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此诗作于苏轼任杭州知府时,刘景文当时任两浙兵马都监,苏轼很看重他,曾称他为“慷慨奇士”。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诗中的第二句写诗人“遥看”“草色”有,逼近去看“却无”,流露出诗人的失落之情。
B.韩诗后两句属议论语旬,诗人认为早春的景物之美食胜晚春满城烟柳的景色。
C.苏诗的第一、二句两句写夏荷残败、秋菊的衰残,是为了衬托橙橘的岁寒不凋之心。
D.苏诗的的最后一句赞颂了初冬时节依然生机盡然的橙和橘,并赋之以坚贞品格。
【小题2】韩诗第三、四句与苏诗第一、二句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5-10 09:05: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圣人也亦远矣,而。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能也(游水)  其圣人也亦之矣(低于)
B.而者彰(清楚)  士大夫之(类)
C.而学于师(以……为耻)   而江河(横渡〉
D.吾尝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今之众人(许多人)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人  欲人无惑也难矣
B.非能水也,绝江河  小学大遗
C.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可怪也欤
D.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
【小题3】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小题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小题5】用“/”给下面划线的句子断句。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各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一项是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小题2】下列选项中相关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韩愈是唐古文运动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句读,古人指文辞体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C.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与庄子并称老庄,道教创始人,被尊为道教始祖。
D.六艺经传是指六经的经文。其中六经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主要围绕什么是师、为什么要从师以及从什么样的师这一逻辑顺序来阐释的。
B.文章第二段采用对比论证方法,集中批评了“今人”耻于从师的习俗,情感鲜明且强烈。
C.韩愈在阐述“师”与“道”之间的关系时,明确表达了“道”是“师”存在的必要条件。
D.在“耻学于师”的时俗背景下,韩愈作《师说》的主要目的在于劝诫时人要尊师爱学。
【小题4】把文章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讳辩

韩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注律:这里指《礼记》。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可以不避讳其中的一个字;即下文所说的“二名律”。‚不讳嫌名:谓臣子避讳君父的名讳时,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郑玄在注释《礼记》“礼不讳嫌名”时说:“嫌名,谓声音相近,若禹与雨,邱与丘也。”即下文所说的“嫌名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贺进士 举:参加……的考试
B.劝之举者为非    非:错误
C.子与贺得罪    且:将
D.之于律 质:质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与贺争名者毁  不知日
B.考之经 师不必贤弟子
C.听不察也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
D.讳亲之名 耻学于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谥号等不能直接写出或说出,必须用其他字来代替,如汉高祖名邦,改“邦”为“国”,唐太宗名世民,改“世”为“代”,改“民”为“人”。
B.当时有人反对李贺参加进士科考试,其原因便是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谐音,触犯了嫌名律。
C.韩愈鼓励李贺去参加进士科考试,而被人指责,他不敢反对避讳,只能巧妙地引用经典和法律依据,找出矛盾,从而反对将避讳搞得过滥。
D.那些反对李贺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不去学习周公、孔子的品德却避讳父母的姓名。韩愈认为这些人糊涂,并且认为他们的反对没有任何依据。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士 君 子 言 语 行 事 宜 何 所 法 守 也 今 考 之 于 经 质 之 于 律 稽 之 以 国 家 之 典 贺 举 进 士 为 可 邪 为 不 可 邪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