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金陵晚望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陵晚望》描写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种沧桑之感涌上心头。 |
B.《金陵晚望》采用拟人、反衬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金陵古城的景象并抒发唐朝因衰败而伤心之情。 |
C.《金陵图》在否定了“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后,举出一个例证“六朝金陵图”,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 |
D.两首诗都是怀古咏史诗,不仅创作背景相同,而且取材也相同;从创作时间上看,高诗应早于韦诗。 |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唐)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注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清弋江村去舒州的必经之处。【小题1】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景,巧妙地交代送别的时节,渲染送别的氛围。 |
B.颈联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虽春风得意但难掩惆怅之情。 |
C.尾联“寂寥”一次直接抒发作者惜别之情,照应题目。 |
D.诗中明快之景与惆怅之情构成“乐景衬哀情”的效果。 |
画记
[唐]韩愈
杂古今人物小画共一卷:骑而立者五人,骑而被甲戴兵立者十人,一人骑执大旗前立,骑而被甲戴兵行且下牵者十人,骑且负者二人,骑执器者二人,骑拥田犬者一人,骑而牵者二人,骑而驱者三人,执羁靮立者二人,骑而下倚马臂隼而立者一人,骑而驱涉者二人,徒而驱牧者二人,坐而指使者一人,甲胄手弓矢斧钺植者七人,甲胄执帜植者十人,负者七人,偃寢休者二人,甲胄坐睡者一人,方涉者一人,坐而脱足者一人,寒附火者一人,杂执器物役者八人,奉壶矢者一人,舍而具食者十有一人,挹且注者四人,牛牵者二人,驴驱者四人,一人杖而负者,妇人以孺子载而可见者六人,载而上下者三人,孺子戏者九人。凡人之事三十有二,为人大小百二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
马大者九匹。于马之中,又有上者、下者、行者、牵者、涉者、陆者、翘者、顾者、鸣者、寝者、讹者、立者、人立者、龁者、饮者、溲者、陟者、降者、痒磨树者、嘘者、嗅者、喜而相戏者、怒而蹄啮者、秣者、骑者、骤者、走者、载服物者、载狐兔者:凡马之事二十有七,为马大小八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
牛大小十一头。橐驼三头,驴如橐驼之数而加其一焉。隼一,犬、羊、狐、兔、麋、鹿共三十。旃车三两。杂兵器、弓矢、旌旗、刀剑、矛楣、弓服、矢房、甲胄之属,瓶、盂、簦、笠、筐、釜、饮食服用之器,壶矢博弈之具,二百五十有一。皆曲极其妙。
贞元甲戌年,余在京师,甚无事,同居有独孤声申叔者,始得此画,而与余弹棋,余幸胜而获焉。意甚惜之,以为非一工人之所能运思,盖集众工人之所长耳,虽百金不愿易也。明年出京师,至河阳,与二三客论画品格,因出而观之。座有赵侍御者,君子人也,见之戚然,若有感然。少而进曰:“噫!余之手摹也,亡之且二十年矣。余少时,常有志乎兹事,得国本,绝人事而摹得之,鐽闽中而丧焉。居闲处独,时往来余怀也,以其始为之劳而夙之笃也。今虽遇之,力不能为已,且命工人存其大都焉。”余既甚爱之,又感赵君之事,因以赠之,而记其人物之形状与数,而时观之,以自释焉。
(评论)
“凡一文必分几节,但一节须只叙一事只用一意前节不可侵后节后节不可缠前节侵则僭缠则扰;及几节并合,又须前后贯穿彼此互应前节必和此节而有终后节必连彼节而有始。”
(《韩文论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骑而被甲戴兵立者十人被:同“披”,穿着 |
B.骑而下倚马臂隼而立者一人臂:在手臂上 |
C.舍而具食者十有一人 具:准备 |
D.以其始为之劳而夙好之笃也夙:平素 |
A.而莫有同者焉 古之圣人者,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
B.壶矢博弈之具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C.至河阳,与二三客论画品格,因出而观之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
D.以其始为之劳 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 |
A.釜:是古代炊具,类似锅,成语破釜沉舟中的“釜”,就是此意;“釜”还是古代容量单位,六斗四升为一“釜”。 |
B.贞元甲戌:贞元是皇帝年号,甲戌是以干支纪年。 |
