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A.传神地写出琵琶女羞涩的神态。 |
B.写琵琶女端庄自重,不肯轻易接客。 |
C.准确地写出琵琶女身世变化后内心的犹豫和被邀出场后的神态。 |
D.写琵琶女深夜与陌生人相见后心怀畏惧,被迫演奏时的拘束神态。 |
秦州杂诗(其四)①
杜甫
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
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
抱叶寒蝉静,归来独鸟迟。
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
(注释)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避乱到秦州(今甘肃天水),秦州边郡也不太平,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即写沿边之地鼓角声起,然后进一步点明鼓角齐发的原因,在于天色将晚。 |
B.颔联紧承首句,上写鼓声沉重震地而来,下写角声响彻云霄鼓角之声催人奋发。 |
C.尾联中的“一概”犹言一律,“万方声一概”意为处处都是鼓角之声。 |
D.全诗由鼓角入手,最后又重新回落到鼓角声上,形成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
与人论谏书
[唐]杜牧
①某疏愚怠惰,不识机括,独好读书,读之多矣。每见君臣治乱之间,兴亡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则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自秦汉以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是以每于本事之上,尤增饰之。
②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慎勿食。果食之,必死。”乙必曰:“我食之久矣。汝谓我死,必倍食之。”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此乃常人之情,世多然也。是以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
③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上不说。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上曰:“晓人不当如是邪?”乃从桥。
④今人平居无事,朋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减)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A.夫 B.然 C.则 D.故
(2)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谏者为了斗气,常夸大君王的错误。
B.谏者为了斗气,常变本加厉地进谏。
C.君王为了斗气,常夸大自己的本事。
D.君王为了斗气,常变本加厉地去做。
(3)对第②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扣住“常人之情”的“常”进行举例论证,事例典型。
B.以虚构的生活对话,类比臣子的谏诤之道,论证严谨。
C.运用对比,鲜明地突出了谏言夸大而不合常理的危害。
D.借助引用,证明因劝告进谏而招麻烦的情况比比皆是。
(4)第④段的论述在第③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
(5)杜牧的文章以富有气势著称,请以第①段为例加以赏析。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①。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注)淑气:和暖的天气;黄鸟:即黄莺。蘋:一种多年生水草。
(1)对这首诗所属类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酬和诗 B.怀古诗 C.五律诗 D.近体诗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精巧生动 B.质朴平易 C.委婉含蓄 D.典雅庄重
(3)王夫之认为,画线部分没有融情入景。你是否认同这一看法?请结合全诗具体内容作分析。
闲望
吴融①
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
蛱蝶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翅暖沙。
闲下新居成别业②,江南旧隐是谁家。
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
(注)①吴融:浙江绍兴人,此诗作于诗人求仕长安时期。②别业:相对于本宅而言,亦称别墅,别馆。【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点五点”、“一枝两枝”,语言清丽典雅,朗朗上口,颇具音律复叠之美。 |
B.颔联动静结合,以“狂飞”写峡蝶之爱芳草;又用“稳睡”言鸳鸯之适意。 |
C.前四句总写闲望所见,四组画面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一幅工细优美的图景。 |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结构和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有相似之处。 |
