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欢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晓汲清湘燃楚竹”,本就是汲湘江水,烧山中枯竹,而写成“清湘”“楚竹”,可见环境幽静,背景广阔,给人超凡脱俗的感受。
B.“欲乃一声山水绿”,耳闻划船的声响,眼见一片绿水青山,写出了清寥而带神秘色彩的境界,这情景使人怡悦,略带奇趣。
C.“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两句说明渔舟行进速度之快,渔翁在云缠雾绕中划船飘飞而去。
D.从诗句中即可大致推断出此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之时,诗歌语言明白晓畅,在写自然景物的同时,寓含情意,诗中渔翁亦可看作自况。
【小题2】诗人在《江雪》中有名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请简析这两句与本诗所含感情的同异之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8-10 03:44: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
日与其上高山(______)  外与天(______)  不知日入(______)
【小题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句读之不知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凌万顷之茫然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同类题2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惴慄其隙也,则施施(yíyí)面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山水之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榛莽,焚茅夜,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遯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shāng)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永州八记》)

(简注)①僇(lù)人:同“戮人”,即有罪的人。当时作者因王叔文案而被贬官到永州,故以此自称。②惴慄:害怕得发抖。柳宗元被贬官后,继续受到守旧派的攻击,所以他在永州一直惶恐不安,害怕遭受到更大的迫害。③袵席:席子,坐席。④岈然:凸起的样子。洼然:低陷,凹下的样子。⑤若垤(dié):好像小土堆。⑥攒:簇聚。蹙:压缩。⑦遯隐:隐藏。遯,同“遁”,逃道。⑧培:小山丘,小土堆。⑨颢气;“颢”同“灏”,浩。⑩万化:自然万物。冥合:暗合,自然吻合,浑然一体。⑪志:通“誌”,记。⑫元和四年:元和是唐宪宗的年号,元和四年即公元809年。
(阅读指要)

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文章记述了作者登临西山所见的广阔宏伟境界,以及贬官后忧惧心情借此而淡化的精神感受。作者在写西山美景之前,先写他自以为已经占有永州所有的美好山水。这样写,主要是用来显示西山的奇丽独特。作者还有意突出西山之“怪特”、“不与培为类”的品性,显然是为暗喻他那耻与肖小为伍而卓然独立的高洁品德。作者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感情与山水描写结合起来,通过对幽丽清奇的山光水色的精心描绘,暗写出自己长期遭受迫害的满腔幽愤。本篇描摹真切,寓情于景,笔力矫拔,是山水游记的佳作。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居是州,惴慄(______)   (2)得而起,起而归(______)
(3)榛莽,焚茅茷(______)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之”与“皆在袵席下”句中“之”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为凡是州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B.其高下势,岈然洼然,若峌若穴
C.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
D.故为文以志
【小题3】文中有些句子最后的字词与下一个句子开头的字词相同,例如:“幽泉怪石,无远不则披草而坐”,“倾壶而则更相枕以而梦”;“觉而而归”等等。上述句子系动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
【小题4】末段中写酒醉的一笔,点出了文题中的________字。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自余为人,居是州,恒惴栗 僇:通“戮”,刑辱的意思
B.外与天际  际:边际
C.引满酌 觞:酒杯
D.梦亦同趣 趣:通“趋”,往,赴。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其隙也,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于其身也,耻师焉
B.醉则更相枕卧,卧而梦 木欣欣向荣
C.以为凡是州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师道不复可知矣
D.日与徒上高山,入深林 惑而不从师,为惑也终不解也
【小题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柳宗元与山水的相遇,多少有点偶然、被动与无奈。 。           。 最后,山水与人合二为一,并且化为山水之文。
①与此相应,山水也走进了他的文章之中  ②不过,或许是永州山水的深情呼唤   ③他不是自愿来到这里,而是被无可抗拒的力量抛掷到这里   ④或许是自己的突然感悟   ⑤当他来到这块荒蛮瘴疠的土地时,心中的消沉郁闷可想而知   ⑥总之,柳宗元终于在山水中找到了自己的新的生存天地
A.③⑤②④⑥①B.③②⑤⑥①④C.⑤④①③②⑥D.⑤①⑥④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