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①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①丘二十二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一作“邱二十二员外”。【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点明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而这“秋夜”之景与“怀君”之情,正好彼此衬映。 |
B.次句承接自然,全不着力,紧扣上句。“散步”与“秋夜”相照应,“凉天”与“怀君”相吻合。 |
C.第三句明写景,暗写人。松子落曜山幽,唯有未眠人能感知。写景一衬,末句便有了情味。 |
D.整首诗不以强烈的语言打动读者,淡淡着墨,语浅情深,言简意长,使人感到韵味悠永。 |
送邢桂州①
王维
饶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杨龄。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明珠归合浦②,应逐使臣星③。
送人游塞
王建
初晴天堕丝,晚色上春枝。
城下路分处,边头人去时。
停车数行日,劝酒问回期。
亦是茫茫客,还从此别离。
(注释)①邢桂州:指邢济,作者友人。②“明珠归合浦”:典出《后汉书》,大意是:原来的官员贪婪,明珠就迁徙到交趾,孟尝到官后,革易前赭,离开的明珠就都回归了。③使臣星:用了《后汉书》的典故,这里用来指邢济。【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邢桂州》先写送别的热烈场景,然后“下”字写出友人乘风泛波,远去洞庭湖的情景。 |
B.《送邢桂州》颔联中暗红的色调与浩渺的湖海、扬帆的航船构成一幅宏阔壮美的画面。 |
C.《送人游塞》起笔诗人借雨丝,创设了一种凄迷、朦胧的意境,并以此来衬托离愁别绪。 |
D.《送人游塞》颔联写了与朋友分别的地点,以及朋友即将赴往的地方,照应了诗的题目。 |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鸸②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甕子口以南称南湖。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②鸸:一种鸟。这首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A.诗成珠玉在挥毫 朝罢香烟携满袖 |
B.朝罢香烟携满袖 珠玉成诗在挥毫 |
C.朝罢香烟携满袖 诗成珠玉在挥毫 |
D.珠玉成诗在挥毫 朝罢香烟携满袖 |
天津桥①春望
(晚唐)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②花。
(注)①天津桥:是洛水上的一座浮桥,在今河南洛阳西南。②上阳:上阳宫,唐高宗时建造,在洛阳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桥附近。【小题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小题2】本诗一、二句在写景上有何特点?请从艺术技巧的角度简要分析。
秋兴八首(其四)①
杜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②。
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注)①本诗作于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②广德年间,吐蕃入侵,一度占领长安。【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把长安政局比喻成棋局,写时局动荡,政权争夺,比喻贴切而形象。 |
B.颔联、颈联写的都是在夔州“闻道”的国事,具体写了“似弈棋”的内容。 |
C.颈联写的是虽战事频繁,但“关山金鼓震”,说明军中士气高昂,将士决心要歼灭来犯之敌。 |
D.“鱼龙寂寞秋江冷”句,借景抒情,清冷秋江也暗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及处境。 |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料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小题1】下列对第一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紧扣标题,点明时间、地点及客中过节的事件,暗含了“思家”之意。 |
B.第二句具体描写过节情景,“抱膝”“影伴身”突出孤寂,思家之情溢于言表。 |
C.三、四两句回忆自己与家里人团聚的画面,家人在说着客居在外的远行之人。 |
D.本诗写诗人的思家之情,真挚动人,语言质朴率真,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
A.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把对方思念自己和自己思念对方的感情真挚地表达出来,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跃然纸上。 |
B.第二句,巴山之夜,秋雨交织,涨满池塘。“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融情于景,非常自然地表现出诗人的愁思涨满怀。 |
C.三四两句,“何当”(何时能)这个词从“君问”而来,“共剪”“却话”是由眼前的孤独激发出的对未来团聚欢乐的憧憬,以将来的乐反衬今夜的别离之苦。 |
D.本诗语言华美秾丽,构思缜密,既有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全诗情致深蕴,有一种缠绵顿挫之美。 |
登楼①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②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③。