夏侯亶字世龙,车骑将军详长子也。齐初,起家奉朝请。齐永元末,夏侯详为西中郎南康王司马,随府镇荆州,直留都下,为东昏听政主帅,及崔慧景作乱,直以捍御功,除骁骑将军。及梁武起兵,详与长史萧颖胄协同,密遣迎亶,亶乃赍宣德皇后令,令南康王纂承大统。建邺平,以宜为尚书吏部郎,俄迁侍中,奉玺于帝。天监六年,累迁南郡太守。父忧解职,居丧尽礼,庐于墓侧,遗财悉推诸弟。八年,起为司州刺史,领安陆太守。服阕,袭封丰城县公。居州甚有威惠,为边人悦月。历都官尚书,迁给事中、右卫将军。累迁吴兴太守。在郡复有惠政,吏人图其像,立碑颂美焉。普通五年,为中护军。六年,大举北侵,先遣豫州刺史裴邃帅谯州刺史湛僧智等自南道攻寿阳,未克而邃卒,乃加亶使持节代邃,与魏将河间王琛、临淮王或等相拒,频战克捷。寻有密敕,班师合肥,以休士马,须堰成复进。七年夏,淮堰水盛,寿阳城将没,武帝复遣北道军元树帅彭宝孙、陈庆之等稍进。亶帅湛僧智、鱼弘、张澄等通清流涧,将入淮、肥。魏军夹肥筑城,出亶后。宜与僧智还袭,破之。进攻黎浆,贞威将军韦放自北道会焉。两军既合,所向皆降,凡降城五十二,获男女口七万五千人,米二十万石。寿春久罹兵荒,百姓多流散,亶轻刑薄赋,务农省役,顷之人户充复。卒于州镇。帝闻之,即日素服举哀,赠车骑将军,谥曰襄。州人夏侯简等表请为亶立碑置祠,诏许之。亶美风仪,宽厚有器量涉猎文史辨给能专对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堕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晚年颇好音乐,有妓妾十数人,并无被服姿容。子谊袭封丰城县公。
(节选自《南史·夏侯亶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宽厚有器量/涉猎文史辨/给能专对/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 |
B.宽厚有器量/涉猎文史/辨给能专对/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 |
C.宽厚有器量/涉猎文史/辨给能专对/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 |
D.宽厚有器量/涉猎文史辨/给能专对/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 |
A.服阕,守丧期满除服。按古礼,官员守丧期间绝不可外出做官,只有期满除服方可。 |
B.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凡使臣持节,就代表着皇帝的亲临。 |
C.“石”,在古代是一种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也是一种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
D.谥,即谥号,古人死后后人依其生前行迹所立之称号,有“官谥”和“私谥”之分。 |
A.夏侯亶能文能武,功绩显赫。崔慧景作乱时,有捍卫抵御之功:攻打北魏时,屡战屡胜。治理时,轻刑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 |
B.夏侯亶审时度势,安国定邦。他先后在齐东昏侯、南康王和梁武帝时期为官。他看清形势,顺应时局,拥戴三位皇帝顺利登基。 |
C.夏侯亶才能卓著,受人敬重。卒于州镇后,皇帝当天就素服举哀:州人上表请求为他立碑设置祠堂,以表达对他的敬重与感激。 |
D.夏侯亶看淡财利,拒绝奢靡。他在州郡为官时,不置产业,吃穿够用就行;晚年颇好音乐,那些妓妾都没有用华丽的衣服打扮。 |
(1)父忧解职,居丧尽礼,庐于墓侧,遗财悉推诸弟。
(2)寻有密敕,班师合肥,以休士马,须堰成复进。
赋得临池竹应制
虞世南
葱翠梢云质,垂彩映清池。波泛含风影,流摇防露枝。
龙鳞漾嶰谷,凤翅拂涟漪。欲识凌冬性,唯有岁寒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色青翠葱茏,竹梢摩云,这样既点明竹子的色彩,又自然突出竹子的高度。 |
B.从池中看到了天上的彩虹倒映水中,这是以彩虹衬托竹子,更显竹的风采。 |
C.轻风吹,摇动的竹影巧妙地与池中清波相融合,写出了竹影与清波的动态美。 |
D.这首诗前六句的中心都是写竹,但第五、六句由竹子本身而想象到了龙凤。 |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选出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其中“柏森森”三个字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
B.颔联两句“景语含情,情语寓景”,有如特写镜头,由远写到近,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 |
C.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
D.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里的“英雄”不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铺垫,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 |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乌,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
B.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 |
C.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张的心理。 |
D.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
E.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 |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诗人梦游天姥,写看到山上的奇异景色后,又写洞天中的仙人聚会,有什么作用?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幽静的湖月到壮观的海日,从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恐战栗的深林层巅,再到色彩缤纷的神话世界,使诗人苦闷的灵魂得到真正的解放。 |
B.写神仙世界的景色壮丽,人物非凡,惊心炫目,光耀夺人,令人迷离恍惚,惊心动魄,从而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C.以天姥洞天的神仙世界,隐喻长安城里的贵族乐园,以神仙世界的难以久留,曲折反映了作者在京城受权贵的排挤,在天上也不得安宁。 |
D.写洞天世界日月灿烂,仙人盛会雍容和睦,意在反衬现实的黑暗,诗人一心遨游仙境,正是表现诗人自己的偾世嫉俗,对丑恶现实的憎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