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对雪(唐)杜甫

北雪犯长沙,胡云冷万家。随风且间叶,带雨不成花。

金错囊徒罄,银壶酒易赊。无人竭浮蚁,有待至昏鸦

(注)①浮蚁:指酒
【小题1】下列关于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北雪”、“胡云”是因北方多雪,长沙属南方,偶有雪。
B.颔联写雪随风而飞,间有未落之叶,在雨雪之中诗人不能赏花.
C.“金错囊徒罄”句写作者已经囊中羞涩,已经没有买酒的钱了。
D.“银壶酒易赊”是诗家常用语,藏一字于其中,“易”实“不易.
【小题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清新自然B.雄起瑰丽C.高亢豪放D.沉郁顿挫
【小题3】结合全诗赏析画线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2-20 08:47: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崔氏东山草堂

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注释:①东山:即玉山,又名蓝田山。崔氏草堂与王维的蓝田辋川别业邻近。②白鸦谷、青泥坊:地名,皆位于蓝田。③王给事:指王维。此时王维在朝中任给事中之职,而其辋川别业“柴门空闭”。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汝”指“崔氏”,本诗是诗人到崔氏东山草堂做客而作。
B.作者在山中偶闻钟磬之声,日落时分望见暮归的渔樵,宁静祥和。
C.颈联写山中日常餐食难以下咽,以此反映出隐居生活的简朴粗陋。
D.前三联从所闻、所见、所食等多角度写山中生活,尾联发出感慨。
【小题2】“有时自发钟磬响”一句,通过钟磬之声写出了宁静的氛围。下列句子中对钟声的描写没有体现宁静氛围的一项是
A.疏钟清月殿,幽梵静花台。(储光羲《苑外至龙兴院作》)
B.楼影挂斜阳,钟声出深竹。(于石《宿栖真院》)
C.落日钟声鸣远树,半空塔影倒寒汀。(林票《题西湖山岩二首》)
D.斗转星移天渐晓。蓦然听得鹈鹕叫。山寺钟声人浩浩。(净端《渔家傲》)
【小题3】杜诗中“柴门空闭锁松筠”一句和朱庆馀《归故园》中“柴门无事日常关”一句都写到了“柴门关闭”。结合诗句内容,简析两诗中这一描写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竹径有时风为扫,柴门无事日常关。于焉已是忘机地,何用将金别买山。

(朱庆馀《归故园》)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 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 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 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
B.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变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上句扣竹,下句扣月。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象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这已经是深夜了。
C.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是也是深夜的景色: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
D.前六句展现了诗人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的形象。
【小题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文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我们从这幅“秋夜图”中,还是看到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由诗人的不能酣眠,我们能够看到他的疲倦。
B.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他是为自己的身世遭际而忧心。这一夜他思考着千桩万桩事,“万事”不顺,难免清夜难眠。
C.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逝去。“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D.诗人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人会联想到诗人思绪的广阔和遥远;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侍御四十韵》)的孤寂心情。
【小题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夜”,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鲜明地流露出来。
B.这首诗的构思布局精巧玲珑。全诗起承转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写景,由远及近,由粗转细,用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画面变幻多姿,情采步步诱人。
C.诗的首联“竹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统领下两联所写之景。因为无“竹”,“重露”就无处“成涓滴”;无“野”,飞萤之火、水鸟之声的出现,就不知从何而来。由“竹”、“野”二字,可见诗人炼字之精,构思布局之细。
D.此诗结尾由写景转入抒情,骤看殊觉突然,细看似断实联,外断内联,总结了全篇所写之景,点明了题意,使全诗在结处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焕发出异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