏,文中指“继公之理者”。 |
B.文末打破了一般“记”文仅标明作记日期及作者姓名的常例,使结尾显得感慨良深,耐人寻味。 |
C.本文立意新颖独特,没有局限于记述新堂的题面,而是即小见大,化无为有,以新堂为媒介,借事明道,托物言理。 |
D.本文在布局章法和语言方面与杜牧的《阿房宫赋》有诸多相似之处。如都采用夹叙夹议的布局章法,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融合起来,做到景、事、情、理的和谐统一;语言上都具有“赋”体语言铺陈的特色,文气奔放,富于回旋的节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