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行本,沛人也。每以诵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进攻怀州。行本率吏民拒之,拜仪同,赐爵文安县子。及践祚,征拜谏议大夫。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陛下少宽假之。”上不顾。行本于是正当上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以明国法,岂得轻臣而不顾也!臣所言非私。”因置笏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雍州别驾元肇言于上曰:“有一州吏,受人馈钱三百文,依律合杖一百。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此吏故违,请加徒一年。”行本驳之曰:“律令之行,并发明诏,与民约束。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上嘉之赐绢百匹
在职数年,拜太子左庶子。时左卫率长史夏侯福为太子所昵,尝于阁内与太子戏,福大笑,声闻于外。行本时在阁下闻之,待其出,行本数之曰:“殿下宽容,赐汝颜色。汝何物小人,敢为亵慢!”因付执法者治之。数日,太子为福致请,乃释之。太子尝得良马,令福乘而观之,太子甚悦,因欲令行本复乘之。行本不从,正色而进曰:“至尊置臣于庶子之位者,欲令辅导殿下以正道,非为殿下作弄臣也。”太子惭而止。复以本官领大兴令,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由是请托路绝,法令清简,吏民怀之。未几,卒官,上甚伤惜之。及太子废,上曰:“嗟乎!若使刘行本在,勇当不及于此。”
(选自《隋书》卷六二,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上/嘉之赐绢百匹
B.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上嘉之/赐绢百匹
C.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上/嘉之赐绢百匹
D.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上/嘉之赐绢百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后为臣子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谦辞。
B.不肖,可以指不才,不贤;品行不好,没有出息。后来常用此词来表示自谦。
C.下车,古代可以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来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D.弄臣,中国古代称“优”,是指古代宫廷中以插科打诨来为国君消烦解闷的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行本性情刚烈,心中永记正道。夏侯福与太子在阁内嬉戏,被刘行本听到,刘行本将他交付执法者处置,因太子求情才释放。
B.刘行本正直敢言,遇事坚持正见。在处理一个犯错的郎中时,与国君发生龃龉,他劝之以理,谏之以行,终使皇帝改变主意。
C.刘行本读书刻苦,治学十分勤奋。背诵读书,聚精会神、不知疲倦,即使穿衣吃饭都缺乏的时候,也能像以往一样宴请宾朋。
D.刘行本深得器重,皇帝感怀不忘。后来当太子杨勇被废弃时,高祖认为如果刘行本还在人世的话,太子就不会落到如此地步。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陛下少宽假之。
(2)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由是请托路绝,法令清简,吏民怀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0 08:03: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元晖传

(1)元晖,字叔平,河南洛阳人也。祖深,魏恒、朔二州刺史。父翌,尚书左仆射。晖须眉如画,进止可观,颇好学,涉猎书记①。少得美名于京下,周太祖见而礼之,命与诸子游处,每同席共砚,情契甚厚。  

(2)弱冠,召补相府中兵参军,寻迁武伯下大夫。于时突厥屡为寇患,朝廷将结和亲,令晖赍②锦彩十万,使于突厥。晖说以利害,申国厚礼,可汗大悦,遣其名王随献方物。俄拜仪同三司、宾部下大夫。保定初,大家宰宇文护引为长史,会齐人来结盟好,以晖多才辩,与千乘公崔睦俱使于齐。迁振威中大夫。武帝之垮突厥后也,令晖致礼焉。加开府,转司宪大夫。及平关东,使晖安集河北,封义宁子,邑四百户。    

(3)高祖总百拼,加上开府,进爵为公。开皇初,拜都官尚书,兼领太仆。奏请决杜阳水灌三畤③原,溉舄卤④之地数千项,民赖其利。明年,转左武候将军,太仆卿如故。寻转兵部尚书,监漕渠之役。未几,坐事免。顷之,拜魏州刺史,颇有惠政。在任数年,以疾去职。岁怜,卒于京师,时年六十。上噬悼久之,救鸿护监护丧事。谧曰元。

(注释)①书记:指书籍、书犊等  ②赍:ji携带   ③畤:zhi土高出的地方。 ④岛卤:xilu盐碱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字
①周太祖见而之( ) ②晖以利害( )
【小题2】下面句子中文言句式与“少得美名于京下”相同的一项是( )
A.元晖,字叔平,河南洛阳人也B.于时突厥屡为寇患
C.晖说以利害D.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同席共砚 ,情契甚厚。    
②遣其名王随献方物。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元晖不仅长相英俊,而且行为举止也很得体。
B.因为元晖可爱又善良,所以周太祖就让他陪伴自己的儿子。
C.因为元晖多才善辩,所以周太祖经常派他出使的任务。
D.元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绩显著,颇得皇上信赖。
【小题5】请分别从文中三个段落中找出最能概括各自段落核心内容的词语填在下面空格中。(限4字内)