C.独孤生申叔:复姓独孤,名申叔,字子重,生是对未仕青年男子的尊称。古人名与字互有关联,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有协同关系。 |
D.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有道德的人。文中的赵侍御就是个有道德的人。 |
A.凡一文必分几节,但一节须只叙一事\只用一意\前节不可侵后节\后节不可缠前节\侵则僭\缠则扰;及几节并合,又须前后贯穿\彼此互应\前节必和此节而有终\后节必连彼节而有始。 |
B.凡一文必分几节,但一节须只叙\一事只用一意\前节不可侵后节\后节不可缠\前节侵则僭\缠则扰;及几节并合,又须前后贯穿彼此\互应前节\必和此节而有终\后节必连彼节而有始。 |
C.凡一文必分几节,但一节须只叙\—事只用一意\前节不可侵后节\后节不可缠\前节侵则僭\缠则扰:及几节并合,又须前后贯穿\彼此互应\前节必和此节而有终\后节必连彼节而有始。 |
D.凡一文必分几节,但一节须只叙一事\只用一意\前节不可侵后节\后节不可缠前节\侵则僭\缠则扰;及几节并合,又须前后贯穿彼此\互应前节\必和此节而有终\后节必连彼节而有始。 |
A.本文首段以“……而……者几人”句式为主,对男女老少各色人物连同其活动动作以及具体人数细加描写,画面感十足。 |
B.第二、三段描绘马匹及剩余的其他事物。以马的活动动作为叙述重点,动感十足;其他事物诸如牛驼驴隼、犬羊狐兔麋鹿,旃车兵器、饮食服用之器、壶矢博弈之具等等一应俱全。 |
C.前三段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由人及物再及物品,其行文错落有致,层次感分明,从简到繁,由粗到细,动而至静。 |
D.第四段叙事抒情,简述画作的由来,既有对画的珍视,又有对画的不舍,寄寓了事业上的失落感,又有失去至亲的失落感。 |
(1)甲胄执帜植者十人,负者七人,偃寝休者二人。
(2)牛牵者二人,驴驱者四人,一人杖而负者,妇人以孺子载而可见者六人。
(3)余之手摹也,亡之且二十年矣。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呜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A.这是一首夏夜乘凉怀念友人的诗,作者怀念的这位朋友姓辛,在兄弟中排行老大。
B.开头两句夜晚降临,“忽”“渐”二字将日与月交替,黑夜与白天的承接,一慢一快,写得十分传神。
C.“散发”“卧闲敞”写尽隐者闲适,潇洒甚至颓放之态,“闲敞”的描写尤其新奇。
D.夏夜的景色幽静,清风明月,良辰美景,正应弹琴助兴,杈可借以慰藉,但却无人可陪诗人欣赏。
(2)从炼字的角度,鉴赏“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3)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①(节选)
杜甫
障子松林静香买,凭轩忽若无丹青。
阴崖却承霜雪干,偃盖反走虬龙形。
老夫平生好奇古,对此兴与精灵聚。
已知仙客意相亲,更觉良工心独苦。
松下丈人巾腰同,偶坐似是商山翁②。
怅望聊歌紫芝曲,时危惨澹来悲风。
注释:①尊师:对道士的尊称。障:通“幛”,即画幛,有似于画屏的装饰品。本诗作于乾元元年,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商山翁:“商山四皓”,秦末汉初的隐士,汉惠帝靠他们辅佐而帝位稳固。【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直接描写诗人看画障时的感受,画障中的松林宁静幽深如同真的一样。 |
B.第四句诗中,“虬龙形”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描绘了松树枝干虬曲缠绕的形貌特征。 |
C.五至八句由绘景转入抒情,诗人由赏画而引发审美感悟,体会到了画师的良苦匠心。 |
D.九、十两句巧妙化用“商山四皓”的典故,体现“杜诗”反映时事的“诗史”特征。 |
何充,字次道,庐江灊人,魏光禄大夫祯之曾孙也。祖恽,豫州刺史。父睿,安丰太守。充风韵淹雅,文义见称。初辟大将军王敦掾,转主簿。敦兄含时为庐江郡,贪污狼藉,敦尝于座中称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充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傍人皆为之不安,充晏然自若。由是忤敦,左迁东海王文学,寻属敦败,累迁中书侍郎。
充即王导妻之姊子,充妻,明穆皇后之妹也,故少与导善,早历显官。尝诣导,导以麈尾反指床呼充共坐,曰:“此是君坐也。”导缮扬州解会,顾而言曰:“正为次道耳。”明帝亦友昵之。
