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A.第一首诗,首句点明送别地,次句宕开一笔,从巴蜀一下子掷向塞北,三句点明送别的具体地点和分手时间,尾句从正面着笔,表明有人因离群而啜泣。
B.“飞月向南端”主要是诗人主观上的感觉,作者连续运用衬托笔法,以“飞月”形容时光飞逝,以时光飞逝暗示话别之久,以话别之久点出友情之深。
C.两诗都点到月,而且点明是秋夜,加之王勃一度远游四川,诗中又有点“巴南水”,可以断定这是中秋前后作者客居四川时写的送别诗。
D.通观两首诗,前一首诗是为后一首诗作铺垫,精彩全在后四句,诗人在后四句中从心理活动描写发展到对客观事物的描摹,笔法精妙。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 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小题1】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一大早沿着小溪而行,沿路两旁桃花盛开,花瓣上挂满露珠,小溪流水淙淙,与狗吠之声,响成一片,形成了一幅别有情趣的图画。
B.“野竹分青霭”的“分”字,表面是写野竹参天,把空中的青色云气隔开,实则是说翠竹参 天,与青色的云气相接,浑为一体,形成天竹一色的奇景。
C.“飞泉挂碧峰”一句,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具有引人入胜,令人流连忘返的艺术魅力。
D.本诗构思精巧,内容曲折有致,题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句中无一字说道士,无一 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
【小题2】赏析这首诗的颔联。
【小题3】说说诗中诗人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贞观初,太宗谓萧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多斜,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矢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 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比来惟觉 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 何烦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治国与养病无异也。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今天下安危,系之于 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 安,可极言无隐。倘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治国之大害也。”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书》云:‘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 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天下,内外 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 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贞观十九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古来帝王,骄矜而取败者,不可胜数。朕恐怀骄 矜,恒自押折,日旰而食,坐以待晨。每思臣下有谠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如此,庶几于时康道泰尔。”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政体第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惟觉阿旨顺情 比:近来
B.病人觉愈,弥须护 将:护理
C.既不见,所以至于灭亡  过:错误
D.皆为居安忘危,处忘乱  治:治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今天下安危,系于朕 ②臣壮也,犹不如人
B.①皆蔽其耳目     ②窃大王不取也
C.①莫天下无事     ②勇气闻于诸侯
D.①有道则人推为主 ②拔剑撞破之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贞观,是唐太宗时期的年号。年号发起于中国古代新君即位时为了区别上一任君主,新 君重新计算在位年数之制。从秦始皇时开始使用,在年数之前加上有纪念意义的名号,是 为中国古代年号之始。
B.擢,本义是抽引,拉拔。在古代,擢还可以表示选拔、提升官职的意思。升、拔、迁、 拜、放、徙,也都有提升官职的含义。
C.侍臣是指侍奉帝王的廷臣。作为皇帝侍卫官代称,还有中郎、郎中、侍郎、提辖、判官 等。
D.《书》,即为《尚书》。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 害政教得失焉
B.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 害政教得失焉
C.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 害政教得失焉
D.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 害政教得失焉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以自以为得“良弓”实际都不是“良材”设喻,由此领悟到自己虽然取得了天下,却并 不全都明白天下事务。
B.太宗对机要部门逢迎苟且的现状很不满,要求臣下大胆指出朝廷政令中的疏漏,但不 能在私下里妄议朝政。
C.太宗认为治理国家务必小心谨慎,尤其天下刚刚安定如大病初愈,一不小心必然败 亡。 故而即使有条件休养他也不去享受。
D.太宗总结历代兴替教训,深知君主闭塞视听则必将因无道而遭百姓抛弃,他居安思危的做法得到了魏征的肯定。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
(2)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阔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

祖 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蓟门:在今北京西南,盛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增加全诗的气势。客是诗人自称,游目纵观,不禁激情满怀。
B.汉军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显示出汉将军营中的轻敌和松懈,让人不禁惊讶,忧心忡忡。
C.颔联和颈联描绘出一幅边塞特有的壮丽景象: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充满阳刚之美。
D.诗歌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
【小题2】《汇编唐诗十集》评价此诗“调高语壮,是盛唐最上格”,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上述评价的理解。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皆难得之才也。”珣转主簿。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从温讨袁真,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谢安既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时人希安意,乃出珣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王国宝自媚于会稽,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尚书令。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珣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恭乃止。四年,以疾解职。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王献之,曰:“吾欲哭谢公。”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

(《晋书·王珣传》,有删节)