同类题2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卢贲子徵,涿郡范阳人也。贲略涉书记,颇解钟律。时高祖为大司武,贲知高祖为非常人,深自推结。及高祖初被顾托,群情未一,乃引贲置于左右。高祖将之东第,百官皆不知所去。高祖潜令贲部伍仗卫,因召公卿而谓曰:“欲求富贵者,当相随来。”往往偶语,欲有去就。贲严兵而至,众莫敢动。高祖至东宫,门者拒不内。贲谕之,不去,嗔目叱之,门者遂却。后进说曰:“周历已尽,天人之望实归明公,愿早应天顺民也。天与不取,反受其咎。”高祖甚然之。及受禅,命贲清宫,因典宿卫。时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岁余,贵复爵位,检校太常卿。贲上表曰:“臣闻五帝不相沿乐,三王不相袭礼,此盖随时改制,而不失雅正者也。”上竞从之,即改七悬八,以黄钟为宫。诏贲与仪同杨庆和删定周、齐音律。后迁怀州刺史,决沁水东注,名曰利民渠,又派入温县,名日温润渠,以溉舄卤,民赖其利。后数年,转齐州刺史。民饥,谷米踊贵,闲人粜而自粜之。坐是除名为民。后从幸洛阳,上从容谓贲曰:“我始为大司马时,卿以布腹心于我。卿若无过者,位与高颎齐。坐与凶人交构,由是废黜。何乃不思报效,以至于此!吾不忍杀卿,是屈法申私耳。”贲俯伏陈谢,诏复本官。后数日,对诏失旨,又自叙功绩,有怨言。上大怒。苏威进曰:“汉光武欲全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请。至尊仁育,复用此道以安之。”上曰:“然。”遂废于家,是岁卒,年五十四。

(选自《隋书·卢贲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B.时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C.时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D.时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小题2】下列对文巾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即“表字”,是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表现。
B.“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C.“黄钟”是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多为庙堂所用。后以“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D.“俯伏”即俯首伏地,就是跪下后身体向下直至头碰到地面,手前伸或者环于头前,多表示恐惧屈服或极端崇敬,是古代礼仪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贲读书不多,但是精通音律。他在担任相关职务时,上表皇帝,修订音律,将黄钟定为宫调,后来又受皇帝诏命与人删定周、齐的音律。
B.卢贲慧眼识人,助力高祖称帝。他在了解到高祖的不同寻常后,就与其深交,在高祖登基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深受高祖信任。
C.卢贲兴修水利,造福一方百姓。他虽被贬任怀州刺史,但是兴修了利民渠和温润渠,引沁水东流,灌溉盐碱土地,百姓靠此受益。
D.卢贲多次犯错,终遭皇帝弃用。他多次犯错,虽然皇帝多次宽宥他,但他自恃有功而心怀怨愤,最终被皇帝弃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至东宫,门者拒不内。贲谕之,不去,嗔目叱之,门者遂却。
(2)汉光武欲全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请。至尊仁育,复用此道以安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固其根本   根本:树根。
B.人君神器之重 当:充当。
C.永保无疆之休:美好。
D.能终者盖寡  克:能够。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流远者,必浚其泉源 夫晋,何厌
B.根不固求木之长 则噪相逐
C.而况明哲乎 予之及死者,不知其几矣
D.则思无怒而滥刑 不赂者赂者丧
【小题3】下列句子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B.阙秦以晋,惟君图之
C.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
【小题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开篇以常见之物设喻,阐明治国之道,对唐太宗奢靡生活进行了委婉讽谏。
B.魏徵认为要保守天下,须“竭诚以待下”,忌“纵情以傲物”,为写“十思”铺垫。
C.魏徵从生活到政治、从个人欲望到品德修养劝谏太宗“十思”,其核心为正己安人。
D.本文多用骈偶句,铿锵成韵,一气呵成,气势雄健而有力,辞工文畅,振聋发聩。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方,京兆长安人也。性刚决,有胆气。仕周承御上士,寻以战功拜上仪同。高祖为丞相,方从韦孝宽破尉迟迥于相州,以功加开府,赐爵河阴县,邑八百户。大定元年二月,高祖受禅,进爵为公。仁寿中,会交州俚人李佛子作乱,据越王故城。左仆射杨素言方有将帅之略,荐之,上于是诏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统二十七营而进。方法令严肃,军容齐整,有犯禁者,造次斩之。然仁而爱士,有疾病者,亲自抚养。长史敬德亮从军至尹州,疾甚,不能进,留之州馆。分别之际,方哀其危笃,流涕呜咽,感动行路。其有威惠如此,论者称为良将。至都隆岭,遇贼二千余人来犯官军,方遣营主宋纂、何贵、严愿等击破之。进兵临佛子,先令人谕以祸福,佛子惧而降,送于京师。其有桀黠者,恐于后为乱,皆斩之。寻授欢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经略林邑。方遣钦州刺史宁长真、欢州刺史李晕、上开府秦雄以步骑万出越常,方亲率大军舟师趣比景。高祖崩,炀帝即位,大业元年正月,军至海口。林邑王梵志遣兵守险,方击走之。三月,师次阇黎江,贼据南岸立栅,方盛陈旗帜,击金鼓,贼惧而溃。既渡江行三十里贼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创却蹂其阵贼军溃不可收俘馘万计。于是济区粟,度六里,进至大缘江,贼据险为栅,又击破之。四月,师至林邑国都。林邑王梵志弃城奔海,方刻石纪功而还。 道远无辍,士卒脚肿,死者十四五。方在道遇患而卒,帝甚伤惜之,乃下诏,赠上柱国、卢国公。
(选自《隋书·刘方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渡江/行三十里/贼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创/却蹂其阵贼/军溃不可收/俘馘万计
B.既渡江/行三十里/贼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创/却蹂其阵/贼军溃不可收/俘馘万计
C.既渡江/行三十里/贼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创/却蹂其阵/贼军溃不可收/俘馘万计
D.既渡江/行三十里/贼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创/却蹂其阵/贼军溃不可/收俘馘万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侯,古代爵位之一,古代爵位可分为公、侯、伯、子、男。
B.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接受旧帝让给的帝位。后世常有权臣以禅让之名来夺取皇权。
C.仆射,官名。秦开始设置,以善射者掌事,故称仆射。“仆射”这一官名一直沿用到清末。
D.上柱国,古代官职。起源于春秋时期,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唐以后逐渐成为功勋的荣誉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方刚毅果断,得以军功封爵。高祖时刘方南征交州,对待敌人或招降或斩杀,在平定李佛子和林邑国国王叛乱后,被朝廷追赠封为卢国公。
B.刘方军纪严明,带兵有威有恩。刘方军令严明,军容齐整,有违犯军令的人必被斩首;同时又对士卒仁慈爱护,士兵患有病他也亲自抚慰关照。
C.刘方方略得当,能以晓谕降敌。隋军至都隆岭,遇贼兵来犯,刘方遣将击破,大军逼近李佛子大营时,先派人向李佛子陈述利害,致其恐惧投降。
D.刘方林邑征战,士卒伤亡巨大。刘方南征林邑,异常艰苦,终刻石纪功而返,但由于长途跋涉,连日行军,士兵脚都走坏,死去的人达十之四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分别之际,方哀其危笃,流涕呜咽,感动行路。
(2)师次阇黎江,贼据南岸立栅,方盛陈旗帜,击金鼓,贼惧而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秦昭王问孙卿子曰:“儒无益人之国?”孙卿子曰:“儒者法先王,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明于持社稷之大义。势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隐于穷阎漏屋,人莫不贵之,道诚存也。仲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罔不分,有亲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儒之为人下如是矣。”