成帝即位,迁给事黄门侍郎。苏峻作乱,京都倾覆,导从驾在石头,充东奔义军。其后导奔白石,充亦得还。贼平,封都乡侯,拜散骑常侍,出为东阳太守,仍除建威将军、会稽内史。在郡甚有德政,荐征士虞喜,拔郡人谢奉、魏顗等以为佐吏。后以墓被发去郡。诏征侍中,不拜。改葬毕,除建威将军、丹阳尹。王导、庾亮并言于帝曰:“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为老臣之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由是加吏部尚书,进号冠军将军,又领会稽王师。及导薨,转护军将军,与中书监庾冰参录尚书事。诏充、冰各以甲杖五十人至止车门。寻迁尚书令,加左将军。充以内外统任,宜相纠正,若使事综一人,于课对为嫌,乃上疏固让。许之。徙中书令加散骑常侍领军如故又领州大中正以州有先达宿德固让不拜。
建元初,出为骠骑将军、都督徐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假节,领徐州刺史,镇京口,以避诸庾。顷之,庾翼将北伐,庾冰出镇江州,充入朝,言于帝曰:“臣冰舅氏之重,宜居宰相,不应远出。”朝议不从。于是征充入为都督扬、豫、徐州之琅邪诸军事、假节,领扬州刺史,将军如故。先是,翼悉发江、荆二州编户奴以充兵役,士庶嗷然。充复欲发扬州奴以均其谤。后以中兴时已发三吴,今不宜复发而止。
充居宰相,虽无澄正改革之能,而强力有器局,临朝正色,以社稷为己任,凡所选用,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谈者以此重之。然所昵庸杂,信任不得其人,而性好释典,崇修佛寺,供给沙门以百数,糜费巨亿而不吝也。亲友至于贫乏,无所施遗,以此获讥于世。
永和二年卒,时年五十五,赠司空,谥曰文穆。
(节选自《晋书·何充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徙中书令/加散骑常侍领军/如故/又领州大中正/以州有先达宿德之人/固让不拜/ |
B.徙中书令/加散骑常侍/领军如故/又领州大中正/以州有先达宿德之人/固让不拜/ |
C.徙中书令/加散骑常侍领军/如故/又领州大中正/以州有先达宿德之人固让/不拜/ |
D.徙中书令/加散骑常侍/领军如故/又领州大中正/以州有先达宿德之人固让/不拜/ |
A.征士,文中指不就朝廷征辟之士人。魏晋时期征辟制并未完全废除。 |
B.士庶,“士”古指读书人;“庶”普通百姓。也可泛指人民、百姓。 |
C.社稷,土神、火神的总称。古代君主祭社稷,后用“社稷”代表国家。 |
D.谥,即谥号,是对死去的君臣等人,按其事迹给予的或褒或贬的称号。 |
A.何充出身门阀,为人儒雅正直。他祖父辈都是魏晋时高官,母亲妻子皆出身豪门;王敦谬赞其兄,身为下属的他毫不留情地揭穿谎言。 |
B.何充器量端正.颇得众臣之心。王导、庾亮都极力向皇上推荐他,认为他坚持操守.将来必定能够总领朝臣,成为老臣的副手。 |
C.何充官至宰相,深受人们尊重。他临朝庄重,具有改革的才能,以国家为己任,选用官员,都以功臣为先,丝毫不讲私恩,受到人们的尊重。 |
D.何充酷爱佛教,却对亲友吝啬。他供养的和尚数以百计,浪费数亿而不吝惜;然而亲戚朋友贫困,却没有任何施舍馈赠,世人颇有微词。 |
(1)苏峻作乱,京都倾覆,导从驾在石头,充东奔义军。
(2)充以内外统任,宜相纠正。若使事综一人,于课对为嫌,乃上疏固让。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欢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晓汲清湘燃楚竹”,本就是汲湘江水,烧山中枯竹,而写成“清湘”“楚竹”,可见环境幽静,背景广阔,给人超凡脱俗的感受。 |
B.“欲乃一声山水绿”,耳闻划船的声响,眼见一片绿水青山,写出了清寥而带神秘色彩的境界,这情景使人怡悦,略带奇趣。 |
C.“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两句说明渔舟行进速度之快,渔翁在云缠雾绕中划船飘飞而去。 |
D.从诗句中即可大致推断出此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之时,诗歌语言明白晓畅,在写自然景物的同时,寓含情意,诗中渔翁亦可看作自况。 |
春雪
韩愈
片片驱鸿急,纷纷逐吹斜。
到江还作水,著树渐成花。
越喜飞排瘴,胡愁厚盖砂。
兼云封洞口,助月照天涯。
暝见迷巢鸟,朝逢失辙车。
呈丰尽相贺,宁止力耕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下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中“驱”“逐”两字让人感受到春风吹拂,春雪漫天飞舞的景象。 |
B.“越喜飞排瘴,胡愁厚盖砂”通过对比,表现了这场春雪的范围之广。 |
C.“暝见迷巢鸟,朝逢失辙车”从正面表现了春雪下得久、下得大。 |
D.结尾写农人因春雪带来丰收的希望而相互庆贺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农人的关心。 |