(注)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指一个人年少时即有作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B.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C.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D.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B.杖节:指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于四方,给予旄节以为凭信。
C.晏驾:晏,迟;驾,皇帝车驾;晏驾原指宫车迟出,这里隐讳地说帝王不上早朝。
D.小字:古人的“小字”,就是乳名,比较著名的如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珣年少得志,为桓温所赏识。王珣年青时与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属吏,桓温对二人敬重有加,认为两人是难得的人才,将来会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B.王珣富有才学,为文颇有造诣。皇帝特别委任王珣为尚书令,王珣梦见有人把如椽大笔交予他,他以为这是有大手笔之事的预兆,后王珣之梦果应验。
C.王珣不计前隙,深切表达哀情。虽然王谢二家有前怨,但在谢安去世时,王珣表达了想去为谢安哭灵的意愿,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但王珣坚持己见。
D.王珣德能兼备,因时不能尽才。王珣精通经史,拥有众人认可的风流之美,可惜他遭逢艰难的时势,经历坎坷,迫于嫌隙诽谤,未能充分发挥才能。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出珣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
(2)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类,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通连,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镉体,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橡,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废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圈。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矩,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摽掠皆出于此乎
B.千万人心也    蚓无爪牙
C.多周身之帛缕  游是乎始
D.不敢言敢怒    小学大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一旦不能有
B.瓦缝参差
C.日益骄固
D.可怜焦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翻译,全对的一项是(   )
①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②戍卒叫,函谷举
A.①一个个钉头突出,比粮仓里的谷粒还要多
②守边的士卒振臂一呼,函谷关举兵而响应
B.①一个个钉头突出,比田野里的谷粒还要多
②守边的士卒振臂一呼,函谷关顿时被攻破
C.①一个个钉头突出,比粮仓里的谷粒还要多
②守边的士卒振臂一呼,函谷关顿时被攻破
D.①一个个钉头突出,比田野里的谷粒还要多
②守边的士卒振臂一呼,函谷关举兵而响应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六组排比兼有对比,既是“秦爱纷奢”的具体化描写,又隐含秦的奢华是建立在对百姓的剥削之上的内涵,反映了秦的残暴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B.“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认为秦末的农民起义是导致强秦统治走向土崩瓦解的根本原因,体现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C.“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文章通过极力铺排、渲染秦奢靡的行为来蓄势,为下文议论秦亡的教训作了有力的铺垫。
D.本文借古讽今,讽谏唐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实行仁政,戒奢爱人,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视野阔大,警戒唐朝之后的统治者勿蹈覆辙。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阿房宫赋》的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钛,用之如泥沙?使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栋,多于机上之工女:行头磷磷,多于在质之乘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续;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养;管张呕亚,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及率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爱纷奢,人亦其家 念:顾念
B.使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大 负:承担
C.使六国各其人,则足以拒秦 爱:吝惜
D.则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
【小题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D.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别房太尉墓

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释:①蜀中战乱平息后,杜甫将从这首诗写蜀中战乱平息后,杜甫将从阆州回成都时,凭吊故人之墓,做此诗。房太尉:房琯,唐玄宗时任宰相。②谢傅:晋代名将谢安。他在苻坚率百万大军征讨时,还在于谢玄下围棋,从容击退了敌兵。徐君:典出《说苑》,“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遂解剑系其冢树而去。”
【小题1】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这首诗的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驻马”二字表现作者在故友墓前流连盘桓,不忍离去。
B.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悲恸,令人倍觉寂寥哀伤。
C.作者将房琯誉为“谢傅”“徐君”,也折射出诗人内心对国事的忧虑和叹息。
D.整首诗阴郁深沉的氛围,也折射出内心对国家的忧虑和叹息。
【小题3】“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一句情景交融,请加以赏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菊

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小题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作者白居易,是唐朝著名诗人,曾倡导“新乐府运动”,诗歌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B.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可以以物喻人,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此诗可理解为自况言志的诗。
C.诗歌首句交代了菊花所处环境——一夜清寒,瓦着新霜,营造了清冷的意境,暗示了对菊花的同情。
D.最后一句中“金粟”指菊花的花蕊。早晨花蕊初开即菊花初绽,给人清丽美好的印象。
【小题2】诗人在咏菊时,还选取了哪些相关的植物意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凸显菊花?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留赠偃师主人

许浑

孤城漏未残,徒侣拂征鞍。

洛北去游远,淮南归梦阑。

晓灯回壁暗,晴雪卷帘寒。

强尽主人酒,出门行路难。

[注]①偃师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区。②许浑,祖籍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晚年寓居润州(今江苏丹阳)。③徒侣:同伴;朋辈。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的“留赠”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留别”两字表达的意思相同。
B.“孤城”表现了偃师主人的孤独心情,首联第二句表达了同伴对诗人的不舍之情。
C.颔联是虚写,诗人想象此次远游,越行越远,而诗人的归乡之思也越来越强烈。
D.颈联是实写,第一句写室内情景,第二句写室外雪景,以景物衬托诗人的心情。
【小题2】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