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这首诗揭露了唐末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的名句“____,____”一脉相承。
【小题2】请赏析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雪诗
唐·张孜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
到处爇①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②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注:①爇(ruò):烧;②蘸甲:古人饮宴,酒要斟满,举杯喝酒时,指甲能沾到酒,这里的“蘸甲”指斟满酒。【小题1】这首诗揭露了唐末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的名句“____,____”一脉相承。
【小题2】请赏析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晚年四处漂泊、年迈病苦、久客孤愁。他的晚期诗作《登高》对这种生活状态作了生动而准确概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要效仿先贤、献身正道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谏后主,也是劝谏后人不要看轻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1)杜甫晚年四处漂泊、年迈病苦、久客孤愁。他的晚期诗作《登高》对这种生活状态作了生动而准确概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要效仿先贤、献身正道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谏后主,也是劝谏后人不要看轻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溪上遇雨 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E. 诗人通过“坐看”“忽惊”动作神态的变化,写出了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意料的特点。
【小题2】请赏析一二句中“衔”和“喷”字的表达效果。
溪上遇雨 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我”坐在溪边,看到前山乌云骤雨,而自己所在处阳光灿烂。 |
B.第三句中的“我”大吃一惊,因为滚滚乌云挟带着骤雨,已泻到自己头上。 |
C.第四句写天色渐晚,再加上前山黑云笼罩,人们无奈只好点起火把照明。 |
D.这首诗生动写出了夏雨来速疾、来势猛、雨脚不定的特点,富有生活情趣。 |
【小题2】请赏析一二句中“衔”和“喷”字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 4 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 4 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
D.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有评论赞誉这首诗的颔联“景中有情,万古奇警”。请你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对此进行简要赏析。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的状态,而是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 |
B.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 |
C.“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虽然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家乡,但是思家、忆弟之情有所舒缓。 |
D.尾联照应首联,虽写“栖息一枝安”,但仍然是为辗转流离苦闷。诗人当时境遇凄凉,十年漂泊辗转,诗风沉郁。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王维
寒更传晓箭①,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②。
(注)①箭:这里指古代计时的漏壶中所用之箭,用以指示壶上刻度。这里用晓箭借指早晨的更鼓之声。②袁安:后汉贫穷而有贤德的人。有一年下大雪,穷人都扫雪出来讨饭吃,袁安却闭门而卧,固穷守志。翛 (xiāo) 然:形容无拘无束、超脱或自由自在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本诗为忆友之作,然而全诗无一字提及“胡居士”。请结合尾联简要赏析诗人如何回忆胡居士的。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王维
寒更传晓箭①,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②。
(注)①箭:这里指古代计时的漏壶中所用之箭,用以指示壶上刻度。这里用晓箭借指早晨的更鼓之声。②袁安:后汉贫穷而有贤德的人。有一年下大雪,穷人都扫雪出来讨饭吃,袁安却闭门而卧,固穷守志。翛 (xiāo) 然:形容无拘无束、超脱或自由自在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突出雪夜的寂静,表现了作者无边的痛苦与寂寞。 |
B.颔联既实写所见之景,又可从“竹”和“雪”的描写中见出人物的品行节操。 |
C.颈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读来音韵和谐,让人充分感受到诗歌的音韵之美。 |
D.全诗写景优美,细腻生动,历历如在目前,令人觉得美不胜收,极富感染力。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元日田家
[唐]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①出门儿妇去,乌龙②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③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蛮榼:酒器。②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③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概括分析。
元日田家
[唐]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①出门儿妇去,乌龙②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③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蛮榼:酒器。②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③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
B.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
C.“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
D.“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塞下曲
(唐)李颀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
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
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
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两句有何精妙之处?请简析。
古塞下曲
(唐)李颀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
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
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
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朝走马”强调时间紧迫,“直指”表现目标明确,写出行人奔赴边关的急切。 |
B.三四句既交代蓟城地处边陲,直通漠北,又以“万里”突出离别的痛苦,情调悲凉。 |
C.五六句直接描写边地的现实景象,以夸张的手法渲染军情紧急、战火不断的氛围。 |
D.七八句将同一时节不同空间的画面叠映,上承战事,下启春光,节奏由紧张转向舒缓。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储邕之剡中①
李白
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注)①剡中:今浙江嵊州、新昌一带,当地有划溪。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请简要赏析“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一联。
别储邕之剡中①
李白
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注)①剡中:今浙江嵊州、新昌一带,当地有划溪。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标题交代了本诗的写作背景,即诗人告别友人储邕即将前往剡中。 |
B.首联一“问”一“指”两个举动,令人想到诗人和友人将要分别的情状,增强形象感。 |
C.颔联叙述出发地和去处,“舟”、“水’’二字,与下面一联舟行特有的景象形成呼应。 |
D.尾联“辞君”见出别离,“卧秋霜”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不知何时再见的无限伤感之情。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③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王叔文集团而遭贬。②飐(zhǎn):吹动。③文身:身上刺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从全诗来看,作者的茫茫愁思因何而起?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③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王叔文集团而遭贬。②飐(zhǎn):吹动。③文身:身上刺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上高楼远眺,眼前一片荒凉,产生无限愁思。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
B.诗歌善于安排描写角度。颔联描绘风急雨骤中的景象,颈联描写登楼远眺所见的重岭密林、九曲江流,前者是近景、静景,后者是远景、动景。 |
C.诗歌具有象征意味。颔联表面上好像是在描写夏季的“惊风密雨”侵袭“芙蓉薜荔”的景象,暗写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围攻、迫害,用自然物象暗喻世间人事,曲折含蓄。 |
D.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余韵袅袅,余味无穷,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