昭明太子统,字德施,高祖长子也。太子生而聪睿,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时俗稍奢,太子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十四年正月朔旦,帝临轩,冠太子于太极殿。七年十一月,母丁贵嫔有疾,太子还永福省,朝夕侍疾,衣不解带。及薨,步从丧还宫,至殡,水浆不入口,每哭辄恸绝。太子自加元服,高祖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及巧妄皆即就辨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平断法狱,多所全宥,天下皆称仁。性宽和容众,喜愠不形于色。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恒自讨论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闲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中大通二年春,诏遣前交州刺史王弁假节,发吴郡、吴兴、义兴三郡民丁就役。太子上疏曰:“今征戍未归,强丁疏少,此虽小举,窃恐难合。吏一呼门,动为民蠹。又出丁之处,远近不一,比得齐集,已妨蚕农。去年称为丰岁,公私未能足食;如复今兹失业,虑恐为弊更深。且草窃多伺候民间虚实,实善人从役,则抄盗弥增。吴兴未受其益,内地已罹其弊。不审可得权停此功,待优实以不?”高祖优诏以喻焉。太子孝谨天至,每入朝,未五鼓便守城门开。东宫虽燕居内殿,一坐一起,恒向西南面台。宿被召当入,危坐达旦。中大通三年四月乙巳,薨,时年三十一。谥曰昭明。朝野惋愕,京师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四方氓庶,及疆徽之民,闻丧皆恸哭。
(节选自《梁书·萧统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巧妄皆即就辩/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 |
B.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巧妄/皆即就辩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 |
C.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巧妄皆即就辩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 |
D.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巧妄/皆即就辩/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 |
A.祖道 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文中的“祖道”就是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
B.朔旦 在中国古代,一月内的某些天有特定的称呼,如农历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朔是农历每月最后一日。文中指月末的早晨。 |
C.加元服 颜师古注:“元,首也。冠者,首之所著,故曰元服。”古称行冠礼为加元服,是古代男子成年开始戴冠的仪式。 |
D.乙巳 干支纪日是指用干支记录日序。同纪年法一样,60日一循环,对于核查史实所发生的准确时间有重要价值。 |
A.萧统出身显赫,却对父母非常孝顺。母亲病时,他朝夕侍疾,饮食俱废;燕居内殿,对父亲恭敬有加。 |
B.萧统生性聪慧,记忆惊人;酷爱文学,招纳有才学的人。他常常研读经典,与人商讨古今学问。 |
C.萧统严于律己,同情百姓。面对奢靡的社会风气,他衣食简朴;担忧百姓徭役繁重,他极力劝阻发丁。 |
D.萧统性情宽厚仁爱。面对官员的错误和在审理案件时,他都能指出其正误,赦免或从宽处理官员。 |
(1)时俗稍奢,太子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见文中划线处)
(2)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出自《王好战,请以战喻》》
春夕旅怀
崔 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功成之后携西施归隐之处。这里指崔涂的家乡富春江一带。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起笔写景,春水远流,春花凋谢,可谓是春光易逝,岁月无情。诗人把春光拟人化,一个“送”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情怀。 |
B.颔联巧写梦境,境深情切。由于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回万里之外的家园,看到月光如水,听到子规啼鸣,欢乐且短暂。 |
C.颈联中,“动”是“动乱不安”之意,道出作者家信断绝的原因。“唯”是“单单”“只是”之意,突出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深。 |
D.诗歌用“流水”“落花”“东风”“蝴蝶”“子规”等意象来营造意境,用“家万里”“故园书”“归”等字眼来传达游子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