注:①写作此诗时,杜甫客居蜀地,唐代宗李豫重用宦官,朝廷内忧外患,日益衰败。②后主:指蜀汉刘禅,他宠信宦官,致使蜀汉灭亡。③《梁甫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躬耕陇亩,喜欢诵读这首乐府诗。【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之际,流离他乡的诗人登上高楼,繁花触目,黯然心伤。 |
B.颔联描述锦江流水挟着春色奔来天地之间,古今世势像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 |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诗人明言大唐气运久远,告诫寇盗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
D.尾联写诗人想到后主学诸葛亮吟诵《梁甫吟》并被后人祭祀之事,不禁感慨万分。 |
A.首联先用正衬手法写花伤客心,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 |
B.本诗工于炼字,如第五句的“终”,有“终于”“始终”等意,含庆幸、祝愿等情感。 |
C.全诗写诗人登楼俯仰远眺,并联想到古今变化,使时空交织,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 |
D.全诗即景抒怀,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沉郁顿挫。 |
A.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东汉·曹操《短歌行》) |
B.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唐·李商隐《马嵬》) |
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宋·李清照《声声慢》) |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周馥,字祖宣。少与友人成公简齐名,俱起家为诸王文学,累迁司徒左西属。司徒王浑表“馥理识清正,兼有才干,请补尚书郎”。许之。稍迁司徒左长史、吏部郎,选举精密,论望益美。转御史中丞、侍中,拜徐州刺史,加冠军将军、假节。征为廷尉。
惠帝幸邺,成都王颖以馥守河南尹。陈眕、上官巳等奉清河王覃为太子,加馥卫将军、录尚书,馥辞不受。覃令馥与上官巳合军, 馥认巳小人纵暴,终为国贼,乃共司隶满奋等谋共除之。谋泄,为巳所袭,奋被害,馥走得免。及巳为张方所败,召馥还摄河南尹。暨东海王越迎大驾,以馥为中领军,未就,迁司隶校尉,加散骑常侍、假节,都督诸军事于渑池。帝还宫,出为平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代刘准为镇东将军,讨陈敏,灭之,以功封永宁伯。
馥自经世故每欲维正朝廷忠情恳至以东海王越不尽臣节每言论厉然越深惮之。馥睹群贼孔炽,洛阳孤危,乃建策迎天子迁都寿春。永嘉四年,与长史吴思、司马殷识上书曰:“虽圣上神聪,元辅贤明,居俭守约,用保宗庙,未若相土迁宅,以享永柞。”
越与苟睎不协,馥不先白于越,而直上书,越大怒。先是,越召馥及淮南太守裴硕,馥不肯行,而令硕率兵先进。硕貳于馥,乃举兵称馥擅命,已奉越密旨图馥,遂袭之,为馥所败。硕退保东城,求救于元帝。帝遣扬威将军甘卓、建威将军郭逸攻馥于寿春。安丰太守孙惠帅众应之,使谢摛为檄。摛,馥之故将也。馥见檄,流涕曰:“必谢摛之辞。“摛闻之,遂毁草。旬日而馥众溃,奔于项,为新蔡王确所拘,忧愤发病卒。
(节选自(晋书),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馥自经世故/每欲维正朝廷/忠情恳至以东海/王越不尽臣节/每言论厉然/越深惮之 |
B.馥自经世/故每欲维正朝廷忠情/恳至以东海王越/不尽臣节每言论厉然/越深惮之 |
C.馥自经世故/每欲维正朝廷/忠情恳至/以东海王越不尽臣节/每言论厉然/越深惮之 |
D.馥自经世/故每欲维正朝廷忠情/恳至以东海王越/不尽臣节每言论厉/然越深惮之 |
A.“起家”意思较多,在“白手起家”中指“创立事业”,在“布衣起家”中指“出身”,而文中的“起家”则指“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 |
B.“补”指官有缺位,选员补充空缺官职。表授予官职的词语还有“征、辟、拜、选、除、荐、擢”等 |
C.“檄”,古代文体。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谕和责备。 |
D.“卒”,大夫死称“卒”,与之相近的字有“崩、薨、不禄、死”等。“崩”是古人对帝王之死的描述,诸侯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称“薨” |
A.周馥才华横溢,名声美好。他起家于诸王文学,受到司徒王浑的赏识,后任部郎,选举精密,声望显著,后转为御史中丞等官。 |
B.周馥清正刚正,忠于朝廷。上官已等人谋反,他拒绝接受官职。后东海王司马越任命他为中领军,他也没有上任。 |
C.周馥心系国家,战功卓若。他曾与人合谋除掉上官巳,但计划失败。上官巳败后,他被召为河南尹;为镇东将军时,讨伐陈敏有功,被封为永宁伯。 |
D.周馥直言进谏,不畏权贵。他严厉批评司马越违背臣子礼节;他看到贼子猖狂,担优洛阳陷入孤危之中,建议迁都寿春,因此惹怒了司马越。 |
(1)章令与上官已合军,馥以巳小人纵暴,终为国贼,乃共司求满奋等谋共除之。
(2)项貳于馥,乃举兵称馥擅命,已奉越密旨图馥,遂袭之,为馥所败。
别睢阳故人
张谓
少小客游梁,依然似故乡。
城池经战阵,人物恨存亡。
夏雨桑条绿,秋风麦穗黄。
有书无寄处,相送一沾裳。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作者从小客居游历梁地,由于时间很长,作者感觉这里就是自己的故乡了。 |
B.颔联写作者居住的地方由于经历了长年战乱,城池破败,过去的人和事已然不在。 |
C.颈联写夏日经雨桑条焕发了新绿,在秋风中麦子已成熟,体现了时序光阴的更替。 |
D.尾联写作者有家书不知道寄到哪里去,主要是因为朋友要走,自己无人可以托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