王曰:“然则其为人上何如?”孙卿曰:“其为人上也,广大矣!志意定乎内,礼节修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形乎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此君义伸乎人矣,通四海,则天下应之如讙,是何也?则贵名白而天下治也。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谓也。夫其为人下也如彼,其为人上也如此,何谓其无益于人之国也?”昭王曰:“善!”

若夫论德定次,量能而授官,使贤不肖皆得其位,能不能皆得其官;万物得宜,事变得应,言必当理,事必务,君子之所长也。

(取材于《群书治要·儒效》)

(二)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焉。鲁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取材于《孔子家语》)

(注释)①孙卿子:荀子。②朝饮其羊:卖羊前先让羊喝饱水以增加重量 ③罔不分:捕来的鱼虾或猎物不按出力多少分配。 ④讙:喧哗。⑤白:显赫。⑥不封:不建高大的坟墓。⑦厥:它们的。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者法先王,礼义 隆:尊崇
B.言必当理,事必务 当:担任
C.制为养生送死之节:制度
D.而西方之诸侯焉 则:效法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儒无益人之国    通四海
B.明于持社稷之大义 若夫论德定次
C.隐于穷阎漏屋    天下可乎
D.通达属莫不从服  此谓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
谨慎地做臣子,并使他们的君主尊贵
B.其为人上也,广大矣
儒者居高位时,作用就更大了
C.远者竭蹶而趋之
远方之人不辞辛劳地投奔他
D.能不能皆得其官
是否都能够得到他们的官职
【小题4】请用斜线(/)给《孔子家语》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小题5】作者为什么认为儒者可以为人师?根据《群书治要·儒效》第二段内容概括作答。
【小题6】仿照下列语段中句①的形式,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群书治要·儒效》中的很多观点能够在《孔子家语》中得到印证,如:①孔子在做中都宰时依据人们能力的强弱分配不同的职位,可以证明儒者能够“量能而授官”;②_________;③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