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小题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从春风着笔,紧扣诗题,“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 |
B.颔联写归途遥远,在梦中都不知何日能到,然而又有几人能回乡呢?既有伤感、无奈,又聊以自慰。 |
C.颈联写川原纵横交错,远至天边;宫殿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的写景,壮观中隐含衰飒之意。 |
D.尾联正如沈德潜所评“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点明主题,表现了一种感伤却又不失希望的心态。 |
E.诗人感时伤怀,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表达情感细腻委婉。 |
秋 尽
杜 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照料,自己寄身家外的状态。 |
B.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
C.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
D.本诗通过叙写经历和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并多用典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此诗作于苏轼任杭州知府时,刘景文当时任两浙兵马都监,苏轼很看重他,曾称他为“慷慨奇士”。【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诗中的第二句写诗人“遥看”“草色”有,逼近去看“却无”,流露出诗人的失落之情。 |
B.韩诗后两句属议论语旬,诗人认为早春的景物之美食胜晚春满城烟柳的景色。 |
C.苏诗的第一、二句两句写夏荷残败、秋菊的衰残,是为了衬托橙橘的岁寒不凋之心。 |
D.苏诗的的最后一句赞颂了初冬时节依然生机盡然的橙和橘,并赋之以坚贞品格。 |
利州南渡
温庭筠(唐)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江景,并交代了行程的时间和地点:日暮时江边渡口。 |
B.颔联由近而远,由岸上而江中,写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 |
C.颈联“数丛沙草群鸥散”所展示的画面与李清照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相类似;“万顷江田一鹭飞”则与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神韵同出。 |
D.尾联诗人触景兴感,萌生遐思,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情愫。 |
乐运字承业,南阳淯阳人。运少好学,涉猎经史。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传》。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为露门学士。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武帝尝幸同州,召运赴行在所。既至,谓曰:“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曰:“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运上疏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先王制礼,安可诬之。”书奏,帝不纳。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运乃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帝大怒,将戮之。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翌日,帝颇感悟,召运谓之曰:“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乃赐御食以赏之。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兽口。
内史郑译尝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及隋文帝为丞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州滍阳令。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令。频历二县,并有声绩。运常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曰《谏苑》。奏上之,隋文帝览而嘉焉。
(选自《北史·乐运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
B.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
C.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
D.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
A.“字”,是古人入学时取的,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也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
B.“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文中指的就是皇帝到同州。 |
C.“疏”,在文中指古代一种重要文体,用于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疏”还可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
D.“公”,是爵位名,我国古代爵位一般分为五等,“公”居首位,其余依次是“侯”“伯”“子”“男”。 |
A.乐运顾念亲属,以孝闻名。他以做雇工的方式积累财物,救助陷入困境中的亲属;他尽心侍奉母亲和寡嫂,事迹被写进《孝义传》。 |
B.乐运敢于打击权贵,深得皇帝信任。他在担任万年县丞时,抑制、打击豪门大族,受到武帝嘉奖,令他奏报不利于时政的大小事。 |
C.乐运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他上疏反对皇帝不按先王礼仪服丧的做法;他带着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谏,陈述皇帝的八大过失。 |
D.乐运夙有大志,但仕途坎坷。他从小立志做一名谏官,然而他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未能如愿,最后只好奉皇帝的命令编纂《谏苑》。 |
(1)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
(2)内史郑译尝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小题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A.首联写田家生活,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特点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 |
B.前两联中,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色都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模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 |
C.颈联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写出了诗人隐逸生活的清苦孤寂,为结尾的抒情奠定了基础。 |
D.尾联用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尚未能去心机绝俗念,仍在担心被人猜忌,在享受山林之乐的同时,却也难以免除尘世的烦恼。 |
E.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深深眷爱。 |
咏竹
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①泪,羞入上宫琴②。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①湘妃: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②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竹生”句既描述了竹恶劣的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竹不图安逸、不慕奢华的品性。 |
B.“梢云”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的情状,为下文写“高节”做铺垫。 |
C.“耻染”句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 |
D.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寄寓了作者的独特情怀。 |
E.末句“吐龙吟”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像龙飞冲天一样,大展宏图的远大抱负。 |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同情百姓之情。 |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
C.“炉存火似红”中的“似红”写出有炉而火不旺,火苗不起,只有一片红光。背后隐言困城无酒,求碳也稀的困窘境地。 |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愁苦无奈、牵挂亲人、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
送綦毋潜①落第还乡
王维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注]①綦毋潜,綦毋为复姓,潜为名,字孝通,荆南人,王维好友。【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中的第一句写出了作者在长安道上摆好酒席为朋友送行的场景。 |
B.诗中的“同心”即志同道合的朋友,足见诗人对好友的深情厚意 |
C.“拂荆扉”实写好友已经回到了家里,把自家的木门扣开的情景。 |
D.作者感伤于好友的落第,并且为好友此后的前程感到担忧和无奈。 |
E.作者劝慰好友:他落第只是时机不当,切莫以为赏识他的人稀少。 |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一日江楼坐翠微①。
信宿②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③抗疏功名薄,刘向④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翠微:青翠的山。②信宿:连宿两夜。③汉元帝初,匡衡数上疏陈便宜,迁光禄大夫、太子少傅。④汉宣帝令刘向讲论五经于石渠,成帝即位,诏向领校五经秘书。【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兴八首》为组诗,是诗人流寓夔州时所作。“秋兴”,就是因秋景感物抒怀。 |
B.本诗由夔州清晨的景致入笔,自述心事,表达了诗人对自身遭遇的感慨。 |
C.颈联用典,诗人借匡衡、刘向的事迹,抒写功名无望、心愿落空的苦闷。 |
D.尾联既表现诗人对“同学”地位和生活的欣慰,也表现诗人自伤自怜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